讀完一本書後如何寫出一篇讀書心得?

時間 2021-05-12 07:32:32

1樓:雪域飛揚

我是這樣想的——雁過要留痕,書讀過要留下思考,讀書筆記也好,讀後感也好,其實質是對思考痕跡的條理化整合,沒有思考,則沒有文字。也許是一句話一段文字,也許是乙個人乙個情節,會讓我們動容,因為它和我們的經歷中的某乙個點達成了契合,點醒或者共鳴。引發思考的切入點是不確定的,我想說的是,要向自己提問,通常情況下,提問由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另一方短暫思考後做出回答,但讀書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乙個人的經歷,所以,要引發思考,就要向自己提問,然而,人都是有惰性的,或者說是潛意識的影響,我們不自主地會迴避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或難或盲區。

所以,鍛鍊向自己的提問水準以及思考能力,是讀書帶來收穫的核心——我是這樣想的。

2樓:Nefertari

你可以不用等到把整本書都看完之後再寫~邊看邊寫,讀書筆記是個很有用的方法~畢竟那一刻的感受即使是自己也是事後無法感同身受的~

3樓:陳超

推而廣之,其實和寫文章的道理一樣

我的看法是,文如其人,言為心聲,心裡想什麼,就寫什麼。

如果還沒到文字由筆尖自然流淌的地步,那就多想想,你最深的幾個感觸,然後再展開即可。展開的過程,無非是你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見解。

4樓:劉能

一本好書表達的有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寫感想時涉及一點就好,摻和自己的生活,細細寫下去,理順邏輯,思考自己的經歷,會發現自己有了新的理解。

5樓:汪瑞傑

閱讀從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接受並且理解作者一兩句話說不完,得寫上幾萬字甚至百萬字的資訊,怎麼可能很簡單。。。

題主要不去看看《如何閱讀一本書》,肯定對你有幫助。具體怎麼有幫助嘛,我也在看這本書。。。還沒學會怎麼讀呢╮(╯_╰)╭

6樓:木幕

我覺得其實讀完一本書以後,所獲得的可以分為2個部分,知識和情感,知識可以在紙上具體化地表達出來,但是情感卻往往不能很恰當地寫出來,因為情感上的共鳴是人生來就會的,但能夠熟練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往往需要後天學習。這是一項技能,需要經過練習才可以很好地掌握,所以針對題主這種情況,我有2個建議:1,讀一些具有客觀性知識的書籍,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的。

2,對於情感類的,多寫一些文字,多借鑑一下別人的書評或者心得,豆瓣裡有很多。

PS:《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很好地教你如何讀書。

7樓:

我記得我寫的第一篇讀書心得,是挪威的森林。當時也不會,但是我反覆看了序言,就是譯者的一些體會,他把作者一系列的叢書全部串聯了,淺要的分析了村上的個人經歷及內心世界。你讀不懂書的時候,你寫不出來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不懂這個作者在想什麼。

所以先看看序言怎麼寫吧~

看一本書的時候或是看完一本書後,我們究竟獲得了什麼?

風山水一 有時候我們看一本書的時候或是看完一本書的時候,會獲得無上的閱讀快感,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那種快感讓得我在途中不忍停下,在完成後回味無窮。看書我們能獲得什麼?其實最好的,就是我們不抱著獲得什麼的想法去看書,乙個愛看書的人,首先獲得的是那種閱讀的快感,是滿足感愉悅感,其次才是看書所帶...

怎樣堅持讀完一本書?

徐思篤行 首先明確乙個觀點,不是所有的書都必須讀完!除去純粹為了娛樂 放鬆的情形,大多時候我們讀書還是為了能夠從書中收穫點什麼,增長見識 習得知識 提公升思維 無論哪種收穫,都是和書籍的內容密切相關的,同時也和讀者自身的狀況強相關。即使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不同的人來讀,感悟或收穫也必然不同。因此不要...

怎麼細心讀完一本書?

風連山 細心的標準難界定啊。不過可以效仿馬克思寫讀書筆記,煌煌幾十萬字,說你讀這本書不細心,你相信嗎?難點在於你願意投入這麼多的精力和時間嗎? xzdfdf 讀書是心靈重塑的過程,是私心表露的試金石,沒有哪個人不想從中得到點什麼。1 要有時間,即便它是碎片化的。2 有興趣。自己從心裡喜歡。3 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