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書籍能幫助認知自我,你最推薦哪一本書?

時間 2021-05-11 20:27:06

1樓:「已登出」

都在推薦《認知覺醒》正巧我也在看,那就寫一下讀書筆記吧。

大腦:人的大腦分為三個部分: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

焦慮:做到要事優先。

耐心:複利效應,堅持到拐點,讓本能腦與情緒腦學會享受。

潛意識:學習知識,消除認知模糊;拆解煩惱,消除情緒模糊;裡清外明,消除行動模糊。

感性:感覺選擇,理性思考。為第一感覺,無厘頭念頭開綠燈。

元認知:學會反思。從過去到未來,有高度有深度。

方法:1.吸取前人經驗2.

每日覆盤3.啟用靈魂伴侶,讓另乙個自己監視自己4.冥想——鍛鍊極度專注(自我認識:

時常練習)

自控力:1.元認知是觀察力和自控力的組合2.

認知能力:學習,理解,記憶,運算。元認知能力:

觀察,反思,判斷,選擇。很多人只去鍛鍊認知能力。3.

利用好「元時間」,「元時間」指做選擇之前的時間。在一件事情,乙個階段或者一天的開始和結束要想一想。想清楚。

專注力:

情緒專注:身心合一,收回感受,回到當下,享受當下。

學習專注:深度沉浸,方法:

目標明確

極度專注,學習是學習,玩是玩。做A時,用的是意識 。當做B時激發的是潛意識 。

有效反饋

拉伸區練習

關注自己的注意力,沉浸度,練習量

學習力:

匹配:做自己不會但學一學可以學會的事這處於拉伸區。不要失控,堅持下來,舒適區與拉伸區會一點一點的擴大。

深度學習:沉澱自己,直面核心困難。

深度學習就是通過實踐來依次提公升對已有學習知識的留存率,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新的知識。

逼迫自己獲取高質量知識以及深度銜接知識,通過自己的學習,語言及運用傳授給他人就是深度學習之道。

深度學習可以提公升我們的跨界能力、獲取靈感、看見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深度學習之下是廣度學習。

剛看到這兒,也算是給我寫讀書筆記,提供了乙個平台吧,由此激勵我將這本書看下去,並且日日總結,總不能白看吧。剩下的看到哪還會去更新的。

2樓:木子月夜

推薦《認知覺醒》

「當乙個人能主動開啟第三視角、開始持續反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時,就意味著他真正開始覺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長的可能」

---周嶺 《認知覺醒》

建立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就有了快速成長的可能,也就是要做反觀或者反思自己,如何反思?通過過去,自身的經歷,尋找「靈魂伴侶」以及冥想都可以有助於建立元認知能力也就是反思自己的能力

3樓:燃燈道人-卡比

認識到:你就是你的體驗。

你不能透過別人給的名字、概念去認識自己。

你能否不通過「高興」、「痛苦」、「悲傷」、「憤怒」這些名字,直接去認識悲傷、憤怒?

你能否不去改變「未知」和「困惑」?你只有不消滅困惑,你的心才會沉靜、深入。

「知道」都是過去的~都是陳舊的~

你和你認識的東西(你),有什麼不同嗎?你要知道,你就是你認識的東西。這樣,你就會轉變。

就會認識真我。

就會認識完整。

綜上:你就是你的體驗,並無另乙個體驗者存在。

不加改變地觀察自己。

不帶評價地認識自己。

直接認識自己。

不要透過知識、概念、名字、思想體系,去認識活生生的你。

4樓:君無戲語

我推薦一套書,這本書雖然是開啟財商的啟蒙書,我的人生卻從中受益匪淺。

通過淺顯易懂的故事,慢慢引入理財知識,通過成功日記的方式,讓自己獲得自信,擁有了自信,才能事竟成。

當自我財富實現自由,你才能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找到人生方向,這才是正確的道路。

文中摘抄:

最珍貴的禮物是我們自己爭取來的。克服了丟面子的恐懼,世界就會向你敞開大門。恐懼總是出現在我們設想事情會如何不順的時候。

我們對失敗的可能性想得越多,就會越害怕。當你朝著積極的目標去思考的時候,就不會心生畏懼

5樓:平原上奔跑

1、《九型人格》唐理查德和拉斯赫德森的版本,人的人格分為九種,且乙個人可能同時擁有多種人格,人格與人格之間是動態變化的過程,每種人格又分為九種層級,層級間不停地進行著人格的發展和退化,了解人格的最好入門讀物,也是我認為最好的人格分析體系。——幫你了解自己的人格,自我的狀態。

2、《燃情歲月》有些人只跟隨著內心的聲音而作息,嚮往著在自由放蕩中追逐自我認知和價值。——這部史詩級電影中體現的精神值得你學習。

3、《電單車日記》騎著電單車環遊世界應該是乙個讓人振奮人心的經歷,可是為何在這段旅程中,冒險者越來越嚴肅和緘默,當聞睹遍世間疾苦,人間百態,心裡有什麼東西開始蛻變,昇華……——旅途如人生,是不斷摸索的過程。這部電影能激勵你用旅行的方式去增強自我認知。

6樓:禪意人生

推薦閱讀當代著名學者潘麟先生的著作《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型》、《直指生命的真相》和《家門沒上鎖》。

這三本書可以讓我們認識自我,認識生命的真相。

可以先從閱讀《家門沒上鎖》開始,用心閱讀,你將會重新認識自己,認識生命!

認識你自己,融入生命!

7樓:坐看雲開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迷茫。

這個世界努力還靠譜嗎?

我身邊不乏非常努力之人,努力到感動引領了一票人。

幾年過去,最終學有所成的卻寥寥無幾。

還有的朋友,每天都拷問自己,這一天都幹了些什麼?

結果發現重要的事沒幾件,瑣瑣碎碎一大堆,但痛下決心,第二天又會故態復萌。

即使學會了反思,行動力卻跟不上,陷入「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的惡性迴圈。

還有朋友說,人賺不到自己認知能力以外的錢。「認知」這個高頻詞似乎就決定了一切。

難道一切的白費都是因為認知淺陋、侷限、狹隘?

很意外,收到這樣一本書,它轟炸了我可憐的認知,讓我知道,一直以來,我雖醒著,精神卻睡著,生命自帶的預設設定處處陷阱,我卻沒有覺知。

周嶺的《認知覺醒》,它直接打通了我認知上的任督二脈,使我豁然開朗。我想推薦這本書。

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

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

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

讀了很多書,都忘了;

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

越努力越迷茫

......

其實每個人都有翅膀,只是不會飛。

句句話都敲擊在心裡,我欲罷不能,破天荒一直看到凌晨2點,還沒有睡意,是否沉睡太久的精神甦醒了?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本質上是讓大腦的認知更加清晰。」最近家裡的事,讓我對這段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入秋後老爸住進醫院,挨了一刀。

他苦不堪言,告訴我們,好痛,肚子裡像填了塊鋼板,難受!!

我又心疼,又無力,又氣。

平時讓他多鍛鍊,他說頭暈,讓他多走動,他說腿軟,成天抱著手機,窩沙發上,或床上,我回家10次,有9次看到他都是這個姿勢。

你不吃鍛鍊上的苦,就要吃手術刀的苦。自己的身體,平時不花些力氣鍛鍊、保養,就只有等著手術刀的救贖。

《認知覺醒》揭示,你永遠喊不醒乙個裝睡的人,認知上無法覺醒,說得再多,都是對牛彈琴。

老爸幡然悔悟。剛碎碎念到這兒,老媽顫巍巍起身,換好衣服,出門爬樓梯去了。

老媽自去年摔倒後,腿腳一直缺力。平時好說歹說,嘴裡應和,身體卻不願動,這會兒老爸遭了大罪,她也跟著頓悟了。

多麼痛的領悟!

知易行難不是覺醒,覺醒是找到突破行動的認知。

生命在於運動!小學生都懂,爸媽會不知道?

書中揭開真相:人的天性就是趨易避難的。若自己沒有覺知,有意識去對抗天性,去成長,知識永遠是隔壁老王,不會在思想上與自己產生關聯。

如果不去輸出或踐行學到的東西,時間一長,這些知識就會因與自己無關而遺忘。

老爸老媽不正是如此嗎?知道道理,卻沒有將它與自己關聯起來的覺知,依然偷懶圖安逸。

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認知覺醒》正是這樣一本醍醐灌頂的自我覺察指南。

它揭開謎題:

「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因為單純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識可以讓我們輕鬆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

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人的天性不僅避難趨易,而且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人的本性有一種天然的錯覺,認為明白了乙個道理,就好像掌握了這項技能,而忽視練習,以及如何練習。

之前一起學習寫作的小夥伴,她寫了好幾年,堅持日更了近一年,是我們抱團成長群的No.1,但痛心的是,她現在不僅棄更,也不再寫了。

她的起點比我高,我一直不理解她的放棄,理所當然把日更當做了洪水猛獸。

直到讀了《認知覺醒》,才看清真正的猛獸。

我們常常堅持得痛苦,不堅持又焦慮,這是認知上模糊,方法上粗淺的原因。

周嶺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細思對日更的取捨,關鍵點不正是自己的堅持,以及堅持輸出的內容,是否在自身舒適區邊緣嗎?

日更對於寫作是具有長遠價值的,正因為夥伴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會去堅持。這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長遠目光的結果。

但認知覺醒了是第一步,要真正將這份醒悟延續,還需要具體的練習。

就像選擇日更、周更、或其他,需要權衡與個人難易程度的匹配。若我們努力一點點就可以完成,這就在舒適區邊緣,有益;若日更讓我們疲累不堪,就已經跨入了困難區,則有害了。

再深入一層:

如果我們輸出的東西都是在舒適區內隨便寫,那即使每天堅持,意義也不會大,因為無法獲得真正的成長與長遠的積累,始終在舒適區低效的勤奮,興趣和希望就會慢慢消失。

就像那位小夥伴,或許她跨入了困難區,或許她每天隨意寫,沒有拆解目標,有意識訓練提公升難度,所以即使堅持了近一年,也沒有看到太大長進,喪失了堅持的動力與希望。

這才是真正的攔路虎,多麼痛的領悟。

如果我們學會始終在舒適區邊緣努力,收穫的效果和信心會完全不同。

多數天才都是「正確的方法」加上「大量練習」造就的。

能力圈法則注定人的能力只能一點一點去外擴,而外擴的最佳區域就是舒適區邊緣。

認知同樣遵循這樣的法則,處在自己認知圈邊緣的知識,更容易觸動我們,與我們已有的認知進行關聯,從而慢慢擴大。

所以,我們的精力應該多花在「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上。

孩子們的學習同樣適用此道理。

這個世界財富可以傳遞,智慧型可以傳承,唯有心智,要靠自我去完成。

這個世界不公平,寒門難出貴子;這個世界也有其公平,任何人的心智、認知,都要通過自我的學習、實踐去躬行,能拓寬到哪一維度,全看自己。

而認知的層次,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格局,以及行為,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幸福度。

今天的生活,已大大優於往昔,但人的幸福感,卻沒有成倍增加。即使生活富足的,也未必過得如意。

為什麼呢?

因為若缺乏覺知,生活依然會被各種無聊、空虛、痛苦纏繞。所不同的是,富有富的焦慮,窮有窮的悲哀。

人生來就有很多預設設定,若非自我覺醒,就只能在既定命運中渾渾噩噩。

東晉的陶淵明、北宋的蘇東坡,他們都不是現實意義上的富人,但他們都是不斷提公升覺知之人,即使世道艱難,也心態制勝,將生活過出了自己的風采。

覺知,會讓原本迷茫、焦慮、甚至絕望的生活,找回方向,重獲力量。

當我們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通過能力提公升去獲取時;覺知到環境對自己的不良影響時;就會主動改變,通過正確的方法和努力,成長自己,離美好又更近一點點。

我們熟知「農夫與蛇」的故事,千百年無數隱喻追討誰是罪魁?是蛇冰冷無情,不懂感恩?是農夫憐憫錯了惡人?事實上農夫死於認知不足。

他不懂爬行動物,蛇沒有人類的情緒腦,一切憑本能,在陌生的懷裡醒來,本能就感受到威脅,第一反應當然是咬人逃跑,所以說,農夫是糊里糊塗枉送了性命。

塔勒布在面對隨機性事件時說:「我們可以死於無常,但不能死於無知」

《認知覺醒》正是從根本上破開認知謎團的書,從腦部開始重新認清自己。

它讓我們內觀自己,擺脫焦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外觀世界,向各行大師學習方法,借力前行。

「下愚莫揣上智」,認知不同,也必然決定了圈層的不同。在認知底端的人,要想突破現狀,唯有認知不斷向上公升級、向下相容。

邏輯思維的羅振宇,正是知道這個焦慮的時代,唯有突破認知,才是大眾渴求。所以在擴張受眾視野方面下了大功夫,大獲成功。

世人都想生活得更好,卻往往苦於不知如何正確努力,如果你正陷入窮忙的陷阱,焦慮著無法知行合一,甚至缺乏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還經常面臨心智頻寬危機......

《認知覺醒》一定能帶給你驚喜。

它雖不是萬能的,但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在書中追根溯源,並獲得突破的操作指南。

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成功學書籍,讀來不僅體驗感流暢,而且內容價值增量巨大,幾乎囊括了從思維到行為改變的各種可能性,是眾多經典之作核心觀點的提煉、融匯、貫通。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可以看作是與行業高手的思想對話,與牛人聊天。

End-圖/網路

閱讀哪些書籍可以更好的幫助自我認知?

自然的聯合 閱讀以下經典書籍,可以更好的幫助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泰戈爾的 飛鳥集 吉檀嘉利 等詩集 毛姆的代表作 刀鋒 黑塞的代表作 希達多 道德經 論語 大學 托爾斯泰的 戰爭與和平 復活 印度古經典 瑜伽經 奧義書 博伽梵歌 拉瑪那瑪雜湊的 回到你心中 生命的公升進 踏上尋真路 莊子 但丁...

認知心理學有哪些相關推薦書籍?

非魚 以下是認知心理學對於賭博成癮的相關書籍推薦!詳情見鏈結https zhuanlan p 98 726999 裡外星 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 第7版,美 約翰 安德森著 長這樣如果沒有了解過普通心理學的朋友看這本書可能會有點難懂。不過這本書還是挺好的,撇開有些地方翻譯地拗口來說 Wayne 之前看中...

哪些事情能幫助父母延緩認知能力的退化?

復星健康到家 來,今天放一套防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精準腦科的預防阿爾茨海默症小動作一 手心相對,上下摩擦 二 手心搓手背 三 雙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 四,雙手十指交叉握拳,順時針轉動五 單手指尖相對 六 雙手握拳,再用力放開 七 一手握拳,一手五指散開 八 一手手心放在胸口,一手握拳向前伸展九 一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