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陰陽」,是說物質在轉,還是說內心在轉

時間 2021-05-11 13:57:27

1樓:清池

無論內外,乙個是小天地,乙個是大天地皆有道,了解本質萬物皆通五行陰陽之氣之化育

五氣六運講我們的太陽系先是有氣,形成最初的太陽系的每顆星星和基礎,然後物不斷集合,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太陽系。

實體為陽,虛為陰每項裡面又分陰陽,不斷細化,就像磁鐵一樣。

2樓:文蒼

陽吉陰兇

陽熱陰寒

用數字來說陽是奇數丨陰是偶數

6是全陰丨9是全陽

火(炎陰)

水(潤陽)

土(雲霞)

金(堅硬丨陽)

木(表硬丨陰)

甲為陽木,屬棟樑之木

乙為陰木,屬花草之木丙為陽火,屬太陽之火

丁為陰火,屬燈燭之火戊為陽土,屬城牆之土

己為陰土,屬田園之土庚為陽金,屬於斧鉞之金辛為陰金,屬於首飾之金壬為陽水,屬於江河之水癸為陰水,屬於雨露之水

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分八卦

八八六十四

一生二(乾坤)

二生三(天王地)

二三得六(陰)

三三得九(陽)

3樓:陳念燃

物質與非物質的轉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陰陽之間不停的運動轉換,是道性,也就是玄牝,也是道生一的一,它不是道。

4樓:貫真

物質才分清濁陰陽,內心分的是本能心和真道所生之本真心。

0127日新得補充:

老子老師德經第三章有云「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個人理解如下,陰陽者萬物之營體也,中氣者萬物之魄也,陰陽二氣可成萬物之體然有體而無魄皆死物也,道體本真之功用,於陰陽中生出真一中和之氣,由此則二生三而萬物得活也;因吾等萬物皆易受身體內之清濁陰陽氣而影響,以致純潔之魄變陰極而寒或陽極而趮,唯守吾等襲真道之本真心以中和之可歸於嬰兒之純潔狀態。

5樓:貓爺

以老解老,道德經中沒有「物質」和「內心」的概念,嗯老辦法舉個栗子:道德經教你吃飽的方法,你飽了不餓就行不管你吃葷還是吃素。教你「轉」的方法,哪管你轉的是啥。

另外吧,額……本人並不覺得「陰陽」是「轉」的意思……

6樓:劉天喜

漢字的乙個重要特點是以物寓意,陰陽講的就是光如何推動萬物運動的。

陽代表直射光,陰代表反射光。不管陰和陽,都是太陽(恆星)光。以太陽為主導,遠距離的恆星(星光)為輔助。

人的心理活動推動力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就類似於光,由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共同推動,引起情感波動的事物有遠近之分,正負遠近共同作用下保證了人的心理永遠不會靜止。

7樓:

道德經講得一,陰陽是整體去看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從道家來講,物質是地,是靜止,是陰。精神是天,是活動,是陽。

8樓:澎澎

陰陽指的是兩種對應力作用下的平衡。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互為變化。

第三種外力才能推動這種平衡的運轉。但是無論多少層外力作用,也都在宇宙自然的大環境內有對應的平衡。

9樓:一念書陽

道德經是唯物主義,所以應該是道在轉,道統萬物,所以萬物也轉,心也好,物質也好,都是道的具象。實際上是互相轉化吧,生生不息,周而復始。

10樓:兜了一圈

這個問題真的很好。

陰陽代表什麼,從目前科學還尚不能解釋楚清楚。

物質轉換:假設所以物質若用陰陽角度轉換,一定是在很漫長的的時間內完成,且我們人類在有限的人生中並不能探求。(狹義如形態改變、分子改變等提煉、重塑手段已經有了,廣義的如如何界定物質的陰陽關係,暫無法定義)

內心轉換:這個角度就是形而上了,內心並不會轉換,按儒釋道的現在代表說法從心學、道、佛角度,都闡明了內心本就不變,變的是意識狀態。把意識狀態與心還是要分開來說。

11樓:得微道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你要區別道德經中道和易經中的道它不是乙個意思,老子的道是陰陽相抱沖氣以為合,負陰而抱陽,就是乙個高速旋轉的太極圖,陰陽二氣是衝和的,合二為一的,沒有單獨的陰,也沒有單獨的陽。道就是陰陽的組合體,是陰和陽的統一體,老子的道是一元論的。就像我們看乙個旋轉的太極圖,一會兒看到它是陰,一會兒看到它是陽,沒有全然的陰,也沒有全然的陽,陰陽相伴永不可分。

道德經中在反覆論述這一觀點。就是所有事務都是辯證的統一。沒有真假對錯,全部在發展變化過程中。

易經中所說的道是一陰一陽謂之道,有陰,有陽,還有陰和陽,所以易經中的道是三元論的,有單獨的陰,有單獨的陽,還有陰和陽的統一體,就是有真,有假,還有又真又假。是三元論的。

西方文化的對立統一規律是二元論的,是二元對立的,二元是對立面,西方思想是我好你就不能好,你好我就不能好,對立面可以統一但是又很難統一,因為二元論的基礎是對立。

12樓:熨帖的小馬哥

陰陽到底是什麼?所有人都在解讀,但只有極少數人能把握它的本質。它不是物質,不是思想,不是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種概念。

我用初中代數解釋一下什麼叫陰陽。有乙個物體,或者乙個系統,假設它叫A,我們通過觀察分析論證,發現A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設其中乙個部分叫x,另外乙個部分叫y,那麼x和y則存在以下關係:x為主,y為次;x、y存在互動;x與y的主次關係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

其中,A這個未知數,你對它一無所知的時候,它叫「混沌」,你對它有了乙個整體概念後,它叫「無極」,當你發現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後,無極就變成了「太極」,而未知數x即是「陽」,未知數y即是「陰」。

如果你能看懂上面這段,你就能明白,陰陽的本質是什麼。

13樓:容易說易經

道德經講的陰陽是說物質在轉還是說內心在轉,這個問題提出來證明你善於總結善於發掘別人沒有看到的問題,道德經中的陰陽說的是平衡之道,如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認為陰陽在互化也即轉的過程必然是和諧與統一的。

陰陽是物資在轉還是內心在轉,應該是物資隨行動轉,心隨思想在轉,思想為陰,心為陽,物資為陽,物資被行動的過程中又轉為思想為陰,所以陰陽是在一定環境下互轉的。也正因為陰陽互轉才有了層出不窮的新觀念新事物。

陰陽是物資在轉還是內心在轉,應該是陰陽一體相互轉化的,陰陽轉化是人感覺到的陰陽互動的一種形式表現。

14樓:

如果沒記錯的話,道德經只有一句提到了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衝(中)氣以為和。

如果是講傳統文化的陰陽的話,大概陰陽既不是僅僅講物質運轉,也不僅僅講內心認知與內心活動的。

其大概跟潤之先生的矛盾論有點類似。是一種認知世界的高階思維方式。可以閱讀一下潤之先生的矛盾論結合著自我思考一下。

15樓:無名之樸

道德經五千言,只提到一句陰陽,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千萬別以陰陽來解道德經,陰陽只是這個世界「有」的一面,而這個世界「無」的一面沒有陰陽。陰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而老子說的「無」,並不是沒有,而是這個世界最微觀的層面,是人類能力無法直接認識的層面。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比夸克還微觀的多的層面。

為什麼老子要說這個層面,因為這個層面的規律是決定所有層面的根本規律。

16樓:日出日落

您認為是世界改變了自己,還是自己改變了世界?我的回答與眾不同:我自己永遠都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是我自己對整個世界的看法,世界也只能改變我對世界的認識觀點,卻無法改變我對世界的態度,人們也只能發現我的做法不同了,同時也看到我對世界的態度始終不會改變。

17樓:斯多葛的嘆息

道德經在西方曾被認為是中國唯一稱得上哲學的著作,雖然這種觀點較為主觀和偏頗,但也說明了道德經確實包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對道德經的理解其實我建議可以讀下辯證法,這是用現在語言對事物矛盾對立面闡述比較清晰和嚴謹的,如果沒有時間也可以讀下毛選第一卷的矛盾論,對你會有幫助,古漢語有其特殊的表達特點,許多文字需要你不能僅從文字字面去理解,語言本身也具有侷限性,如果只是死扣字眼有時反而陷入迷茫,陰陽的描述就是對事物矛盾對立的另一種表述,現代嚴肅的哲學其實已經繼承了古代的精華,你讀過以後再回過頭讀道德經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不要把任何嚴肅的東西玄妙化,妖魔化,那都是人的思想,必定也是人可以認知和理解的,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不然就會陷入盲目崇拜和狹隘,對指導你的人生反而沒有幫助,與君共勉!

18樓:心妍新視界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也許你會說,《道德經》的問題為什麼要用《心經》解?這個,因為大道其實都是相通的啊。

如果你懂了《心經》這句,你就會明白,《道德經》說的陰陽,這個裡面的物質和心靈是一體不二的,可以相互變化,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色,就是物質,空,就是心靈。

色和空是沒有區別的,色就是空的一種表現形式,空也是色的一種表現形式。

就是比如物理研究物體,把物體細分到小的不能再小,發現最終是空,你以為是乙個物體,其實它的本質是空。

還有比如物理學發現的暗物質。

又比如《道德經》說乙個大風箱,正因為它有空著的空間,所以它能產生出源源不絕的動能,這是空能造有的乙個比喻,空有大用,原文如下: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還有下面描述空之妙用的例子: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shān)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就讓我想到一些修行人會認為世界是幻相,怎麼能擺脫?其實懂了《道德經》和《心經》的道理,我們就會明白,空有一體不二,如果說有天堂的話,那其實我們即刻就是在天堂,看你怎麼看。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借幻修真,這個真,就是心靈

在天魂融一,道本這那央。

19樓:楓雪

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是陰,事物本身是陽。就好像你看到乙個杯子你對這個杯子的理解是陰,杯子本身是陽。你按照杯子的功能往裡面裝東西,這個就是腦子裡對杯子進行了乙個加工,也就是說你自己先在腦子裡的杯子裡裝了東西,然後再付諸行動結果就是杯子由空的變成了不空,這就是以陰化陽。

你看到乙個杯子不是空的,然後再去理解杯子裡裝的是什麼,比如說杯子裡裝的是石子,那麼對你來說就是加深了對於杯子的理解,知道了杯子還可以裝石子,這個過程就是以陽化陰。整體上就是陰陽轉化的原理,無論是認知還是現實都是永久處在動態變化中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朝著目標走這個過程就是道,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加深自己對於目標和自身的理解。

比如說還是以杯子為例,觀察同樣的杯子裝一百種物質那麼每觀察一種物質對杯子的影響和變化都會加深自己對杯子的理解,這個過程就是行道,積累下來的經驗就是道行。脫離掉個人認知只去理解目標與現實本身,任何乙個目標只要能夠實現那就一定會有乙個在現有條件下最佳的達成方案,這個就是動態的一也是道生一的一。比如說把一張圖紙上的凳子做出來,只要這個圖紙能夠實現,在忽略尺寸的前提下任何一堆木頭都會出現乙個實現這個設計結構的最佳方案,一堆木頭分成兩堆那麼這兩堆木頭和凳子的結構之間也會出現乙個最佳方案。

這個最佳方案就是動態的一,再以格鬥為例,把自己代入其中一方那麼不管對手作出任何動作,理論上都有乙個最佳的擊倒方案,要把握住這個動態的一就只能通過大量的訓練對人的動作,發力,人體結構有極深的理解才能夠做到。再比如桌球也是一樣的每一次的回擊都有乙個最佳的力度和角度,雙方比拼就是誰先脫離這個掌握平衡的狀態,傳統的木工手藝也是同樣的原理,無論任何要求都有乙個最佳的實現方案,榫卯魯班鎖等等工藝就是對這個動態的一的基本應用。一切都是從陰陽轉化開始的,人也好動物也好所有的行為都是一樣的原理。

天地宇宙的運轉也是一樣原理,區別在於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大量的「圖紙」,由這些「圖紙」形成的規律古人稱為「天道」,耶穌稱為「上帝」,先知稱為「真主」,佛陀稱為「因果輪迴」。都是對同樣的規律產生的不同視角和理解,人對世界的理解是陰,世界本身是陽。人對世界的理解可以改變世界,世界的改變又會影響人的理解,永遠動態卻又永遠平衡,這也是太極的基本原理。

《道德經》十七章中老子究竟說「太上,不知有之」還是「太上,下知有之」?

道可 可以斷句為 太上下,知有之。開頭就說太上以下,但隱含著 太上,不知有知 上一章講得道之方 致虛極守靜篤 此章講守道之要 猶兮其貴言 太上下 知有之。上古時代以下,知見初生,但知有道,尚未離道。其次親之 譽之。世道再下,不但知道,而且親近道 讚譽道,與道開始有差距。其次畏之。世道再下,去道日遠,...

《道德經》的體例是著作還是語錄集?

一東 個人傾向於認為 道德經 是老子的著作,當然其中引用了許多前人的典訓。全文以道 德為主幹,道隱德顯,以道為體,以德為用,是其主題。全文圍繞修身治國展開,修身為本,治國為用,內容相互參差,有些散漫,形散而神不散,是 道德經 的結構特徵吧。 沒有問,沒有答,表述的是現象模型,所以不算語錄模型問題不是...

老子在道德經中是否有提到過他對學習的態度呢?

魚蠹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說的雖然是道,但是用在學習上也並無不可。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 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 下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勤而行之,就是不僅要學習,還要練習。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