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誰更包容?

時間 2021-05-07 22:41:25

1樓:乘風去北

說永樂大典只有皇帝能看的,永樂大典修出來的書目包含的書都被朱老四給收走了?

乾隆:朱棣,你看見了嗎?我四庫全書遠比你永樂大典強啊。

2樓:西子湖畔盒子精

明粉皇漢都有幾個特點,文化低讀書少。民族主義不是讓你們用來挑撥內部民族對立的,而是讓你一致對外的。明粉皇漢永遠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3樓:法老王

個人覺著,現在科技比較發達了,國家應該嘗試在嘉靖皇帝墓門上打個空,放進去個機械人,看看永樂大典是否在裡面,如果在裡面就進行一下簡單發掘,把書拿出來好好儲存,然後再放進去一套影印版,再把墓封好。都好幾百年了,如果永樂大典真在墓中,怕再過些時間就腐化的更厲害了

4樓:

不太有意義的比較,如果按高票的答法,那就是毫無意義的比較。永樂大典得有可以敏感、禁絕的地方,才談得上包容與否。如果它收有契蒙回苗對漢族或政權的鄙視與批評,而未加塗抹,那可以與四庫全書在同一維度比較出寬容來。

永樂大典對明初事一樣高度敏感,只不過它可以敏感的事,天生就只有這麼多。所謂破壞性較小,只不過是它有幸與各位認領的屁股一致,僅此而已。

5樓:阮玲玉

永樂大典抄成後沒有在社會上付梓發行,也不讓臣民閱覽,它在問世後的二百多年裡起的作用,對文化的推動基本等於零。

包容是包容,可又如何呢?

對於這些古代的文化典籍,要辯證地看待,毀了固然可惜,但是文化是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的,未必新不如舊。大典再偉大,裡面也決不可能有牛頓定律,三權分立,人道主義,男女平等。

6樓:荀日新

永樂大典啊。

用腳趾頭想也知道。

舉個不嚴肅的例子,永樂大典和Judy屬於成熟的成年人,雷點高,等閒是不會有什麼東西讓他如青春期少女一樣大叫「天吶,我接受不了!!!」

而且對於當事人Judy來說,除了靖難,基本什麼都能談。

四庫全書,不,乾隆就是青春期少女和中二病青年,他這個人雷點低,還玻璃心。

其實清初也有乙個逐漸死水化的過程,擱順治康熙那會,旗人自稱韃子很正常【有原文,但我忘了在哪】

在雍正、乾隆那會,老四和小四父子倆肯定受不了這個。再加上乾隆這種「制度化」愛好者,搞出什麼事都不奇怪。

我總覺得他有時候那一出一出,就和自信用自己爪子長度作為標準度量衡的趙佶一樣一樣的。

7樓:郝宇曉

「包容」是個什麼鬼?

是表態上更寬容?

是真心希望更多的書更多的資訊能進來?

是結果上看內容更多?還是結果上看書目多、冊數多、字數多?或者獨有資訊多?

是結果上看在本時代所能蒐集到的書進來的比例高?

8樓:李馛瑀

當然是《永樂大典》啦!

乾隆修《四庫全書》不知道回了多少先前的書。

我家棣棣修《永樂大典》的時候什麼書都沒毀哦《永樂大典》是世界第一部百科全書,而且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百科全書如果沒有《永樂大典》,就不會有《四庫全書》,更不會有《劍橋百科全書》,也不會有X基百科,X度百科

9樓:松平信綱

先說點二者的不同——《永樂大典》是類書,《四庫全書》是叢書。

啥叫類書呢?就是類似搜尋引擎的玩意,把所有的字按韻排列,每個字下面系有字本身的含義和所有書裡提到這個字的地方——例如「像」字下面,就是所有書裡和「像」有關內容的集合,包括《國語》越王鑄范蠡像、《制度詳說》宋太祖命撤武廟白起像、《抱朴子》記載「北虜」懼怕郅都像等等。這在沒有Ctrl+F的年代裡,可謂艱難萬分(理論上編者們要把中國所有的書都看一遍)也彌足珍貴。

還不理解的話,我放張圖就理解了:

回到題目中所說的「包容」,從卷數上看四庫佔優(四庫8萬卷,大典2萬卷),從書的種類上看大典佔優(雖然我們不能確切得知大典收書種類)。

還有乙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清代借修《四庫全書》之機進行破壞的行為。毀書和改書大家都知道(數千種禁毀、抽毀書在上世紀末結集為《四庫禁毀書叢刊》出版),這裡講乙個很少有人注意的東西——「存目書」。

《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書分兩類,一類《四庫全書》全文收錄,另一類則是以種種原因不予收錄全文只記錄書名的,用乾隆的話說,叫「止存書名,匯為總目,以彰右文之盛」。而這裡的「種種原因」大約分幾個方面:

1.託名他人的偽書

2.重複書

3.「言非立訓 ,義或違經」即違背經義的

4.「尋常著述 ,未越群流」,四庫館臣不褒不貶的

5.四庫館臣的「提要」當中有褒有貶的

6.「因前人舊說 ,無所發明」

這六條(特別是後三條)篩下來,大半的書都逃不過去......於是經部易類,四庫收158部,存目則多至317部;史部雜史類,四庫收22部,存目竟然有179部,接近8倍之多。這種輕率的標準雖然有清朝為自己諱(也為遼金等諱)的因素在,但更多的還是為了盡快修成的政治任務(要知道開始修四庫的時候乾隆已經六十有餘,萬一書沒修成,乾隆反倒頭里去了就不好了),故意將標準定得十分嚴苛,從而減輕修書的工作量。

在這方面看,《四庫全書》顯然是不夠包容的。

最後放個彩蛋:

大家知道,清人在編《四庫全書》時,有關元代的人名與地名,都經過四庫館臣的大量竄改,難以卒讀,為我們今天的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研究元史的人都遵守這樣乙個原則,只要是能夠找到原來的版本,一般都盡量避免選用《四庫全書》本......

——《全元文整理質疑》,引自有哪些「不學如清」的典型例子?

10樓:「已登出」

看到首陽大君 @首陽大君 的回答,我突然也想到了曾經看過的《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中提到的四庫館臣篡改,如圖所示

四庫館臣文采絕代,篡改歷史不露痕跡,連字數都是一樣樣的,這種筆法解大學士可做不來吧。

而且,前年點了十來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用四庫本做的底本,那裡面的刪削塗抹改譯不勝列舉,影印四庫本《要錄》書後專門附有清人改譯的《索引》,「黏罕」作「尼瑪哈」,「婁宿」作「羅索」,「悟室」作「烏舍」,「勃極烈」作「貝勒」,「虜」作「敵」,「犯」作「侵」,簡直蛋疼,太多了。

所以,古籍整理,除非別無其他好的底本,原則上不使用四庫本作為點校底本。

《大典》殘缺,學人只能扼腕而嘆。

11樓:yunwuxin

乙個修好,除了皇帝其他人不能看

乙個修好,天下士子可以去看

古人不允許用紙來擦屁股為何?

紙載聖人之言以傳萬世

不能為人所讀的書給廢紙有區別嗎?

12樓:張公子的張

怎麼說呢。

很多人拿數量說事兒,其實很多人也清楚,清朝兩個敏感點,乙個少數民族、乙個清朝統治。

這兩個如果觸碰到了,這個書基本就禁了。

四庫全書就是這麼個型別。

至於朱老四的敏感點,是靖難,當然反明的書跟歌頌陳友諒的書也要毀盡。

這就是永樂大典。

看數量,除了帶節奏就沒什麼用了。

本朝修書,輪子的書能進來嗎?

官修大工程,這種事很正常。

13樓:冀現利

明成祖朱棣解縉永樂元年(2023年)開端撰寫的《永樂大典》,計兩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全書舉凡地輿、地輿、人倫、國統、品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材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會聚群分,甚為詳備。

它儲存了明代曾經大量的哲學、前史、地輿、言語、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厚而可貴的材料。(可恨的是清咸豐十年(2023年)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2023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永樂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燒毀,部分被搶走,餘者屈指可數。到2023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本來兩百一十五冊,加上仿製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永樂大典正本在明朝晚年現已丟失了,多半是因為兵火原因。

明仁宗的時分,抄了乙份副本,

但在乾隆之後現已副本也只剩下9000冊,

後來晚清時期又被其他列強搶去不少,

現在只剩下800冊左右,佔永樂大典悉數的3%。

14樓:王中偉

明朝,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明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於烽火,今存不到800卷。

明成祖朱棣解縉永樂元年(2023年)開端編撰的《永樂大典》,計兩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全書舉凡地輿、地輿、人倫、國統、品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編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材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會聚群分,甚為詳備。

它儲存了明代曾經很多的哲學、前史、地輿、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厚而可貴的材料。(可恨的是清咸豐十年(2023年)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2023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永樂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焚毀,部分被搶走,餘者屈指可數。到2023年停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仿製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

15樓:星漢

四庫全書都快失去學術價值了。

岳飛版《滿江紅》: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乾隆篡改版《滿江紅》:壯士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胡虜、匈奴在清朝是禁詞。

除此之外,很多詩詞都被篡改,包括辛棄疾。。

16樓:安川

《永樂大典》共採集、收納元及明本書籍七至八千種。

《四庫全書》總收納書籍3500餘種。全國上報、可考全毀書籍2452種,抽毀402種。不包括諸如「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篡改。

不言而喻。

17樓:Ryan

永樂大典包容性更大。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包羅永珍,包括那些傳統儒家所不容的所謂正典的各種文化現象。對後世對中國明朝以前的研究有很大的意義。

而四庫全書,是乾隆要編的,乾隆是按照中國傳統儒家所謂的正典編的,所以沒有包羅永珍的容納性。而且,乾隆還燒毀15萬冊圖書,以保證自己統治,對文化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18樓:夢斷寒梅

《四庫全書》

《永樂大典》是形象工程,編的很快,收上來就抄,永樂多次敦促加快腳步,修好了,就深鎖皇家內院,永樂在修好後,也就不聞不問了,作為篡位皇帝,永樂拼命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想要創造所謂的文治武功。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面子工程,於國於民無意義,修好之後看作用,沒有起到任何乙個作用。這樣的故事在明代還有,明景帝修書,後來英宗復位,也廢了他弟弟休的書,自己修,不像讓弟弟享受修書的美名。

古代修書帝王,是作為文治大帝的一種表現,四庫全書是經過多方修正,分藏各地,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和大型圖書館作用。永樂大典沒有起到圖書館作用,完全作為永樂的面子工程存在,乾隆的四庫全書雖然目的也是面子為主,但是,實用性大大強於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區別

三三兩兩 剃髮易俗金錢鼠尾,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反青義士已不知漢服樣式而穿戲服起義時 用事實說話,蠻青近代什麼貨色大家有目共睹,洗不白的 蠻青是奴隸制而不是封建制,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的,而是認為中國是自己的,這樣想蠻族在近代難怪做出這些荒唐事了 醉裡挑燈看劍2018 這個問題其實魯迅早就說過,四庫全...

《四庫全書》 《永樂大典》這類巨著為什麼沒有採用印刷的方式普及到民間?

123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政治給那時的讀書人鋪的台階而已,台階鋪成了,讀書人順著台階下來了,台階也就沒用了,還普及台階?笑話! 要現實點 那要刻多少塊板子啊?乾隆年間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從乾隆四年開始刻,乾隆四十六年才印刷發行。二十四史花了四十多年去刻板。更不用說體裁更大的不要跟我說活字,古今圖書整...

讀四庫全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SXDJD 如果有人說他通讀過 四庫全書 請務必當他是吹牛。以文淵閣為例,共1500冊書。回答中居然有人說讀集部書能讀得很快,我也不知道說啥呢。四庫全書 現在更重要的是文獻價值,大家最熟悉的那些古籍都有更好的本子,非專業研究人員無需去讀 四庫全書 我隨便截幾張影印版的圖,大家可以看看具體排版是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