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和《江雪》哪首詩更有意境?

時間 2021-05-07 15:32:58

1樓:向晚而行

更喜歡《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皚皚大雪籠罩四野,入目一片雪白,戴著蓑笠靜靜向遠方走去,周遭一片寂靜,不見鳥獸,不見行人。唯有我獨自踏著白雪,彷彿整個世界只有我,只是我的,自在又孤獨。

2樓:Imi

兩首詩所表達的是人生不同階段的意境。

登黃鶴樓抒發著年輕時候渴望進取、渴望探索的熱烈和雄心;而江雪則深藏著人到中年的淡泊、從容、落寞與孤寂。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張潮《幽夢影》)這兩首詩如同張潮的美句,把少年和中年的心緒刻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無愧於千古絕句的美譽。

3樓:

看如何理解這個「意境」了。

從畫面感染力而言,《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更容易引起共振,在大雪紛飛的萬千世界浩茫天地之間,只有乙個孤舟的釣翁釣魚,整個世界霎那寂靜,柳宗元被貶後的那種孤寂和落寞躍然紙上,而其背後,更彰顯出其內心的強大,即便如此,「我」依舊故我,淡定垂釣,人生仕途,超然物外。

而讀《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站在「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去理解。鸛雀樓地處山西西南部的永濟市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蒲州這個地方,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就在山西西南部的這一片涑水河流域,傳說中的舜都蒲板即在這裡,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就位於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而蒲州在唐代一度有被立為中都,是唐朝從首都長安聯絡唐北都太原的中樞城市。所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軍事等方面,蒲州都是古代非常非常重要的乙個城市。

如果僅僅是這樣,《登鸛雀樓》還不夠有氣勢,還要看鸛雀樓所處之地代表的意義。黃河出晉陝峽谷,出壺口,至龍門,奔騰而下,至華山東折流入大海,蒲州就位於東折之前的這個卡口位置之上,被譽為「天下之中」,所以站在鸛雀樓的意義不僅僅是看夕陽「白日依山盡」, 不僅僅是看黃河「黃河入海流」,更重要的是看「天下」(唐李淵父子起兵就是從太原南下經過這一區域入關中的)。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登鸛雀樓》的畫面就已經非常寬廣了,站在「天下之中」,西看夕陽,俯瞰黃河,本身「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感已經非常強大,作者再來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供作者自己和讀者想象的空間更為廣闊,胸襟一下開闊,心曠神怡。

這不僅僅是「站得高看得遠」的簡單自然現象的描述,更是積極性和進取心的人生哲理的展現,給人以無限憧憬和希望,畫面張力非常強。

單從字面去讀,《江雪》可能更有意境,《登鸛雀樓》由於更為通俗易懂和家喻戶曉,加上「更上一層樓」在現代文中的廣泛應用,似乎帶來的意境略有影響,但從詩的背後意義去理解,毫無疑問《登鸛雀樓》的意境更強。

4樓:木羽凌風

這個恐怕要見仁見智了。

《登鸛雀樓》給人一種豪放遼闊的感覺,登高遠望,盛景盡收眼底,胸懷激盪。

《江雪》的話就是靜謐孤寂的情景營造,千里飄雪,大江之上,蓑衣老叟,釣出些許哀愁。

5樓:初岸文學

登鸛雀樓

【盛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雖短,卻有三妙。

其一,妙在「白日」。

依山而盡,必然是落日,通常都是紅色,為何此處說是白日呢?皆因為白日是蕭瑟氣象。

孟郊有云:「冬至日光白,始知陰氣凝。」冬天草木凋零,灰塵重,氣溶膠大顆粒多,天空往往是灰的,太陽是慘白的顏色,就連落日也是如此。

其二,妙在「依」和「入」。

「依」有不捨之意,日落本是自然規律,不可違背,依山而盡,彷彿白日不願告別世界,戀戀不捨。「入」有深鑽之態,莽莽滔滔的黃河在大海面前也顯得渺小,乙個「入」字,彷彿無影無蹤。這兩句,寫的是滿目蕭索,時不我待,在時空面前,我們竟然如此微不足道。

其三,妙在全詩的邏輯推進。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自然是絕世好句,單獨拿出來也十分精彩。不過,要是有了前面兩句的鋪墊,就變得更加奇崛。

詩人望見白日欲落不捨,又望見黃河有去無回,此種景象自然使人悶悶不樂。不如放開胸襟,開拓視野,上一層樓去,彷彿黑夜會因此而遲到,彷彿可以挽救那個漸漸下滑而手腳亂抓的落日。

【詩人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麴歌唱。

【考證謎題】

《登鸛雀樓》是否為王之渙的作品,其實尚有疑問。唐詩選本《國秀集》編選了此詩,卻歸於朱斌名下。《國秀集》編成於744年,距離王之渙很近,較為權威。尚不知真相如何。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解

這首詩寫於柳宗元因參與政治革新而被貶永州期間。一、二兩句寫大雪。千山、萬徑,狀空間之廣袤寥廓,縱目所及,惟餘白雪莽莽,在如此遼闊的雪的世界裡,飛鳥絕跡,人煙無.

,甚至人的腳印都被茫茫大雪覆滅。一「絕」一「滅」,寫出萬物寂滅的苦寒。三、四兩句的視線由遠及近,範圍由大而小、由麵到點,寫肅殺天地間,一漁翁孤舟獨釣,他釣的是魚,更是寒江雪。

白茫茫的寥廓江天之間,四無人蹤,飛鳥盡藏,乙個芥豆大小的人與這樣的天地產生巨大的衝突,構成藝術審美的巨大張力。而意志的堅忍、精神的孤傲峭拔正由此自然生成。

詩中的字詞與韻腳選擇也都加強了這一勁峭之感,「千」「山」「鳥」「萬」「釣」「寒」「江」,開口度大,讀來開闊,加上押的韻「絕」「滅」「雪」,都是入聲字,短促而決絕。在這裡,音、形、義融合為一,真是「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

「獨釣」成了柳宗元人格的隱喻,也成了乙個永恆的姿勢,乙個人與外部世界對抗的孤傲姿態,乙個人不懼世間的風雪而堅定的襟懷。這也許就是柳宗元留給永州的剪影,留給那個時代的乙個執拗的形象。

6樓:荷爾萌克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看似簡單樸實的詞句卻暗藏博大磅礴的氣勢。

白日依山盡,白日東昇西落,故詩人向極西遠望,見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黃河自西向東,故詩人向極東遠望,見黃河入海流。

詩人短短兩句,橫跨東西。視野之廣,眼界之寬令人嘆為觀止。但這些還不夠,還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等胸懷天下的大志,氣吞山河的豪情,實屬難能可貴。

7樓:

辛棄疾:「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對比一下,王之渙和柳宗元寫的這兩首詩直接被完爆了。王之渙登樓,柳宗元釣雪,想的無非就是自身的」奮進不懈「、」潔身自好「,終究沒有擺脫自身狹隘的格局。但是辛棄疾卻因為憂國憂民,不忍登樓,卻道天涼好個秋。

而杜甫在冷冽的秋天,自己的茅屋漏雨了,想到的卻是天下的寒士。

詩人的品格決定了詩的格局,而一首詩的格局不高,意境再美也就那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平鋪直敘,沒有什麼意境,但卻成了不朽的經典,就是因為詩人的品格高,詩的格局高。從意境來品一首詩詞的味道,實在是落了下乘。

寫詩作詞講究的是」不以詞害意「。

而單從意境來說,這兩首也挺彆扭。就柳宗元的《江雪》來說,那句」獨釣寒江雪「乍一看感覺立意高遠,但仔細一品卻是不知所以。大冬天的去垂釣,這是圖什麼,冬天垂釣就能展示乙個人的孤絕的品格了嗎?

這種單純為了意境而意境的描寫,有些矯揉造作了。因此我竊以為,《登鸛雀樓》和《江雪》這兩首詩,當個啟蒙讀物學學就好了,不必去細品其中的意境和描寫,更不必將它們的意境吹的天花亂墜。

《登鸛雀樓》和《江雪》雖然是流傳下來的經典,但是在唐代至今的一千多年以來所誕生的各種優秀作品中,實在算不上上乘,看看就好,何必要在矮子裡面挑個高個呢?

8樓:介然有知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關於意境,王國維有很精闢的論述:「有我之境, 以我觀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 故不知何者為我, 何者為物。」

這兩首詩對景致的描繪都非常有特色,天地有大美而無言,曠遠綿邈,廣袤無垠,境界巨集闊。

前者為有我之境,詩人的思考與天地相接,得到望遠須登高的啟示,凸顯了理趣。

後者則為無我之境,人在景中,與天地相融,同處一種突破時空的孤寂之中。

9樓:寫清寒

《江雪》吧

腦子裡想象一下:四周都是山,雪白的山,在那些山之中有江,慢慢地緩緩地流向天邊,這條江上有個黑點,是有個人乘著小舟在江上釣魚,一動不動。彷彿脫離了世界,丟掉了所有慾望,管他仕途通達,管他家財萬貫,管他愛恨情仇。

我是我,脫離了群體,脫離了慾望,獨釣我的寒江雪。

而《登鸛雀樓》:一片長河落日,滿江都是夕陽撒下的紅,詩人登上樓,看到如此美景。想到:

我頂樓看到的和在平地看到的如此不同,競這般開闊,壯麗。於是感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但詩人想要什麼?他想要看到更遠更廣闊的天地,那是他慾望的體現。對我來說,到這就已經和《江雪》截然不同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東西已經是朝著相反的方向了。

《江雪》更像道家,表現的是清淨無為,超脫物外,融入自然。《登鸛雀樓》則更像儒家,構建於社會之上,也被束縛在社會。

10樓:貞貞

意境是作品完成後作者設定的意境已經固定中作品中,讀者精讀時,按照詩作的邏輯進行三維建模。對作品的理解不是依據讀者的想象!想象是作者設定的客觀的不變的!

如果讀者加入想象就是改編作品!

漢字的字元在腦中是依據條件反射規律形成的多點諧振反射模組!所以依據字元模組形成三維立體模型!

意境必須讀者完成建模才能體會,這就要求讀者掌握常用漢字。現代漢語科普閱讀需要的常用字約5500個漢字,不是語文老師說的2500個。如果只掌握2500個漢字,就會有近3000個字不認識,不能正確識讀,是因為腦中沒有建立反射弧,結果必然不能完成建模就無法理解作品的意境!

漢字最應該在六七歲一次性學完常用字5500個。最佳識字法《漢字主體字辨析識字法》每天五分鐘持續一百天用時十小時學習。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白日:是白天還是傍晚?傍晚是紅日!關聯大天白日,所以是白天下午,沒有到傍晚!

2依:是依傍?還是接近?

如果翻譯為依傍著山巒下落,視覺中太陽的執行軌道能和視覺中的山體邊界完全重合嗎?鸛雀樓附近有這樣的山體嗎?所以,依翻譯為依傍是錯誤的!

依是接近山頂!

3盡:太陽執行到山頂接近山頂並漸漸隱沒到山後。

4黃河入海流:鸛雀樓處看黃河視野範圍內能看到大海嗎?看不到!所以,黃河入海流就是乙個地理常識,知道黃河最終流入大海,而眼前沒有看到海。

5窮:窮盡,什麼窮盡?欲窮是想要什麼窮盡?後面給出答案,千里目!

6千里目:名詞,千里眼!欲窮千里目就是想要發揮千里眼的最大極限能力!

現在疑難的字解釋清楚了,你腦中有影象了嗎?落日接近山頂並隱沒在山後是不是三維動態圖畫?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千山:周圍許許多多的山。

2絕:沒有,指當時沒看見鳥的蹤跡。這是冬天,所以多數候鳥在秋天已經飛向南方,飛走了所以看不見。像在此過冬鳥也不會在江邊出現,江邊鳥能找到的食物少。

3萬徑:江邊所有的小路。

4人蹤:人的蹤跡,腳印。

5滅:消滅,腳印被落雪覆蓋湮滅。

6孤、獨:乙個人沒有伴。

7釣:釣魚。

8雪:動詞,下雪。

作品描寫一老翁在冬日下雪的時候垂釣,但老翁是隱士?還是漁民呢?漁民多數在冬日捕魚一般是砸碎冰面開乙個窟窿,魚會自己主動聚攏到窟窿處,因為冰封的水體含氧量少,出現窟窿氧氣驟然增加,因此聚集到開口處,由此可知,老翁可能不是捕魚,那就是想效仿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操作,以特立獨行的方式尋找自己的伯樂!

兩首詩都有意境,你欣賞哪首是你的自由!

認為說的有道理請點贊!要收藏先點贊!讓更多的人受益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