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始終成為不了頂尖?

時間 2021-05-29 23:32:03

1樓:鹽選成長計畫

這與深度學習能力有關。這項能力決定了乙個人是否能成為乙個稀缺人才。

胡適的英語老師、出版家王雲五先生是這樣自學英語寫作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以後,把它翻譯成中文;一星期之後,再將中文反過來翻譯成英文,翻譯期間絕不查閱英語原文;翻譯好後再與原文比對,找出自己翻譯的錯誤、失誤和不夠精良之處。

如此反覆練習,王雲五先生積累了紮實的英文功底,為日後從事英語教學和出版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那個科技、資訊遠不如今天發達的年代,有限的學習條件迫使人們靜下心來深度學習。

時間撥到數十年之後,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變,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和資訊豐富時代。時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像王雲五先生這樣主動靜下心來深度學習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現今,學習已經不必如此費勁、艱辛,人們有太多方式可以讓自己輕鬆地獲取知識,比如每天聽一本書、參加名人的線上課、訂閱名家專欄或參加某某學習社群,等等,輕鬆高效,乾貨滿滿,只要自己持之以恆,就肯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這只是一種錯覺。科技和資訊雖然在我們這一代發生了巨大的發展,但人類的學習機制並未隨之快速變化,我們大腦的運作模式幾乎和幾百年前一樣。更壞的訊息是,豐富的資訊和多元的方式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深深地損耗著人們深度學習的能力,並且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

種種跡象表明,快速、簡便、輕鬆的方式使人們避難趨易、急於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腦的潛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學習的能力幾乎全部依賴高階理智腦的支撐。

我隱約看到:一小部分知識精英依舊直面核心困難,努力地進行深度鑽研,生產內容;而大多數資訊受眾始終在享受輕度學習,消費內容。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在時代潮流中佔據一席之地,那就應該盡早拋棄輕鬆學習的幻想,錘煉深度學習能力,逆流而上,成為稀缺人才,否則人生之路勢必會越走越窄。

何為深度學習

1946 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之後,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通過實驗發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報告稱: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見圖 5-1)。

圖 5-1 學習金字塔

這個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深度和層次之間的對比。反觀自身的學習,我們同樣可以清晰地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如圖 5-2 所示,以閱讀為例,從淺到深依次為:

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 + 摘抄金句、自己讀書 +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 + 踐行操練、自己讀書 + 踐行操練 + 輸出教授。

圖 5-2 閱讀金字塔

當前有很多聽書產品,讀書達人用十幾分鐘解讀一本書,假設我們一天聽一本,一年就能聽 300 多本,這種便捷新穎、濃縮乾貨的學習方式看似輕鬆高效,實則處於被動學習的最淺層。

好一點的情況是讀原書,但若是讀完從不回顧、思考,只滿足於輸入的過程,這類學習的知識留存率很低。幾天之後就想不起自己讀了什麼。更糟的是,這種努力會讓人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讓人產生勤奮的感覺,實際上,這是低水平的勤奮,投入越多損失越大。

還有一類人的數量也不少。這類人能夠自己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但遺憾的是,他們的讀書筆記往往只是把書中的內容梳理羅列了一番,看起來更像是乙個大綱。很多人醉心於此,似乎對全書的知識了然於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簡單的搬運工作而已。

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主動學習,但它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陳述,與高階別的知識轉換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層的是,讀完書能去實踐書中的道理,哪怕有那麼一兩點內容讓生活發生了改變,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從這一刻開始,書本中的知識得到了轉化。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讓別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向別人清晰地陳述,你會發現這並不容易。明明心裡想得挺明白,講的時候就開始語無倫次了,如果再讓你把知道的東西寫下來呢?

你可能會覺得根本無從下筆。

請注意,遇到這種困難才是深度學習真正的開始!因為你必須動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知識,

2樓:abcdefg

努力了就好,如果非要執著於成為最好的,那麼你這一生都會在不順意中度過,因為即使你到了清華北大浙大,你就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存在比你厲害的人,以後工作了也是,永遠存在比你有能力,工作比你出眾的人,生而為人,沒有必要非要逼迫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了,取得什麼樣的成績自己接受就好,非得糾結是不是最好的,那麼你的生活就會少了許多快樂,多了許多焦慮,並且會越來越不自信

3樓:sunwind

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踏實學好基礎,也要敢於挑戰未知。有時候,讓思想漫遊於哲學與宇宙,對於開發大腦,建立自我,或許有潛在福利。

高考,並非遙不可及。關鍵是學習習慣和方法,方法,方法。

4樓:耕小耘

路線一:

在人生任何乙個階段成為頂尖的一分子(哪怕墊底),那麼下乙個成長階段你將和與你同樣層次的人競爭或者相扶持

比如,高中上了最好的高中且是最好的學生之一,那麼你很大概率進最好的大學。網上網下類推都一樣

路線二:

每一次進去新的人生階段(出生成長學業工作婚戀家庭生育等)都比上乙個階段更進一步。。。那麼你的人生在到達某個階段的時候自然就是頂尖

實際上這就是大部分出生相對普通的人最後成為成功人士的人生軌跡。。。而第一種屬於天才。如果你的人生在你期待的時候自己並不是頂尖。。。

要麼你過去和現在不夠努力(現在努力也不晚)。。。要麼你總是想卻從來沒做

5樓:

唉,我也有此方面的苦惱,我也很好奇到底該怎麼成為頂尖

比我高一級有個師兄,樂器方面中學的時候就參加國際比賽拿過金獎,大學的時候GPA也是學院前幾,發了好幾篇A刊,還有專利,畢業後為了跟科研方向的大牛去了JHU,放棄了其他幾所更好的大學,這種人真是在某一方面到過頂尖之後其他方面也很容易就做到頂尖。

還有乙個同級同學,舞蹈也得了大獎,頂尖水平,學分績學院前幾,順利保研到本專業全國第一的學院。真是佩服這些人,各方面都能到頂尖。

6樓:

截止2023年02月21日,全球 230 個國家人口總數為7,583,908,198人,如果有***個人是頂尖的,那麼還有75億人和你作伴。但我們知道,頂尖的人不可能有8千萬個。你應該好好學習,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樓:

剛上高中,我也有和你一樣的感受,我比你還差多了。我也很想考北大呀,但是太明顯了,根本就不可能。我在一所建校以來都沒有人考上清華北大的普通高中,最好是考進了浙大。

城區高中最差,但對我們當時農村中學裡這樣的高中考進去的也就沒幾個,其實努力的人也挺多的。這次期末考500多人裡我排44,這個排名可能連一本都上不了,我們學校一本率很低,加上藝術體育類的也就六七十個。好不甘心啊,我真的一點都不想待在這個小地方,但那種深深的無力感總是存在,發現自己只是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學不下去的時候,我不斷不斷告訴自己一定離開這個地方,我想去北方,初中的時候遇到了這輩子最好的朋友,她家條件比較好,所以去了更好的私立,但自己要記得和她的約定,去夢想的城市呀。

8樓:

請問,怎麼定義頂尖呢?

你隨便說個人,總能找到另乙個比他更強的。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沒什麼可比較的呀。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9樓:老道說道

光說是沒用的,得真正的落實行動。但如果真的上不去了,也不要太在意,因為出了社會,不是只看成績的,更多的是你各方面的能力。有很多學習不怎麼樣的,最後在社會上混得風生水起,不要奇怪,社會要的不僅僅是讀書好,而是綜合能力。

10樓:暹羅十巷

其實你也不必非得去爭那個「頂尖「,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頂尖的那個,也常常屬於很快夭折的那個。但是你想有個所謂」成功的」人生,你要努力一直處於你所處環境裡的」中上水平「,能持續做到這個水平,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而一直處於「中上「的你,有一日機會來臨,一飛沖天的可能就會很大。

11樓:黎先生說

接受自己的普通,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學校,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孩子,普通的經歷,普通的生活。。。。。,這個才是世界大部分人的命運。

12樓:在下十一E

先別給自己設限啊,你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你就真的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以及所謂「頂尖」不應該成為你的目標,那樣太累,也太假,考到班級前十,還有年級前十,高考後面還有全省排名,而到了大學,高中感覺還可以,一到學院,又會見到來自各地的優秀的同學。

所以,與其感慨自己成不了「頂尖」,不如先冷靜下來,問清楚自己,自己要成為的「頂尖」到底是什麼。如果目標是清北,知乎裡也有關於如何上的問答,而成為「頂尖的IT」,也得先把具體的定義搞明白。

盲目焦慮又有什麼用?不如從好好了解自己開始。

13樓:ChinaTerran

我還以為你已經清華本科、北大研究生、浙大博士生畢業了呢,看到最後竟然是個高中生(疑似)。瞧把你給慌得。

你這麼慌慌張張的心態,可能就是你的問題所在。你的意志要麼薄弱,要麼就是乙個對困難缺乏解決方案的人。

14樓:「已登出」

各走各路,頂峰相見。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不行走那條。

人的活法萬千種,別太偏激。我們都是滄海一粟罷了,一直努力,別停下,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15樓:

別慌,問題不大。

通過努力你也可以成為「頂尖」的loser,「頂尖」的二本學子,「頂尖」的三本學子......

萬物皆可頂尖

16樓:天氣還不錯

你認可了自己的努力,我也覺得你有能力考清華北大。問題是,你得知道你的方法有什麼問題。等到自己窮盡了主觀能動性,再妥協不遲。

一上來就勸人妥協,那也等高考之後吧?那叫安慰。未戰先慫,怕你連211都懸了。

考上清北並不需要各科頂尖,只要各科出色就行,這樣的例子大家都見過。全面頂尖的同學除非極為有學習熱情,不然就是有bug,那沒辦法。和這樣的同學交流,你會發現他們很有方法,但同時他們也並不對任何一科有過高的熱情,以至於他們在任何一科都不是同屆的頂尖。

能努力考上211的,其實不缺考上清北的能力,真正缺的是那些努力還上不了二本或者三本的同學。

你的方法到底有什麼問題呢?你能不能及時調整策略就是你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如果你今年就得考,疫情是國家的不幸,但你們的考試大概率會延遲一些時間,也許你還有機會逆轉。

你各科的短板在哪?各種短板提高的時間成本大概怎麼排序方法上有沒有改進的空間?有沒有可以戰略性放棄的硬骨頭?肯定會有這些問題。

多數學習效果不好的學生,就已經淹沒在題海浬,不怎麼想這些問題了。每天只把布置的任務完成已經很累,越累越不想學,心裡狀態一下降學習效率更是直線下降。

我們這種教育模式本身沒有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來制定方案,全部用這個方案而沒有私貨的同學是很難出頭的。

為何有些舍友注定成為不了朋友?

拖延症晚期患者 怎麼說呢,朋友這個東西吧,看你是怎樣定義的了,像有些人,朋友看著挺多,人緣好,可是一到關鍵時候,真正的朋友又有幾個呢,在我看來,真正的朋友是那種你輝煌時不刻意靠近你,你落寞時不背棄你,他相信你,提醒你,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舍友,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在來之前,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各種圈子,...

男朋友對我很好,可我始終勉強不了自己,我放下所有嘗試去接受,還是做不到,如何委婉提分手降低傷害?

Love home 長痛不如短痛,好好的找個時間聊一聊,他如果愛你,你再怎麼委婉都沒用,痛痛快快好聚好散。不要再有藕斷絲連。對他好,對你也好 種自己的宇宙 直接果斷提分手最降低傷害,拖延時間提增加對方時間成本和心理期望值 對方認為你耍人家?委婉提對方意識到你是分手的意思,傷害已經存在了,跟委不委婉沒...

爸爸對我生病後的態度,我始終過不了心裡的坎兒,是我太矯情了嗎?

鵝鵝鵝 不不不,開頭我想說一句,你絕對不是矯情!看了之後我的心情有點一言難盡,原生家庭這樣肯定會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你並不是矯情,乙個從孩子到成年之後都一直處在這麼乙個家庭環境中換誰都受不了的。我曾經因為父母老吵架打架拿刀嚇我 他們打架還會報警的 後來也對我造成了挺大的影響的 得了躁鬱症 但好在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