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可比應該讀作 y k b ,還是 y k b ?

時間 2021-05-12 02:59:20

1樓:到底是你

諸位學問都很高,比較專業,像我這樣純外行的為了念著方便,雅可比念成yākebǐ,以符合我口音的習慣。在此作為乙個樣本取笑於方家了

2樓:喵喵喵

如果分析音譯發音的話,應該有語言學的規律或者翻譯上的一些規則吧,這個我不太懂;

但真的用到這個的應該是做數學的人(或其它做科學的吧),那就不怎麼在意發音而更關心它的定義,畢竟只是個名字罷了,起名叫「一堆偏導矩陣」問題也不大。另一方面,強行要保持嚴格的話,讀英文發音可能更好,畢竟做出這個結論的人說的是英語呀。像希爾伯特零點定理Hilbert's Nullstellensatz,也一般用這個德語詞(希爾伯特是德中國人)而不是英語的zero,代數幾何中平展上同調之類的也用法語詞(格羅滕迪克是法中國人)。

3樓:夏日菠蘿海

我也有疑惑,就好比「小老虎」這三個字,到底概念223呢還是323?按照規則是念223的,但是我這麼多年了身邊的人除了我自己之外,全都念323。我23333。

4樓:我愛吃甘蔗

不是不是,是我語文沒學好還是說你們這是更高階的讀法,ya 只有一聲跟三聲,可的讀音只有三生跟四聲所以怎麼讀都應該是 3 3 3,聲調讀223是有什麼說法嗎?

5樓:我抓豬王

哈哈哈,我想寫乙個與問題無關的

教我的概率論老師灌了一肚子洋墨水回國,口頭禪是anyway,她讀雅可比讀雅尻比,讓我不禁聯想到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尻比布萊恩特。

還有馬爾可夫讀作馬爾尻夫

伯努利讀作被努利等等

反正我讀音也被她帶出來了

6樓:白鴉

這是個邏輯問題,從最後乙個字兒往前推就能推出來:

比,第三聲,因為它是最後乙個字兒,所以它還是第三聲不變。

可,第三聲,它後面的字兒現在是第三聲,所以它變成第二聲。

雅,第三聲,它後面的字兒——注意關鍵的來了——現在是第二聲,所以它還是第三聲不變。

所以應該讀作啞咳筆,其實我一開始是根據語感自動這麼念出來的,之後才推理了一下發現語感沒錯。

7樓:nnnn123456789

我讀出來的感覺是,雅克比343

乙個音譯不用太糾結,想讀假克比都行,音譯還有乙個問題是識別度。

至於不可導點,因為重音在可字上,還會存在'可不可導'這種說法,理論上應該是變成陽平,實際使用也會出現不變調的情況

8樓:王贇 Maigo

「雅可比」屬於連續三聲的專有名詞,無法分隔意群。按照「規範」,應當是除末字外都變調,即讀成 223。但我個人的語感是 323,只有「可」字變調;「卡達」「索馬利亞」也都一樣。

如果是「雅可比矩陣」,讀慢的時候我會讀成 323-34,「比」字為了保持三聲,時長會比其它字長一些。讀快的時候,有可能讀成 22234 了,「雅可比」全部變調;也可能讀成 30234,0 表示「可」字輕聲(甚至感覺變成了四聲),此時「雅」字就失去了變調的條件。

跟「雅可比矩陣」聲調完全相同的「索馬利亞海盜」,我則會讀成 223-34 或 22234。不知道為什麼,在慢讀的時候「索」字也會變調。

至於「不可導點」,如果是把它跟「可導點」對比著來說,我會把重音放在「不」上,此時「可」字就被帶著保持了低調的三聲,整個詞讀成 4323。如果不與「可導點」對比著來說,我會讀成 423-3,「導」字保持三聲 ,時長較長。4223 這種讀法我總感覺有點彆扭,即使快讀,我總是還想讀成 423-3。

「不可導點」的巢狀關係應該是「(不(可導))點」吧。有沒有更長的、巢狀更複雜的連續三聲片語,讓我讀一下試試呢?

斟酌了很久發現我也提不出一套規則,要不乾脆就承認這些複雜的情況沒有標準讀法吧……

9樓:科技表音字

曾經關注過這個問題。提乙個科學的變調原則,當存在多個符合約束條件的讀音時 [約束條件是兩個3聲不能相鄰],對原始字音 (monogram)改變最少的讀音最優。

那麼 yákébǐ 和 yǎkébǐ 相比,前者改變了2個字,後者改變了1個字。因此後者較好。如果改變的字音數量相同,比如都是2、但是模式不同如 abcd --> aBCd 或者 aBcD。

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以詞為單位計算,改變的詞數量越少越好。如果是乙個詞,那麼可以考慮改變的bigram數量,越少越好。

關於連續三個3聲的情況。還可以考慮3個字的總時程,語速快的時候可以要求,乙個3聲之前的兩個字,無3聲,語速慢的時候,可以隻變3聲之前的第乙個音。還有歷史因素。

南方音3聲無上揚,可以簡單的連續發音(類似於英語兩個連續輕讀音節),在這種情況下把兩個連續的3聲轉為2聲無必要。

10樓:夜深沉

僅就「雅可比」而言,只有一種讀法,即 yá ké bǐ。因為「雅可比」是音譯單純詞,內部不可繼續切分出意義單位。

三音節組合中,如果內部結構是「雙音節語素+單音節語素」或者「雙音節詞+單音節詞」,那麼依然要採取「35+35+214」這種連讀變調模式,比如「五角場、九捆草」。

而「21+35+214」這種連讀變調模式主要適用於「單音節語素+雙音節語素」或者「單音節詞+雙音節詞」或者三個單音節詞結構,比如「買禮品、品好酒」等。但是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採取「35+35+214」這種連讀變調模式。

11樓:端木弗貢

就「雅可比」而言,兩種讀法都可以。

三上聲的連讀變調,採用什麼樣的模式一般要視三個字的結構而定。

假設這三個上聲的字依次為ABC。如果AB之間有內在關聯,AB作為整體與C結合,那就應該讀成反之,如果是BC之間有內在關聯,A與BC的整體結合,那就應該讀成

比如水手長 —— 結構上是「水手 · 長」——就該讀成陽陽上:shuíshóu-zhǎng

馬奶酒 —— 結構上是「馬奶 · 酒」——讀成陽陽上:mánái-jiǔ

小母馬 —— 結構上是「小 · 母馬」——讀成上陽上:xiǎo-múmǎ

郝廠長 —— 結構上是「郝 · 廠長」——讀成上陽上:Hǎo-chángzhǎng

「雅可比」沒有內部結構,按著最順口的讀法就該讀成 「陽陽上」。不過,三字音譯專名常被不自覺地拿來與中文人名相比擬。那麼「雅可比」聽感上就彷彿是姓雅名可比。

按這種假想的「結構」讀,就該讀成「上陽上」。類似地,卡達讀成「上陽上、陽陽上」皆可。

「不可導點」 的結構是 。由於語流是線性的,很難把構成成分的層次關係體現出來。語流所容易體現的是成分與成分之間的間隔。

先來看看簡單一點的「可導點」。其結構是 ,在語流中既可以拆分成「可導 · 點」兩段,也可以拆成 「可 · 導 · 點」三段。如果用前一種拆法,就按模式1讀成陽陽上;如果採用後者,就按模式2讀成上陽上——用模式二讀時其中的「可」字會得到強調。

那麼,不可導點也是一樣的機理。「不可導 · 點」讀作去陽陽上:bù ké dáo diǎn,「不可 · 導 · 點」讀作去上陽上:bù kě dáo diǎn。

從我個人的語感出發,在正常語速下,我會採用後一種讀法,因為感覺上,這樣表述更清晰一些。

12樓:Leo yeep

普通話第三聲上聲的音調原本是214(簡譜音調lai dou fa),人們在說話的時候為了省力,會發生變調。上聲變調規律如下圖: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題主問的第乙個詞是音譯詞,怎麼劃分音節和要不要劃分都是難題。

我覺得可以參考CCTV新聞聯播播音員對「索馬利亞」的發音:suómálǐ。http:

//tv.cntv.cn/video/C10361/8f8235d015c547e1ccf074954108a811雅可比 yákébǐ

不可導點劃分音節:不可導+點 bùkédáodiǎn。

不可導點如果強調"點"的話,我覺得還可以念成bùkédǎodiǎn。北師大周一民的《現代漢語》認為重音影響詞語切分和三聲的變化。同一組詞進行結構切分,會因不同的表達重點而做出不同的切分,只要符合要表達的意思,都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土產品"切分成1+2或2+1的情況都存在。

雅可比行列式

半個馮博士 標量函式的座標變換比較簡單,直接使用多元函式的求導的鏈式法則即可。例如我們設函式 考慮極座標變換 假設我們已知它對 的偏導,那麼它對極座標變數的偏導為 注意,這裡我們用到了全導數的概念。再用類似的方式來看二重積分中的座標變換首先注意到本節的式 P 1 它實際上可以寫成矩陣形式 上式中藍色...

關於雅可比恒等式的幾何意義。?

於伯梁 這簡直是暴論啊。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正確,一切物理學發現都是基於實驗事實。純理論物理也必須通過實驗來檢驗。事實上,一切自然科學都應當基於實驗。然而數學不依賴於實驗,換而言之,嚴格上講數學不屬於 自然科學 更不用說什麼是物理的一部分了 數學完全的依賴是邏輯,其出發點是一系列假設,只需要邏輯...

日語中,用作人名的「葉」,是讀作「tsuha」還是「yo」

傳統上,中越韓人名在日語中採取音讀 日本的人名以訓讀為主,也有音讀葉 葉 葉jep y 葉子 量詞,計量輕薄物體 量詞,計量船隻 舟 葉sjep sh古縣名 姓 葉ghep xi通 協 括號裡的是歴史的仮名遣 在拼音和漢字之間的是中古漢語 葉是協的異體字,葉是乙個多音字,葉和葉是兩個不同的字漢語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