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個妹子說話劇是感受舞台上演員的情緒所以不用看得懂,想問問這個理念是否正確?

時間 2021-06-03 10:33:11

1樓:Phil

這麼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全有道理。

戲劇作品有兩類:一類強調情節,一類強調情景。

強調情節的戲是主流,也就是會有完整全面的故事線索,通過演員的表演以及一些輔助手段來傳遞給觀眾,讓觀眾能跟著劇情一起經歷故事。注意,這裡說「經歷」故事,也就是說演員在舞台上要做的,不是乙個說書人,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講解故事,而是通過自己逼真的在故事情節裡的情緒,來感染觀眾,讓觀眾逐步跟故事以及角色,在情節和情緒上同步,一起身臨其境地來體驗故事,來成為故事的乙個環節。所以舞台上演員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

另一類強調情景的戲可能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線索,甚至沒有很有邏輯的上下過渡,這種戲本來就不是講故事的,而是「講感覺」的。比如《深夜小狗離奇事件》這部話劇,來華演出時,我因為幫該劇修改字幕,曾經特地跟導演聊過,問她這部戲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理念,或者,用我們習慣的話來說,「中心思想」是什麼?導演告訴我說這部戲不是想要傳遞什麼理念,或者說有什麼「中心思想」的。

這部戲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觀眾來感受男主人公這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人,他們所感受到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所以劇中雖然有故事,但是故事不是主要的,只是陪襯,主要的是男主人公對周遭的人們、環境、事件的感官體驗和內心感受。當然,這部戲因為是商業戲劇,所以故事性還是很強的。

另外還有一些情節看似荒誕無稽的戲,比如《等待戈多》這樣的作品,就完全是讓觀眾去體驗一些情緒,而不是跟隨故事了。

因此,回到「這個妹子」說的,我覺得應該說:

對大部分觀眾來說,看懂沒看懂很重要,因為如果覺得沒看懂,很多觀眾會有失落感甚至挫敗感,同時也會覺得花了這麼多錢和時間,不值得,會影響觀劇體驗。同時,看戲看故事情節,也不掉價,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的確有一些作品,或者有一些觀眾,會更關注在情緒體驗上的效果,甚至為了加強這個效果,削弱故事情節的比重或者特徵。

這部分作品或者體驗,實際上觸及到了真正的表演,如果能讓大部分觀眾感受到而且認可,就非常成功了。

2樓:仇海旭

下意識會說,你連懂都不懂還看個什麼勁。

但……也許對於「懂」這個字的理解可能需要澄清。心加上董,意為心裡面掌握各部分的情況。那麼情緒情感的感受也在懂的範圍裡:我懂你的感受。這不是同理心嘛,所以沒錯。

可語境裡的「懂」,到底是懂不懂故事還是懂不懂戲劇,這又搞得我不太「懂」了。如果是故事的話,現在很多戲劇不重視演故事了,確實會有鬧不懂的狀態,看不懂故事也行啊!戲劇是行動的藝術,看行動就好啦!

你看看能不能「懂」表演者為什麼做這些行動。

當然,有可能先感受到你自己的某種情緒出現,但這種情緒是從何而來的,一定能找到源頭。對,不是舞台上演員的情緒,當然有很多演員愛表演情緒,以為能讓觀眾更快感受,但……呵呵。找到源頭你會發現一片新大陸。

當然有時候會覺得這多麻煩啊,看個戲還得想那麼多,其實這一開始不是想的,是情緒帶給你的,這也是你理解自己個世界的方式,只不過通過了乙個「他者」——戲劇而已。

所以現在懂戲劇了嘛,以前是「以歌舞演故事」。其實主要還是行動,同理眼前這個人類的行為,您「懂」了嗎?

如何撩乙個不怎麼愛說話的妹子

西施 不愛說話的妹子,通常稱為內向的女生。害羞內向的女生通常比較難吸引,如果你對這樣乙個女孩感興趣,你必須讓她感到舒適放鬆,展示自己是乙個聰明外向的人可能會讓她注意到你。不要急著把她帶入不同的圈子。內向的女孩子一般對於乙個陌生的圈子會有著本能的恐懼,也不會主動去適應,溶入其中。所以如果在你的同學,兄...

什麼是少女感?有哪些充分體現少女感的妹子?

耗子尾汁 但我不喜歡 少女感 中可能隱含的不夠多元化的審美標準與年齡歧視。因為這樣可能會加重女性的年齡焦慮與不自信。喜歡詠梅 詠梅的微對年齡,對皺紋的坦然自若與幽默。她給工作人員說 能不能別把我的皺紋給修平了,那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年齡不是我的敵人,我的故事寫在我的臉上。而這張臉,就是對時間最真實...

說話間,常聽到的是「父母在不遠遊」,而後半句」遊必有方「相對不常聽到。為什麼?現象表明什麼?

安之 前半句很多時候都是出於父母的過度擔憂,見過一去不回的年輕人 或者恐懼怕自己老無所依 出於子女的孝,或者沒有能力。大張偉說 有錢哪兒都能去,但家不是有錢就能回的地兒。他說他結婚就圖踏實。遊必有方 或許是出於某種不得不,像貧困山區的留守 又或許是彼此都願意吧,家人支援,自己也想出去看看。 衝破雲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