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乎有很多朋友說一輩子沒見過選票 是真的沒見過還是只是開玩笑?

時間 2021-10-24 14:12:53

1樓:小張球球

我高中的時候拿到了身份證,基本上代表算是成年了,好像是96還是97來著,應該是高二末。

總之按班主任的說法是,我可以參加投票了,而且實際上我們那選代表,班主任說,同學們有資格的,都可以去見識一下。在某某處貼著10個(還是多少個來著 ?)候選人,決定一下選誰,週六就可以一起去投票了。

然後班主任頓了一下,「投票由我和副校長帶著你們去啊,可以自由選擇候選人,但正式投的時候必須勾xx和xx,勾完了把選票給我幫你買放進去。」

地點是浙江溫州。

週六我沒去,從此也沒再碰過相關的玩意兒。

我確實至今沒見過選票。

2樓:馬健雄

起碼我爹是見到選票的

前些年他擱娃子面前吹噓,說好些個公務員都找他,想請他出席當區人大的選舉

「我去了一次,以後就不去了」

「為啥不去啊?」

「全場沒乙個人我認識的,我去那幹嘛啊?」

有些事情真的是雙向的,別人做的事是不對,但你也不要主動放棄權力不是?這點馬逆說得好,我們應該去主動了解,溝通自己所屬的人大代表——既然他不來,咱就走過去

3樓: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事實上選民參選積極性下降是各國面臨的普遍問題,前幾年這種言論比較多,最早還充滿著一股子優越感。估計許多人沒遇到過「你見過選票嗎? 我見過」這種心態吧,10幾年前這可是很流行的。

題主說的是基層選舉,這主要是指村、社群一級的選舉,負責村社管理的是民政部門。

以2023年為例,中國的基層選舉目前分三個部分:1、選舉產生居委會(村委會);2、選舉產生居民小組長;3、選舉產生居務監督委員會。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的基層選舉恰恰是最注重行政和實務的,這種選舉,選出來的不是什麼地方議員,而是實實在在的工作人員,也就是居委會或村委會。

中國的村委或居委,除聘用外,同時還要參加選舉—— 這裡無意宣傳這種制度多麼好多麼完善,但是比歐美國家要更為進步。因為西方國家的地方選舉,更主要選的不是實際的工作人員,而是議員議席...... 跟國內的基層村委居委選舉不一樣,有點類似人大代表。

我參加過幾次區人大代表選舉,這些人不能說不好,但他們一般有各自的事業或工作,不可能像基層幹部那樣從事長時間的專業群眾服務。而村委和居委選舉完成後,整個轄區會根據人口,劃分為不同的網格,分配給每個人,由他收集本網格的基本資訊,通過入戶了解群眾需求,建立台賬並彙總 。同時,也可以聯絡選舉出來的居民小組長,讓他們收集資訊並彙總。

綜上,一般情況下的西方選舉,選的是「議員老爺」,然後老爺們任命或聘用行政工作人員。中國基層選舉,選的是基層行政人員,壓根就不是乙個概念。這種差異,也導致了中國與歐美執政能力,特別是基層執政能力的巨大差異。

至於國內說沒見過選票什麼的,估計是把學校裡面那套玩意當成普世價值了.......

我曾經參加過村社選舉紀律巡查,實際情況是這樣的:選舉肯定是工作日,週日選舉不被罵死才怪。年輕人要麼上班,要麼讀書,即使上夜班的也需要補覺,所以年輕人參與度不高,中老年人更有空,他們主要是衝著紀念品去的。

家裡的年輕人往往把選票讓老人拿去代選,沒人的就不去。選舉時間一般是早上9點到下午4、5點,這時候年輕人能參加的比較少。

至於候選人就更扯了—— 普通的基層居委或村委會,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去的? 也就是2023年他們在疫情中刷了一大把聲望,現在形象好了一點。

事實上,能夠在民情、民心、經驗、能力、專業性方面超過這些候選人的極少,而具備這些能力的人,他怎麼會看得上居委和村委呢?唯一例外的,就是那種有實業、面臨拆遷、村改居的,這種競爭就強,但並非主流。

早些年,說這個話是為了裝A,現在,更多的發洩不滿,甚至把學生組織選舉當成了樣板,只能說,看這個問題,問學生未必有用,許多調查也流於表面。

一般的調查只會告訴你「哎呀選誰都沒用,早都定好了」,而實際上,真遇上事,那些人還是會先找村社,覺得靠譜 —— 指望一片和諧不可能,一邊罵一邊合作才是真實,人是很複雜的。

要讓這些朋友去見選票其實很簡單:參加投票的人,每人發幾百塊錢就行了.......

歐美選的是老爺,中國基層選舉選的是做事的臨時工,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才能看得更清楚。

4樓:小菠蘿

當然是真的,不然這種人是怎麼被選上的?

如何看待「學生校門口連喝 11 盒牛奶」涉事校長產業龐大,涉及餐飲、酒廠、砂石廠等 15 家公司?

5樓:隨想

這下面回答的人我都看笑了。

乙個個都說要經過充分的辯論,說不知道上面的代表是誰。

政治沒學好。

充分的辯論就代表OK?

有一句話叫做:說的比唱的好聽。

知道啥意思不?

不知道上面的代表是誰?

證明你的圈子不需要人代表啊,你根本就不想介入政治啊。

一點主動性都沒有,還來發表言論,真的是門檻太低了。

6樓:ZDF64

很多人確實沒見過,他們寧願在知乎上看段子,都不願意去註冊一下選民。

正因為如此,才有那些【常見操作】的,操作空間。

別覺得自己做這些沒用,其實不去做才是真的沒用。

7樓:hhsbbb

通知下午五點半去教室幹什麼沒說,五點二十五去了教室,結果已經結束了,讓寫乙個同意的紙條不寫不讓走,同意什麼不知道,後來才知道原來是ru讜

8樓:阿呆2

90年代後期讀書時見過一次,因為學校比較小,我校的學生處長和隔壁學校的校長競爭乙個人大代表位置。投票前一天晚上系主任帶隊乙個個寢室跑過來,告訴同學們選舉是公平公正的,想選誰就選誰。於是第二天大家都投了隔壁校長的票。

聽說隔壁學校都投了我們學生處長的票,但是我們學校人比較多,所以還是隔壁學校校長當選了。

9樓:孤山遠影

快奔四的人了,居然被這個題目感動到了。

想想真激動,我居然超越了這麼多人,實現了零的突破,居然投過一次票,儘管那一次投的是指定人選的票。

算不算零的突破?

算不算是我政治生涯中的巔峰時刻?

感恩!對,此時我的內心只有感恩!

10樓:GIN

「另外與其網上抱怨不是更該積極參與基層民主選舉嗎?」

我天資愚鈍,向提問者指教下我該如何積極參與基層民主選舉?

認真提問,請千萬別抖機靈告訴我讓我轉成美國籍然後給懂王投票之類的。

11樓:

還真見過,得有十幾萬張吧

那會上初二或者初三,有天晚自習班主任拖進一大紙箱子選票進來,讓我們統計,並指示有倆人名統計時給多加點。

選票分了,一人捧一大摞幾千張回去,倆人一組乙個念乙個記這得記到啥時候去

很快就扔一打,畫一堆正字,扔一打,畫一堆正字我寫到一半,跟我一組的哥們瞅了記票紙一眼,說你這畫的太平均了啊,拿過去挑幾行畫了長長的正字,剩下的票一扔完事

十三四年前的事,月份記不得了,到底是選啥的票也記不得了,現在什麼樣也不知道,一說一樂。

12樓:

記得當年,為了反抗院裡安排的這種投票,我們把選票寫上了祂的名字最弔詭的是最後統計結果祂排名第二還是第三

仔細一想現在已經過去快7 8 年了23333你們啊,還是要學習乙個

13樓:

大學的時候見過選票,我猜很多「見過」選票的人應該也是在大學裡,畢竟大學裡組織選舉比較容易。

至於投了誰,我是認為候選人我都沒見過,所以投了棄權票,即不做任何標記

14樓:譚莉桃

就大一的時候見過一次,好像是選市人大代表吧(記錯了別打我啊),粉紅紙,八個候選人,唯一乙個記得的是王學典,而且我應該是只選了他乙個。

當然你要是把村兩委換屆那種選票也算上的話,那我就見得多了,在基層呆了四年,已經經歷過兩次換屆了。

15樓:漲落

直白地說,我也不認為西方式的民主是什麼好東西,多年來的荒唐事如果發生在我們身邊也難以接受。但都寫進去了,這種雙標與虛偽本身就說明了它的不誠信。

我也在想。

民主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結果。我不一味要求民主。但我希望有一種真正的高效、公允、阻斷裙帶關係、上下溝通流暢、下層對上層有控制但又不是完全控制的社會制度。

對了,我也很感謝小管家刪帖,這也是對我的保護。

16樓:彪大人

我爸我媽就沒見過

他們是二十結婚以後就到石家莊,擺攤賣飯。在石家莊這來看他們是流動人口,而且是農村來的土人,沒啥地位,也沒去參加過選舉。老家倒是有選舉的權力,但去不去沒啥用——甚至有人直接就說了,投我一票送二斤雞蛋什麼的,好多人去領雞蛋的。

石家莊離我老家雖然不遠,也沒必要去為了二斤雞蛋跑一圈

我成年以後就去讀大學,然後去北京打工兩年,這又在石家莊呆了三年,算是哪兒都沒長呆過,也沒啥權力。我也沒見過選票

17樓:Petrushka

現在還算好呢,起碼北京社群選舉之前會貼乙個候選人簡歷。

但是60、70年代的人仍然很可能沒見過選票,最誇張的可能連選民證都沒有。當然79年以前什麼樣子,我是不清楚的。

至於你有沒有機會參與或者會有什麼有用結果那是另一回事吧這才是最關鍵的好吧,這個道理胡同裡的大爺大媽都明白。

18樓:

大學的時候好像是選人大代表,候選人基本是各個學院的院長,果斷投給了我們院長,因為他權力越大就越能為我們學院搶資源。

如果這時某個同學站出來宣布競選,要為學生謀福利,我也不會投給他,因為他上桌子吃飯的資格都沒有,就算選上了也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利益。

19樓:咕嘟咕嘟

見不見選票都可以。如果投票沒有補貼,或者不投會對自己有影響,我都沒興趣用投票權。我屬於連自己說在的地區區長,市長(還是因為某大流行才聽到了他的名字),省長是誰都不知道的人。

20樓:溫葆康

我們的上學的時候組織過一次投票,說什麼行使自己的選舉權。但問題是,我根本起不知道那兩個候選人是誰,他們長什麼樣,是男是女我都不知道。所以本著對選舉權負責的態度,我沒去投票。

那大概是我這輩子離選票最近的一次。

21樓:

一輩子沒見過只能說是太年輕了:

我家小區讓我簽字撤了物業的時候,我投出了神聖的一票。

我之前單位讓我們選區人大代表的時候,我雖然很想寫自己,但還是寫了總經理的名字。

我奶奶家選村支書的時候,她憤憤不平的說,選誰都一樣

這些事情的共同點就是我們都覺得行權與否都無足輕重,決定的事情太小,小到無足輕重,可以隨便忘掉。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多數人的狀態,因為一方面可能根本不認識候選人,也沒法去了解。看完宣傳的材料也只能得出自我標榜的事情根本沒法相信的結論,何況可能事情本身根本無足輕重。

我認為要是為了讓人們選擇某個人而讓有錢人去貼廣告,只把候選人好的一面展現出來,把他的承諾貼出來,然後讓人們去n選1,那這根本不算真的投選票,行權。有錢貼廣告的人就比沒錢貼廣告的強嗎?這些錢如果是有錢人出的,那候選人成功後投桃報李是不是損害了選擇他的人的利益?

所以我支援的投選票的模式是:

讓人們看到幾個人的作為後再投出選票,說的再漂亮,好聽,不如看看他幹了什麼,讓他在乙個地方表現,鍛鍊,實現優上劣下。這也有助於權力的平穩交接。

但這又涉及到了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的成果不能被量化,被民眾感知是很難的。

乙個人解決了乙個地區,或乙個方面的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比乙個人讓全國最大城市能在特殊時期平穩發展成果大嗎,更有利於今後的發展嗎?很多人不了解,也無法理解此類事情。所以多數人只在自己的認知之內投出選票,在自己的水平內對某些事情的發展有影響力,不然就會亂。

那麼回到問題上來,我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的選票是用來菜單位的區人大代表或者居委會,村支書的,如果願意,他們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只是輕賤自己的權利,覺得沒有根本影響就不去行權,而對於重大的事情又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水平去做出決策是多數人的狀態。

怎麼看待父母說一輩子都是為你而活,一輩子的幸福因為你毀掉了。?

我們每個人終究是為自己而活的,當活的不好時以至於對自己喪失希望時,人們就會給自己找藉口或者新的希望開脫,比如宗教,比如彩票,比如生乙個孩子,但當自己慢慢認識到 這輩子可能真的只能這樣了,就會有人開始仇恨,恨自己父母沒給提供好條件,恨社會不公,恨有錢人,恨自己的孩子沒本事,說到底是對自己絕望了。幸福往...

有一輩子的愛情嗎?

月半菠蘿 我記得在奇葩說上,薛兆豐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世界上有兩個人,是彼此的一生中的唯一的話,他們這輩子不會見面 我們今天的人口 世界上有70億人 你想象一下 70 億顆綠豆 在乙個大缸裡面 有兩顆紅豆 他們是一生中的彼此唯一 那把它放進去 攪啊攪啊 他們會碰上嗎?在短暫的一生中 他們不會碰上,它...

一輩子這樣有什麼意義?

虛假的觀眾 如果人生的意義只以錢計算,那麼由於死亡會轉移一切財富,那麼無論掙多少錢都是沒有意義的。享受生命,一定要有錢嗎?一定要掙很多錢才有意義嗎?吃饅頭麵條沒有意義,吃鮑魚燕窩就有意義? 晨風 普通人的定義應該滿足以下6個條件 1.父母沒有支援 2.個人智商不出眾,體現在考不上211 985 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