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還是「攀援」?

時間 2021-06-04 00:31:12

1樓:一形三昧

1.有人認為,心隨外境不斷變化而流轉,不釘於一處,即是「無住」。對嗎?

不對, 見下面的解釋。

2.又有人認為,如上所述,是心被外物牽引,是攀援。是這樣嗎?

不準確, 見下面解釋.

什麼是住,什麼是攀緣?

先來簡單理解一下:

你盯著乙隻落在樹上的烏鴉, 是住。

你盯著乙隻飛行的烏鴉, 也是住。

你從烏鴉移住到一架飛機,又移住到藍天、白雲等,也是住, 也叫攀緣。

你基於烏鴉想它的黑色、年齡、公母之類的事情,也就是說演繹推理,這又是住,同時也叫攀緣。

待實作有體驗了, 理解可以再變化。比如, 盯落著的烏鴉,也是攀緣, 攀單一緣 :)

堅持聞思+實作, 起初可能需要多個說法一起來幫助理解,慢慢地或許會覺得乙個就挺全面的, 理解變化了的緣故。

2樓:知非即捨

把心釘於一處或者不釘與一處都是意識,都不是無所住心、無分別心,佛教所說的無所住心、無分別心指的是第八識如來藏。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識來解釋這一段,六個識,我們來看六個識有沒有辦法無所住:當乙個人在看東西的時候,當你看了這個東西以後,其實你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東西;當你在六塵上面接觸了六塵的時候,你已經分別完成了。

也就是說,接觸六塵以後,三個剎那你就已經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了,那知道什麼東西,就一定是有所住。所以這裡在講的,不是在講要你把你的六識心無所住。很多人就說:

「因為佛經裡面講應無所住,所以我要把祂修成不分別,譬如說我在吃飯的時候,我都能夠不分別。所以因為佛說要應無所住,因為有所住就有分別,所以我只要無所住,我就無分別。」但是,要把六識心修成無分別,你來看看是不是可能。

先從剛剛講的這個吃飯:你在吃飯的當中都不分別,是不是可能?第乙個,你為什麼會拿筷子去夾菜?

為什麼會把飯堆到嘴裡面去?你怎麼知道它是筷子?你怎麼知道你已經揀到了那個菜,然後可以把它拿回來,放在嘴巴裡面?

因為你一定是已經知道那是筷子;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筷子,你怎麼會去拿筷子呢?你怎麼會知道這是飯,然後你把它扒進嘴裡面去呢?所以,如果說你要把覺知心,能夠分別六塵的心,這個覺知心,說要把祂修到沒有分別,然後變成無所住的話,那麼你連吃飯這件事情你都辦不到,那你如何修行呢?

再來說,佛真的是無分別嗎?無分別祂怎麼說法?無分別祂為什麼會說「須菩提」啊?

祂為什麼不會把須菩提弄成是阿難呢?祂為什麼知道那個人叫須菩提?所以表示說,一定有個分別的心,還有乙個不分別的心,那這個不分別的心其實指的就是如來藏。

如來藏無所住,是因為祂從來不在六塵萬法上面起一念要去分別,祂也不去分別,所以說祂對於六塵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一定是在講如來藏。也就是說,因為只有如來藏才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各位一定聽過「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到底在講什麼?也就是說,有乙個你布施的物件,也有乙個人在布施,就是我在布施,那有施者,有被布施者,所以有這兩者,但是也有乙個在布施的這件事情;三輪體空就是說,無有施者,無有被布施者,也沒有布施這件事情,這才能說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覺知心是辦不到的,因為覺知心一定知道祂要布施給誰,祂也知道我在布施,也知道有布施這回事;如果祂不知道要布施給誰,祂就不會去作布施;當祂布施的時候,這三輪一定都不空。

所以唯一能夠三輪體空的一定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從不分別你要布施的物件是誰,因為祂在六塵萬法上面從來不起分別。所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其實在講的是如來藏;所以,如果你沒有證如來藏,你就辦不到說可以達到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以這一段話主要在講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的體性是無所住,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你的覺知心才能轉依如來藏,因為覺知心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當你轉依以後,你就可以說「我覺知心無所住行於布施」,這樣的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菩薩第一步要做什麼?學大乘法當然要證如來藏;所以佛在這裡第一步就是要讓你去證如來藏,你的福德才可以不可思量。

宗通與說通:第71集-第75集

接下來,佛開示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很多人看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會想要把意識修到「應無所住」;但是事實上如同我前面講的,意識祂一定會分別,祂是沒辦法修成無分別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這裡講的其實不是在講意識心,而是在講如來藏。

那要怎麼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當然第乙個,你要先證如來藏。因為唯有如來藏才會無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你當然要證如來藏,因為只有如來藏能辦到,所以唯有說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

轉依如來藏以後,要怎麼做?因為轉依如來藏以後,讓如來藏不斷的生起你的六識心來運作,你這時候才可以說,你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講了,因為六識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這樣你才可以說,「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所以我的覺知心雖然能夠分別六塵,但是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無所住了。

雖然佛也知道須菩提,也能分別這個人叫須菩提,但是佛是絕對無所住的。但是佛為什麼能夠分別須菩提,因為這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如來藏無所住,所以即使你六識心可以分別六塵,但是從如來藏的道理來看,仍然是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讓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轉依如來藏,然後讓如來藏這個心不斷的現起運作,而不要入無餘涅槃。

如果像二乘人一樣,他就不可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如來藏無所住,如果你入無餘涅槃,只是做到無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為如來藏在無餘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運作。所以,唯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然後轉依如來藏,才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其實也是根據如來藏而說。

宗通與說通:第76集-第80集

3樓:釋迦摩尼佛

1、平等無二之性,不在內外也不捨內外,既可大用現前又可頓然寂滅,不著兩邊,中也不粘。

所以如同虛空通透無相,不立一物。倘若你能夠於身口意與此相應而運, 這就是無住!

與樓上仁者引用六祖的話是乙個道理。

2、攀緣在佛法上來說,並不是概念化的東西,攀緣來自於第七識,也就是意根,也就是我執,其實就是執取心。

4樓:浮木

簡單來講,就是您經歷任何事,都能以旁觀者的心態,彷彿不是您本人在經歷,而是別人,您全程就是看熱鬧的。

您人卷在事兒裡頭,心卻站在岸邊上。

這就是無住,反之,就是攀緣。

5樓:俠心隱者

所謂無住,是特指: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廣說五蘊十八界)即是。正如六祖所說:無念者:無妄念,非無正念。

無住者,實是住!!!住於解脫,住於求道,住於解法,住於普度等等。唯住於此者能無住,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廣說五蘊十八界);而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廣說五蘊十八界)者,則換乙個新名詞來定義:攀緣

6樓:護法居士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7樓:覺行

你問這個問題是「攀緣」。

我答這個問題是「無住」。

沒明白?

那就這麼說:

你問這個問題是「無住」。

我答這個問題是「攀緣」。

看,還是不看。

說,還是不說。

聽,還是不聽。

見,還是不見。

這就是不同。

還沒明白?

這不同之處,就是你逮住了乙個。

若非如此,擔著個攀緣又如何?

說的就像那緣你能攀到似的。

竹籃打水一場空。

明白了又如何。

不做保任,還不是受輪迴,不得解脫。

幹啥來了不知道嗎?

8樓:靜常山人

吾有一物,真空妙有,不在乾坤,不逐四時。

其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

被褐懷玉,和光同塵。人倫日用而君豈知?

性耶?空耶?道耶?佛耶?舉世皆不識也。

無獎辯論 出去玩兒住酒店,是要住比較好的?還是差不多就行了?

大問號 在自己的預算內,或者說能力承受範圍內,肯定是選擇更好的酒店了。我頻繁出差,所以對酒店比較挑剔。但是,因為預算有限,所以去一些陌生的城市,選擇酒店就顯得更加困難了。我自己一般傾向於選擇一些中端連鎖酒店,或許是因為心理作用,總覺得好一點的連鎖酒店住著安心點。對早餐不是特別在意,但房間隔音不能太差...

住大平層好還是住別墅好?

肉泥 我來寫個回答,別墅我自己沒有常住,但是老家長輩一直住,我一兒一女大平層,我覺得單純比較沒有意義。別墅,要看什麼位置的別墅,如果我現在這個小區 這個城市最好的小區之一 有別墅,我肯定願意住。但是現在我看到的別墅基本遠郊,配套跟不上,不符合我們的生活要求。大平層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我們四個人235平...

大學是在寢室住還是在外面租房住?

小Qi 當然是在寢室住,一千多塊房租住一年,畢業後就沒這樣的體驗了。在寢室住,舍友一般都是同學或者同專業的,舍友可能是你大學最好的朋友了。在外面租房,跟同學之間的感情可能不太好,自己乙個人獨來獨往,大學生活少了很多趣味。 我有錢,有躁鬱症,嫌棄同學和室友和八人宿舍的環境,衣服沒地方放,沒有學習目標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