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已經知道父母的控制 羞辱和情感勒索,卻依然不能獲得改善?

時間 2021-06-03 10:19:39

1樓:宋婷婷Vivian

您肯定是花了很久時間做自我挖掘,把現在的情況,定位在了小時候的這些陪伴感缺失的問題上。本來滿心歡喜的認為定位了問題,就能找到解決方案,但結果發現問題沒有按預期解決,甚至加深了你對過去的一種遺憾,這種希望落空的感覺,對任何人來講都不好受。而對你來講,它影響了你的學習,感情,肯定讓你更加難受,更加憂慮未來,一種失去了掌控感的感覺。

一、在提問中看到你在積極的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那為什麼原因找到了,問題依舊沒解決呢? 我一直強調,如果要解決「社會問題」,找到了原因,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但是要解決「心理問題」,找到了原因,完全不等於找到了解決方案。

比如,有個女孩,一上語文課就走神,其他的課都聽得好好的。她想解決這個問題,並且也努力地找到了原因:我很不喜歡這個語文老師。

但是呢,她越清晰地知道,是因為「討厭老師」而「上課走神」,她就越無法糾正這種行為。

因為「討厭老師」這種情緒,是她無法改變的,她覺得那個老師身上,沒有任何值得她喜歡和欣賞的地方。

而「上課走神」是被「討厭老師」自動引發的,既然「討厭老師」無法被改變,那麼「上課走神」也無法被改變。

於是,這個女孩就順著這個思路,篤定地認為,自己的「上課走神」是無法改善的了,甚至她後來就放棄了語文課的學習。

所以,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不是要找到原因,而是要找到解決方案。不是要向前看,追究當時到底是什麼東西做錯了;而是要向後看,研究以後怎麼把事情做對了。

比如,有個創業者,他雖然做得小有成就,但是每天都不快樂。他總在問我:「快樂是不是暫時的?」

如果我幫助他,先去定位他不快樂的原因,那可能要追溯到創業初期的焦慮,追溯到學生時代的迷茫,甚至要追溯到3歲以前的童年創傷。

姑且不談在追溯這些往事的時候,需要消耗掉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僅在一遍一遍回顧過往的不愉快的時候,他的「不快樂」就會被2倍、3倍、n多倍的強化。甚至,可能在還沒有完全清晰地找到他「不快樂」的所有原因以前,他就徹底喪失了快樂的能力。

而我是怎麼做的呢?我讓他給我談談,他的「快樂」的經歷。在他給我談這些快樂的經歷的時候,他的情緒就在明顯地變積極。

接著,我讓他繼續談談,他為什麼那個時候會覺得快樂。當他在找尋「快樂」的原因的時候,「快樂」的經歷和感覺再一次被強化。最後,我讓他想一想,導致他快樂的原因,怎麼才能複製到更多的事情上。

因為在回答前兩個問題的時候,他的狀態已經明顯得積極起來,思維極其活躍,態度極為配合,所以他想出了無數種方案來「泛化」快樂。

於是,雖然我們沒有找到導致他「不快樂」的原因,但是我們順利地找到了讓他「快樂」的方法。

「快樂」本身,是短暫的、還是永恆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感受快樂的能力」是敏感的,還是木訥的。

要想讓乙個人快樂起來,與其花費時間,去找尋不快樂的原因。還不如花費1/10的時間,去找到讓自己快樂的原因,並且想方設法在未來的生活中,泛化這種原因。

讓自己感受快樂的能力,越來越敏感。人,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快樂!

二、從您對男友的過分控制,對社交軟體的依賴,以及獨自學習時會產生孤獨感,可以看出您缺少陪伴感。陪伴感的填補,對乙個人的婚姻及工作至關重要。

,這裡有心理諮詢師,有心理學愛好者,有一起尋求成長的人,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2樓:子若不語

舒適圈……因為你不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所以即便你能意識到也很難改變。

人類是一種很有趣的生物,因為有執念……明明知道自己可以改變或者能夠改變,卻因為執念而放不下生活的慣性……從而一邊抱怨一邊卻又在順從。

我能理解你有想要改變的心思,但也要對症下藥。知乎上的答案頂多只能給你一些建議。如何面對生活還是要看你自身的意志。以下是意見:

1、想想以下幾個問題:對你而言世界是什麼?你的人生究竟想要有什麼樣的生活?以及什麼是讓你覺得有價值的事情?

2、當你能夠得出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時說明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乙個思考。嗯……目標很重要,那樣可以給你的生活乙個動力。

3、我見過很多自暴自棄的人,他們大多都過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其實想要擺脫這種情況應該學會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擁有一顆包容世界的心……

4、不知道你能做到哪一步,但人生就是如此,坎坷雖多卻別停下腳步。

3樓:博銳

你堅持看國學啟蒙書,儒釋道書籍,脫敏書解放天性訓練,轉念轉思維慣性,在乙個缺德缺愛環境中長大,基礎不牢靠,可見給你造成多大心理陰影。你自己本自具足,你自己就是愛,你自己就是快樂,你自己就是最強大的力量,還沒有看清本質。還有早起的書能解決你問題。

4樓:柏樹

了解產生問題的機制,是解決問題的準備工作,而真正解決問題,需要心理能量的參與並作出改變和選擇。

你現在的情況,如果打乙個不太恰當但又有點恰當的比喻,就像在解數學題:你已經反覆推敲讀懂了題幹,也知道用什麼公式解題,可是你沒力氣去削鉛筆和答題,因為你的手指上,還有尚未癒合的傷口。

其實從你的表述看,你已經為自己做了很多有幫助的事情,比如就醫、服藥、學習和心理學有關的知識以及由此進行的思考。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你已經為了解題做出了很多投入,也頗有收穫。現在或許是時候面對心中傷痛,撫平曾經的過往了。解題需要理性參與,而療愈需要情感參與。

了解到你擅長學習和內省,為你推薦一本書,叫《心理營養》,裡面是教給你作為成年人,如果父母不太能給到支援,你如何給自己支援,做自己的「好父母」。當你給予自己更多的愛,你也會收穫她回應給你的愛和改變。

手指的傷好了,答題又有何難,你本來就會解。

5樓:安夢心理

知道並不代表能做到,對於學習,父母的打罵確實會讓你對學習產生一些壓力,但你忽略了學習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都有惰性,而面對學習是需要我們認真、努力的,那是累的、辛苦的,所以在惰性的影響下我們會想逃避學習,會更願意選擇玩手機,這不僅僅是你會這樣選,很多人都會這樣,尤其是在沒有培養出對學習的興趣的時候想要學習很難的。能感覺到你和父母之間那種距離感很強,你內心的想法也很少跟父母聊聊吧,這樣乙個人確實很孤獨,內心也缺少了一部分支撐你的力量,這樣才讓你的無力感就更重吧!

6樓:劉杍晨

能夠感受到在父母的控制、羞辱和情感勒索下,我們很難獲得滋養的。而你似乎靠自己也很困難。

藥片和書籍都象是沒有生命的物體,難以支援你的情感需求。

或許對於你來說找到乙個能讓你信任的人去幫助你需要乙個漫長的過程。

7樓:5分鐘心理

這些主要都是你人格上的神經質造成的,你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你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雖然你努力了,但並不證明你已經做到了,內心對愛的認識本身就有偏差,又用自我偏袒的思維進行辯護,這才造就了現在的你。

你服用藥物確實是只能改善或緩解你軀體上一些症狀上的問題,而你的實質性問題是在你對在生活上的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已經深深的植入在你的人格當中,是很難改變的,不論你怎麼樣去努力未必有實質性的效果。

你現在需要做的,還是心理疏導,逐步的學會改變你的生活態度,這樣你才能夠從你現在的狀態走出來,但是不要著急,這可能是乙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能夠解決你的問題的,因為你現在的這種神經質人格特徵已經基本上定型了,要想重新的去改變它,也就是讓他產生一些變化,把不好的東西從人格當中剝離出去確實有一定困難。

不過如果你把方向找對了,能夠堅定意志,頑強的去重新學習,調整好思維上的觀念,用一種新的態度,也是重新對自己的一種認識,你只有這樣才能夠逐漸的改變自己在生活當中的態度,從舊的思維觀念當中擺脫出來,樹立乙個從新型學習所造就的你,思維的轉變,態度的調整確實需要乙個漫長的階段,當然這也與你接納的程度有直接關係,不要著急,只有你找對的方向,堅定不移的改變自己,你會擺脫現在這種狀態的。

8樓:乙隻魚的海

首先,先抱抱題主。

看完題主的描述,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整體行文描述,邏輯清晰、內省,有非常好的秩序感和反思能力。在表達過程中始終很客觀、理性。

很多心理問題源於童年經歷這一點很容易被人意識到,但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不單單是經歷的影響,其中還包括先天的人格特質影響,具體說來成因複雜。。

從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來你童年的秩序感被打亂得很嚴重,混亂和指責讓你始終很難適應,導致你對環境的安全感較弱,陷入情緒波動不安的狀態。雖然你一直在努力調整和建立秩序感,甚至尋找心理諮詢的幫助,但事實上,很多心理問題很難完全通過心理諮詢獲得解決。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邏輯被發現,但卻很難通過邏輯的方式獲得解決。因為根源往往與邏輯無關。我舉個例子:

乙個四歲的孩子不小心被一塊突出於地面的木樁絆摔了,小女孩不斷地哭。現在,父母來了,冷冷地跟她說:別哭了,還不是因為你自找的,不好好看路才會被樹樁絆倒。

吃一塹長一智,也沒什麼好哭的,以後長點記性就行了。摔過了就要長記性。

但小女孩傷口好了沒多久後,她又在同乙個地方被絆摔了。這次她的父母跟她說,上次摔了還不長記性,還往上面跳,不摔你摔誰呢?就會哭就會哭,你還會幹什麼?

但小女孩只是一味地哭,並內疚不安,認為自己有錯導致的。看到樹樁小心翼翼,以後很長時間也沒有再摔在上面了,但她內心的樹樁其實一直沒有解決。

表面看起來,問題似乎出在樹樁上。只要解決了樹柱就好了,但其實你明白問題不在樹樁上,而是出在父母和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很難理解道理,卻需要理解和愛。

如果在第一次摔倒後,父母抱起孩子,吹吹傷口,跟孩子說:好孩子,不怕不怕。媽媽給寶貝擦藥,很快就不疼了。

」然後抱抱孩子,待孩子平靜後再說:你看哈,這個樹樁很容易把人絆摔了。我們下次不打那走了就不怕了。

如果用第二種方式處理,摔跤這件事就只是乙個很小的插曲。但如果是前者,孩子就會在父母的反應中不斷累積恐懼(通常家庭成員也會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方式,影響深遠。),因為害怕一次次被樹樁絆倒而絆倒。

摔跤的傷痛並不是讓她最恐懼的原因,真正恐怖的原因是摔跤會被認為是愚蠢的、錯誤的。當樹樁關聯上以後,樹樁卻成為了恐懼。心理學有時找到了恐懼,但有時會試圖去解決樹樁。

而其實,恐懼產生的根源卻是因為缺乏理解和情感上的包容,帶來安全感的缺失,自尊的傷害。

與你這種情況相反的是另一種孩子,意識到問題,然後強烈反擊父母,尋找叛逆的方式進行抗擊,不計後果,不斷公升級矛盾。兩種極端的背後恐怕跟個人的先天性格有關。

你的先天性格是屬於比較內傾、敏感的,如從命理的角度看,則是水相能量(情感)較強的,行動力較弱,擅長思考,卻可能並不擅長行動的,自我壓抑情緒的。

你之所以無法解決,還與心理定勢有關。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人會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勢和行為貫性,就好比你坐在一輛馬車上,你知道車子有問題,你想剎車,但貫性卻在繼續,無法停下來。而在繼續行駛下來後,你又覺得算了算了,好像這麼走下去也沒問題……在走下去的過程中,你越來越不安,但你還是停不下。

那要怎麼停下來?脫敏機制。

人在面對恐懼時會本能逃避。就好比乙個人,半夜看到樹枝誤以為是鬼手,由於恐懼捂起被子獨自瑟瑟發抖,胡思亂想。當身邊無人可以依靠時,就算在白天,也活得惶恐不安,甚至在接下來的夜晚不斷豐富想象,加劇困難。

要克服這個困難,你要學會直面恐懼。例如,你可以去跟父母談一談,你可以把你內心的不滿說出來,你可以嘗試去表達自己的不安,並在某個夜晚,找乙個人(借助外力的介入)陪你去看看那個你以為的鬼手到底是什麼。(從這一點來說,我猜測你應該是乙個腸胃功能低下的人,尤其是胃多半有些問題。

)甚至你可以去試試練拳,把沙包當成發洩的物件,當憤怒能量發洩出來後,如果你發現周圍的反應並沒有太壞,你就能一步步向外伸展自己,重建自己。我所能說的就是,你要具備豁出去的思想和勇氣。雖然這一步並不好邁——因為你具有很強的依附特質,自身人格上具有一定的軟弱性。

——但你最好試一試。推薦你看一本書《101種心理防禦機制》。祝您早日擺脫困境。

為什麼父母喜歡當眾羞辱你

didili 我媽從不介意在任何地方羞辱我爸,我媽從不放過任何乙個外人在場的機會,明說暗說我爸的不會賺錢,沒有責任心,沒有上進心,等等,儘管我們說過很多次讓她不要當著外人說,外人不會因為她說的話而覺得你有多偉大,多能幹,別人只會覺得你們家裡不和諧,多想一點的還覺得你們家人情商太低。我一直跟我媽說的一...

父母為什麼控制子女?

留葑灬希望 可能是因為發自心底的愛和對子女的不放心以及對自己的自信吧。畢竟在父母眼裡他們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他們比孩子多過了幾十年人生,認為自身經驗足以保全孩子。對於父母老拿出這種態度我也很無奈,拿自己舉個例子吧。我17被父母差不多支配了17年的人生,父母對我的壓迫有多強,可以這麼說我沒有叛逆期,我...

為什麼父母會向子女囉嗦子女已經知道的生活性常識?

因為除了這個不知道跟你說什麼。談論你的專業你的工作?他們不懂,教育程度不一樣,沒有話語權,也不感興趣,你侃侃而談他們兩眼一抹黑。談論你的人際關係?從你離家上大學開始,甚至從你中學住校開始,你的朋友 同學 同事他們乙個也不認識。談論他們的人際關係王叔劉叔牛大姑馬大姨?你不感興趣,一臉不耐煩,聊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