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想要躲避這個社會?

時間 2021-06-03 04:35:54

1樓:西西先生

當我想要逃避這個社會的時候,我發現逃避的不是社會,因為社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問自己到底在逃避什麼,我發現我在逃避的是人的虛偽、自私、冷漠、唯利是圖……我想要靠近別人時卻發現每個人最珍視都是自己以及與自己的相關的利益,於是我明白了,這個世界每個人其實最關心的永遠只有自己,甚至任何乙個其他人都成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工具。這個真相讓我感到心寒,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似乎唯一能做的就是斷絕所有社會關係,於是我變得沒有朋友沒有戀人沒有父母,我開始感覺到孤獨,我覺得這個世界與我無關,我孤獨的活著,不開心也不難過,我變得淡然又茫然,我毫無目的的活著,毫無動機的活著,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發生什麼我也不在乎,哪怕明天我死了,這樣的狀態好嗎?這樣的狀態壞嗎?

我不知道,因為我失去了想要知道它的慾望。

2樓:美莉婭姆

但是人生在世,就要面對際遇,不得不處理所謂的「苦惱「「麻煩「。其實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本質是沒有好壞的,之所以覺得好或者不好都是心執著於觀念產生了分別,其實修行不是您想的那樣,以為找個遠離塵世的地方每天念念佛就是修行了。修行修的是心,生活其實就是修行的大道場啊,所謂清淨的地方也不是修行的唯一去處啊,修行又不限於地點。

不調整思維,就算真去了您所謂清淨遠離塵世的地方,您還是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關於念佛我給您個鏈結,如有興趣可以看看,您會對何為念佛有個新的認識。http:

下面這段話送給您,

「世事現象皆由「眾多人心」匹配推動而成,現象並無自主性,表象之生滅變化只是由人心執取不同觀念而已,此情況的真理叫「諸法無我」。~By 輕心

若我們強求際遇一定要合我們的意,那麼一旦際遇不能讓我們「稱心」,我們就會感到「苦」。你覺得委曲求全,你所遇到的遭遇讓你覺得不舒服不喜歡,就是又陷入了自己的觀念的表現了,是你的心界定了這個遭遇好壞,但是遭遇本身是中性啦。

不要再沉醉於表面形式,其實只是乙份感覺而已,面對際遇,做到隨緣盡心,盡心後隨緣就好,面對結果不要介懷。

你可以選擇你傾向的形式生活,比如去您想去的所謂清淨之地。但是注意不要滯留於只有你選擇的生活形式才是對的,而否定別人的選擇。因為選擇本質沒有對錯,所謂的好還是不好只是人的乙份主觀感覺而已。

最後祝願您一切順利!

3樓:林錯

因為你以為蓋房子、種地、念佛比爾虞我詐更輕鬆啊。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以人類如此好逸惡勞的天性,和現世相對平穩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為何大家還紛紛往城市裡去,而不是在農村種地念佛呢?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這種生活方式不滿足人類貪嗔痴的本性嘛。念佛不要爾虞我詐,但要和自己的貪嗔痴鬥智鬥勇,不要委曲求全,但要守五戒十善守得心甘情願,要是修行厲害了碰上個把魔頭,沒點智慧型福德就得進坑——有這樣的心力,早足夠你應付社會裡的爾虞我詐委曲求全了。

理論上作為學佛的人,對於他人有心念佛和修行,是應該隨喜其發心,而避免其退失信心的。但是如果不對佛法有個初步的認知,僅憑著自己的想象去修行,本身就很容易退失信心,這樣一點身為人身又得聞佛法的機會,其實是蠻難得的。很多人都是最初接觸的時候,不認真對待,之後栽了跟頭,才恍然大悟,從頭來過。

有念佛的善根,何不把入門的知識自己好好看一遍,有個基本的概念,再做其他考慮?

逃避社會和念佛不是一回事,更何況你逃避的,也不是社會,只是你自己的貪嗔痴而已。不然自己去找個小島荒野生存兩個月,徹底逃避社會試試——不用兩個月,兩天就打道回府了。

4樓:布施波羅蜜多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我明白你的想法,說實話以前我也有過這種設想。我以前一直有點社交恐懼症,害怕與別人打交道。就想著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乙個人生活挺好,但想一想假如真正要實踐的話,第乙個問題就是,靠自己乙個人,真的能把乙個房子建起來嗎?

你能靠你自己搞到所有建房子需要的材料嗎?自問我是建不起來。就算建起來了,那又要考慮喝的水乾不乾淨,有沒有汙染,吃的話吃什麼,打獵是不會的畢竟不可能去殺生,種菜第一需要種子,第二需要方法經驗才能種得起來,沒經驗去種菜多半都種不活,第三等你種起來了都最少十幾天過去了早就餓死了。

其實這種想法稍微仔細去考究一下就會發現難度是非常高的。真正去實踐的話絕大多數人撐不過三天。

現在話說回來,學佛就是找個沒人的地方靜靜的念經?這樣就是學佛了嗎?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自從我深入了解了佛理之後,我才知道,原來真正的佛法是修心!

為什麼你會覺得乙個地方不清淨?為什麼別人就沒有這樣覺得?說到底是你的心在作怪。

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其實是自己沉溺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了,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著相]。那麼佛法有沒有說到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呢,當然有!因為佛法講的就是如何讓你們覺悟!

不再著相!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究竟什麼是離相?知乎有篇文章講得非常深入淺出,我找找發給你

5樓:普波居士

想的挺美啊。人煙稀少的地方沒有電,你想過嗎?你怎麼解決?

沒有井,怎麼解決水?糧食你怎麼解決?儲藏多了生蟲子,少了,沒幾天你就要到百里之外去買。

買糧食需要錢,你不上班,哪來的錢?等等很多困難,你都想過嗎?

要多動動腦子,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

6樓:

佛教(...)聽了想打人。這個的教義不是提供躲避的渠道。

傳統一點的話,是為了讓你受苦贖罪的。。。也許你應該左轉看心理醫生

7樓:護法居士

復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

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閒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

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

能令證得三菩提果。

云何名為十種勝德。

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

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

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

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嗔痴所緣境故。

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

六者能捨喧鬧住閒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

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捨凡愚無散亂故。

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

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

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

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

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

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

如是佛子是摩訶薩。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諦聽無煩惱人所住處

遠離喧鬧處寂靜此是神仙所居處

三世菩薩求菩提於蘭若中成正覺

緣覺聲聞諸聖眾亦於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能令證得三乘果

自在遊行如師子四威儀中無繫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無我我所名蘭若

衣服臥具無繫著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一切貪愛無所著

常居物外厭塵勞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憒鬧寂靜者棄捨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靜無人聲于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心無障礙皆成就

由是蘭若為根本能生百千諸三昧

以大空寂為虛室行者身心無障礙

具足如是十勝利是故眾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夢中莫舍離阿蘭若處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而能住於蘭若處

不久當坐寶華王證得法身常樂果

8樓:釋迦摩尼佛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題主的意願,其實是當一名隱士。

您所謂念佛也是為了「身後事」。

其實不管是出世也好,入世也罷。

與學佛沒有一點關係。

真正和學佛有關係的,是「出離心」是否生起!

換言之,為解脫輪迴苦,滅盡諸煩惱的心,是否生起!

人世間,本來就是有苦有樂的。

而樂也是一種苦!

只有真正了解苦,出離心才能生起!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了苦,出離心還會有嗎?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沒有了苦呢?

入涅槃回過頭來,捫心自問。

為什麼我想要躲避這個社會?

因為出離心沒有生起,反而助長了逃避心!

逃避心是對塵世苦難的無奈,是消極的處世心態。

逃避的本質是本來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和壓力,總是不願意面對也不知如何面對,茫然不知所措。

逃避心與佛法相悖,一定要堅決屏斥。

9樓:

一劫有佛,號神通舍業自在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眾寶,劫名安樂。

10樓:還好有你

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

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

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

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

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

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

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

或時坐之終身夭命。

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

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預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

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今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

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轉相承受,父餘教令。

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

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

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痴惑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

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

思想恩好,不離情慾。昏矇暗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

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少。

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防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

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終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

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佛說無量壽經》捲下

遇事想要躲避是什麼原因?

黎明 我覺得趨利避害本就是人的本性,當面對一件事情會讓我們感受到 痛苦 的時候,我們就會本能地去躲避。但我們也應該知道躲避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需要做的還是直接面對。有一條路我們是不能拒絕的,那就是我們的成長之路。 辣辣 之前認識的乙個朋友就是這樣,我個人覺得是自信心不夠,怕麻煩和失敗,沒有足夠的...

我這個遇到事就躲避的人是不是該死 ?

我就是個喜歡逃避的人,我逃了太多事情了,我的生命沒有肆意綻放過,活得壓抑而憋屈。但是,我還是活著。活著就有用。哪怕只是每天呼吸和吃飯喝水,都在為這個社會做貢獻。哪怕只是吃了一碗白飯,都讓農民和商販多賺了點錢。我之前也一直是這樣,也有過你的這種想法。直到有一次,我突然下定決心去做事了,之後覺得自己也沒...

為什麼特別想要出去社會奮鬥的我,卻要被家裡人束縛並且逼著幹起家業?

蔣道理 其實你可以和家裡溝通一下,出社會被毒打兩年,回家就是真香了。人對得不到的自己定義為自由的事情特別渴望。看你這想法,說不定早晚會出去,這樣不如早點被毒打兩年回去,這樣也好早點回歸你的家族企業。 vei ling 可能是因為你家業不夠大 你看看財富榜上前100的家庭,有哪個孩子是不願意幹家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