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聽覺範圍是 20 Hz 20 kHz,但部分耳機的頻響範圍會超過 20 kHz,有什麼意義?

時間 2021-05-07 02:42:17

1樓:

大兄弟,雖然100塊錢的耳機也能放出來20khz,但是你覺得這玩意在放10khz跟20khz時,表現能一樣嗎?就好比假設我能喊到20khz,帕瓦羅蒂也飈在20khz,我那是聲嘶力竭,人家是游刃有餘,差別就這麼大啊。

2樓:

這和CD為什麼是44.1k取樣率道理接近

耳機又不是理想的元件,不是說你標20-20k就在這個區間表現一致,出了區間就完全不響

考慮到靠近上限的時候表現的劣化,需要留有一定空間以保證接近20k部分的效能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廠家亂標,覺得標的範圍越大越厲害……

3樓:鬼斧神工119

通俗的講,通常如果乙個單元按照-6dB算截止頻率20kHz,那麼在接近20kHz的部分就不會表現太好。何況有很多廠家是按照-10dB標的。也就是說,如果頻響標稱20kHz,實際上在20kHz已經衰減10dB了,也許從10幾k就開始衰減了。

但高頻做到100kHz是什麼鬼呢?

4樓:無語

這個問題真是老生常談了……

一般人耳的聽覺範圍其實達不到20-20k這個範圍,大多數人也就是二十幾到14k左右。

在音響器材中,最終的電聲轉換單元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因為電磁能-機械能-空氣振動的一系列物理過程都不是「理想過程」,甚至有些是非常不理想的。比如振膜外圈的彈性係數,振膜以及線圈的質量……等等等等,都不是理想的線性結構。

能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下(指在可接受訊號衰減範圍內),意味著電聲轉換系統本身具有更好的機械效能,在可聞頻段內具有更低的失真以及更快的瞬態響應能力,能夠表現更強的動態。

舉個例子,汽車的設計時速可以是200多也可以是80多,儘管城市道路一般限速不高於80,但這兩種車在道路上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如果乙個揚聲器(耳機)頻響(按照國際標準)能達到30k,那麼它在30-14k之間的失真可能不會超過千分之五,如果乙個耳機設計頻響就只到14k,那麼這個頻段內失真就可能達到5%以上,而一般來說,我們人耳可接受的失真都是在2%以下…至於頻響的平直度(這涉及到聲學原理,不贅述了),那可能差別更大。這種差別是完全可以聽出來的。

其實在很多任務業設計中,都會有這種類似的「指標冗餘」設計,其目的並不一定是使用情況真的能達到指標所標定的極限,而是為了在正常使用的範圍內得到更好的效能。

5樓:大鹹涼溼

因為你可以「感受」到

低於20hz的聲音是次聲波,理論上你聽不見,但是你可以感受到轟鳴感和震顫感,而且這也不是由你的耳朵來感受到的。影響嘛,就好比表現大鼓,真實的大鼓敲起來就會讓你感受到肝兒顫心悸,而不只是聽到了聲音,這就是低於20hz的聲音帶來的影響。

高於20khz的聲音同理。40khz的超聲波清洗機了解一下,你站在旁邊依然不會覺得清洗機是「無聲的」,除了噪音以外,你還會有一種扎腦子的緊張感,而這正是高音部分給我們帶了的聽覺以外的「感受」,這影響了聲音的質感和表現力。

6樓:美阪栞

國外著名聲學論壇,ASR的某位大神,用來測試dac和amp的測試報告,設定發聽覺範圍極限就是最低0hz,最高到20000hz,我不明白為什麼20000hz以上仍然對人耳有意義,有人能替我解答一下嗎?

7樓:蝙蝠

我覺得這個道理和汽車一樣,一輛車標稱最高可跑180km/h,另一輛車標稱最高可跑360km/h,他們同時以150km/h速度跑,你覺得那個更舒服?他們同時從100加速到150,你覺得誰的加速最快,最舒服?

8樓:鸚鵡博士麼麼噠

是這樣的,先說結論: 這個指標很有用。

單純的20000hz正弦波理論上來說人耳確實無法聽到,但是實際的音訊波形並不是標準的正弦波,而是由無數個從低到高頻率的正弦波疊加而成。所以對於不規則波形來講理論上說所需要高頻分量有可能達到無窮大(可以模擬一下無窮級數的概念)。這也說明了高頻延伸好的耳機(頻響範圍大於20000,可達到35000,45000甚至更高的這種耳機)演繹出來的聲音更加還原,更加保真。

具體提現就是聲音更加細膩,更加順滑,音色更加準確。

至於低頻的下潛,這個實際測量中並不是標了20hz就是聲音到了20hz以下就突然消失,20hz以上突然就跟1khz響度一樣了。真正的指標是20hz可以達到小於多少多少db的衰減,在這個範圍內可以認為低頻下潛範圍在20hz。但是我們都知道耳機低頻的截止不是戛然而止,而是一條緩降的曲線。

標著下潛到20hz的耳機可能在35甚至50hz就開始下降了,造成50hz以下響度很小顯得下潛不到位。但是如果這個時候靠抬高低頻來增大響度的話往往抬高的是乙個比較高的頻段比如25-100hz。這個時候就會感覺低頻量上去了,下潛不到位,還原也不到位。

9樓:BULL

因為你的耳朵不是理想的線性拾音器。

例如,乙個15KHZ的訊號,乙個25KHZ的訊號。如果你的耳朵是理想的線性拾音器。OK 25KHZ有沒有對聽感沒影響。

但是你的耳朵不是理想的線性拾音器。15KHZ會和25KHZ發生互調,產生10KHZ的泛音。

所以超過20KHZ的訊號不能一刀切乾掉。

10樓:王林小兒

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記錄和處理超過人耳聽覺範圍的頻率,會浪費頻寬和DSP資源。

有很多擴聲系統,我們還會有意的減少高頻,高頻太多太炸,你聽久了會很不舒服。

現行的製作標準是24bit 48k取樣率,偶爾也有96k錄製的,聲音密度可能會稍微好一點,那點差別你基本聽不出來,末級也未必會響應,但頻寬和儲存都要翻倍。

人聲動圈話筒,只響應到15-16k。樂器電容話筒也罕有超過20k響應的,基本都是20k截止。

11樓:自然聲.傑長老

這個標識實際只是廠商想說明其振膜很優異,如此而已。其它意義並不大,除非誰標成20-20000hz+/-3db。當然,耳機曲線是需要補償的,經過補償後能做到20-20000hz+/-3db的耳機不敢說完全沒有,但也可以說是極品了。

對人耳而言,40hz以下,敏感程度很低,主要依靠身體感受。地動山搖的感覺,肯定不是用耳朵聽的。高頻到20k,有些人(一般是幾歲的小孩)也能聽到,但一樣非常不敏感了。

一般成年人能聽到18k hz聽力就非常厲害了。對很多用耳過度的燒友而言,16k算不錯的了。不過,超高頻段人同樣是通過身體進行感受。

現在的研究表明,人對40k Hz仍然有感覺,這是為什麼索尼和其它一些音響廠要把頻響延伸到40k Hz的原因。

但對耳機而言,它們意義不大,因為你根本聽不見。

12樓:

如果只是超過20khz的聽不到的頻率,一般認為是沒影響的。不過樓主這個問題啟發了我,磁帶機就會使用超聲波訊號提高保真度,或許在耳機上也可能有對應的效應,這只是無腦猜測,期待有專業人士指點一二。

13樓:子川

沒有意義。或者說,意義就是讓你花錢啊

要不你說布加迪威龍跑到500時速時拐不了彎又煞不住車有什麼意義

耳機還更惡劣一點,因為布加迪威龍指不定還真有無聊的富商拿去鹽湖賽車場跑個500時速

但是耳機呢?我們先想乙個簡單的問題:我們錄音的麥克風能捕捉20kHz以上,20Hz以下的聲音嗎?

看看錄了無數現場演唱會和演奏會的傳奇麥克風U47是個什麼引數:

也就20-20kHz。那你指望作為回放器材的耳機20kHz以上的聲音從哪來?莫不成通過腦放正式踏入玄學領域?

也許廠商會說:頻響範圍廣說明我振膜用的好哇,單元好哇

但你要合計合計這些廠商標榜的頻響範圍有多大水份,21kHz能出聲音就說明頻響達到了21kHz?

要不要這麼不要臉。看看嚴謹、正兒八經的耳機商(聲學研究機構?)音特美是怎麼說的:

「在20Hz至16kHz之間具有92%以上的響應精度」

沒有精度的頻響範圍能算頻響範圍?真是欺負燒友都是聾子

人的聽覺是20hz 20000hz快到了臨界點,聲音是突然出現(消失)還是快到臨界點的時候慢慢消失?

儀器沒有問題的話,聲音是不會消失的,你只會感覺那個聲音越來越尖,越來越不清楚,最後就聽不到了,但是聲音確實還在只是超出了你的聽力單位,網上有聽力測試的音訊,你試試就知道了 郭政毅 我過去每年都要做聽力測驗,我可以肯定的說是慢慢消失的。越高頻我越聽不清楚,超出我高頻臨界點的聲音我似乎能聽的到,但總不能...

四線城市家庭月入20k 30k是怎樣的體驗?

四線城市,最近公升級為新三線了,三線吊車尾 近2年月收入22 35k,常年記賬,準確。87年,小兩口,有一男孩在上幼兒園,夫妻雙方都是農村出身,大型私企技術崗位。收入構成,夫妻工資合計18 22k 有時候有補助 其餘收入為理財 獎金等收入。目前有存款50萬,小戶型房子一套,合資緊湊型轎車一部,有房貸...

拉勾上UI的薪資是真實的市場情況嗎?20k左右?

視覺設計屍 小夢 20k,肯定不是新手,而且應該是大公司。UI設計師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20k也還是挺多的,但一般應該也是大公司,才會這麼任信。之前我在拾月驛教育有乙個同學,工作了半年,跳槽到華為,薪資16k,當時的我,懵逼了。對於乙個零基礎的學員,才工作半年,確實不可思議,但那就是事實。但是年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