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自己的感覺」是否是悖論?

時間 2021-05-31 02:16:31

1樓:阿飛

並非悖論,哲學史上早有爭論。要根據兩個概念來解釋這個問題:內感官和外感官。

如果樓主所說的「感覺」是在哲學層面上講的話,那麼一般說來也可以稱之為經驗,這是外感官所涉及的領域,也就是說,這是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所感知到的。是人通過外感官對於外部的經驗世界的感知。

而內感官則涉及到心理活動之類更高層次的感知。比如說時間是我們無法用外感官感知到的,按照康德的話,時間是內感官的「先天直觀形式」。「相信」也屬於內感官的活動,從這種概念區分來看,「相信」和「感覺」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而內感官和外感官的確定性孰大則是哲學史上早有的爭論,最突出的是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前者認為經驗(外感官)確定性更大,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洛克和休謨,休謨因此甚至反對一切形而上的獨斷。而後者認為內感官確定性更大,代表人物是笛卡爾,其名言「我思故我在」簡單說來是指,我可以懷疑一切,甚至是上帝,但是我唯獨不能懷疑我正在懷疑這一活動本身,而為內感官的確定性打下堅實基礎。

後來偉大的哲學家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中試圖調節這一矛盾,而有了其在知識論上的哥白尼革命。這個問題太複雜,很難概述,但是康德認為內感官還是高於外感官的。

為什麼不相信自己是被愛的?

新小美心理 有可能是因為在感情上不是太自信,甚至有點自卑,所以才會在有人表達愛你時會產生懷疑。有一些人在從小的生活中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感受到被愛,長大之後在進入和維護親密關係上就會比較困難。在感情方面容易沒有安全感,只相信自己感受不到愛的世界才是真相,當對方表達出愛意時,就會產生對他的愛的懷疑和對自我...

不相信這個世界,不相信自己,安全感匱乏,情感匱乏,一味追求外界地認同和關注,請問應該怎樣糾正?

影響著乙個人 也就那麼多了。學會著回憶,回憶著自己以前是怎樣的,因為回憶總能讓自己撿起一些東西。看看自己珍惜的是什麼,看看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為底線從來都是要約束自己,使自己不再被謊言騙。 烏辭 多歷練多擔當就好了,經歷的人和事多了你就會慢慢接受世界的本來面貌,大家都是一樣的 背後各種不容易和心酸,...

不相信自己了怎麼辦

芯無芷境 哈哈你不想著提高數學成績,卻想著如何改變心態!可樂死我了就好像遇到問題不去解決問題,去研究讀那本佛經能夠忘記煩惱!嗷嗷嗷。咱就從心態上來說,中國人的所有心理都是建立在攀比心之上的,從一出生恨不得扒開細胞寫進DNA裡面去,我想以你的思想境界從這方面下手可能更無法解決。數學關鍵是邏輯思維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