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研究中常用來估計經濟水平的資料都有哪些,各有什麼優劣?

時間 2021-05-30 05:19:30

1樓:「已登出」

由於古代GDP的測算方法有很大爭議,在古代經濟史國別比較的文獻中,衡量古代經濟水平常用其他客觀指標作為度量:乙個是扣小公尺說的人口數量/人口密度,我還見過的另外兩個指標分別是人均糧食產量人均攝入熱量(卡路里數)。糧食產量是計算國民收入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攝入熱量可用來衡量人們的生活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這兩個概念並不相同,但前者確實是後者的乙個指標。

糧食產量在經濟核算中的重要性,我隨手搜了一篇文章。劉瑞中(1987)發表在《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文章《十八世紀中中國人均國民收入估計及其與英國的比較》中指出,糧食作物的產值大概佔中國十八世紀農業產值的70%。而按照估算,農業產值又佔國民總收入的70%~64%。

人均攝入熱量其實是通過人們的飲食結構來測算的。原始資料也是糧食/肉奶/蔬菜等的食用量。彭慕蘭教授在《世界經濟史中的近世江南:

比較與綜合觀察》(2023年刊登於《歷史研究》)一文中分別引用了Pomeranz(2000)和Fogel(1992)的計算,說明2023年前後中國成年男性僅從穀物中獲取的熱量(為2651千卡)和英格蘭成年男性從所有食物中獲取的熱量(2700千卡)幾乎一樣多。

除此以外,研究者們還使用了更多的度量指標。LSE的馬德斌教授在收錄在《量化歷史研究》(第二輯,2023年出版)的《大分流》一文「採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s,PPP)、實際工資、身高、年齡堆積(Age-heaping)等指標,比較長歷史週期內的國際生活水平,探尋大分流的起點」。

2樓:扣小公尺

最好的是用人均GDP,比如這篇文章:Acemoglu, Johnson, Robinson, 2001,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作者使用國家的人均GDP來研究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好處是準確,壞處是資料不好找。

乙個常用的替代方法是使用該地區的人口數量,比如:Blum, Dudley, 2003, Standardised Latin and Medieval Economic Growth

作者使用中世紀歐洲城市的人口(增長率)來估計資訊科技的進步(即拉丁語的標準化)對中世紀經濟增長的影響。

此外,這篇文章 讀那麼多書真的有用——知識精英與啟蒙時代 - 以量化角度看歷史 - 知乎專欄 也是用的人口規模。

用人口數量的好處資料相對好找,特別是對於上百年以前的經濟現象。缺點是有時候人口數量或人口增長率不一定完全等同於經濟增長,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常用的辦法。

經濟史的研究會影響或修正經濟理論嗎?

一箭沉隱龍 在經濟學研究中,實證研究其實基本就是經濟史,文獻綜述其實就是經濟思想史 最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演化為學科就變成了邊緣學科,我覺得是史這個字會起到降低熱度的製冷作用 這麼說看起來有些牽強附會的意思,但其實則不然。量化幾百年前的歷史可看作經濟史的研究範疇,量化一年前 幾年前 幾十年前的歷史,也...

理論經濟學 經濟史專業研究生學歷 在高中能教什麼科目? 思想政治可以嗎?

軒轅子柔 可以呀,前提是具有教師資格證 高中 一般政治科目,本科有具體限制到 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哲學 等專業,碩士隨意,因為考研公共課就是思想政治理論,你能考上研就證明你政治水平還行了。 題主問可不可以?隱含幾個疑問。1.客觀條件可不可以?自己滿足不滿足高中那情況。學歷這塊夠格了。至於你的實際...

宋史研究最強是不是日本?

Rty Qwe 提出 唐宋鼎革說 算是大功一件吧 大眾對宋朝認識的過分貶低到逐漸正視並拔高的過程很大程度上的推動力是因為學術共同體基本上認識到了 唐宋鼎革 這個觀點的合理性並在潛移默化中向大眾傳播了這個觀點 屁話賊多的小王 具體不太清楚但是聽傳統文化老師提過.確實是大部分研究成功是日本高一點.所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