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筆力 思維 認知 寫作深度和作品優異度會隨著時間逐漸退步嗎?

時間 2021-05-05 14:44:59

1樓:

只寫了幾年的時間,也不知道夠不夠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說我自己的理解吧。

在我看來,寫作其實就是一門手藝活,靠的是熟能生巧,因為寫的多了,寫的時間長了,也就會變得頗為熟練,在這方面是要勝過大部分新人的(但是當新人變成老人的時候,這部分優勢會逐漸降低,甚至有可能被超越)

其次,可供寫作的東西太多了,哪怕只是單一的分類,也有無數種不同的劇情、風格、節奏寫法,還有許許多多讓你意想不到的亮點和新奇。

手藝活這種東西,長時間不練習肯定會生疏,甚至有可能水平大大降低,然後被一些優秀的後來者超越(但是,老人就算是很長時間不寫,再如何生疏,但是在基礎和基本質量方面,也會勝過絕大多數的新人)

如果想要保持水平不下滑,或者是渴望提公升的話,最好的方法便是日復一日的寫作和閱讀、思考、觀察、練習,這些事情急不來,完全可以長年累月的進行累計,而這也不是什麼必要的工作,對於一名職業寫作者而言,這些都是生活日常罷了。

……

PS:寫作水平下降的事情我也經歷過,而且下滑的非常厲害,因為那一年的時間裡思想太懶,懶得思考和看書,每日的更新僅僅是打醬油灌水而已,但是現在已經深刻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問題,已經積極改正,目前我每天都在進行上述的練習和不低於一萬字的寫作,水平很快回到從前,並且有很大程度的提公升。

個人經驗:寫作態度相當重要,當你重視寫作的時候,你的水平便會提公升,當你準備鹹魚的時候,基本就可以狗帶了。

2樓:

這幾個東西涉及的面太廣了,分開說吧:

筆力理論上是只會累積不會退步的,技巧演變為技藝之後,幾乎不受時間的影響,當然年齡大了腦子完全轉不動了有可能略遜色,但作家這個東西其實腦子還挺難轉不動的....

認知和思維大概率相關,互補且相互促進,基本上算是寫作的從種菜買菜到切好菜擬好菜譜的這個過程,按理說這個東西會逐步積累越來越豐富,但是有個問題是,隨著經驗和經歷的提公升,人都會不自覺的篩選自己的認知渠道,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思維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人的思維方式會被自身固化的原因

當然,對於專業作家來說,這種固化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它有可能會促進寫作深度的挖掘

畢竟文學這個東西不同類別、型別、手法、技巧、流派可以挖掘的東西都太多了,你也說不好到底是應該豎著挖還是深挖比較好

所以評判這三個東西(認知、思維、寫作深度)基本上可以分為內外兩個方向

對內就是,作家對自己的要求、理解和認知以及定位,乙個成型優秀的作家(包括其他藝術門類)必然是少不了自我探尋和嘗試的過程的,所以這個層面上,只要他嘗試過,並且自認為找到了合適的方向去挖掘,那麼就可以認為在這三個方面他是在逐漸進步的

所以總的來說,「認知、思維、寫作深度」這三個東西和時間的邏輯其實是:進步或者退步其實不太受時間的影響,關鍵看作家的自我要求,但顯然,這種探索和積累都是需要時間堆積的

然後受這三者影響就產生了作品的優異度的問題

作品的優異度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一是探索度,這個當然主要看創新和嘗試,代表著作家的革新能力,這點由作家自身決定

二是成熟度,即文學層面上作品整體的完成度和藝術價值,這點由專業層面的同行評議決定

三是市場,即商業讀者的喜好,當然不一定說越多人喜歡的就一定是好的,但它至少應該是成功的,或者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三者綜合,是我認為的作品優異度,顯然看來這個和時間也沒有太大的關係,似乎和「天賦、努力程度以及運氣」更為相關

所以整體來說,我個人認為題目的描述其實把時間作為主要的參考係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文學也好寫作也好,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

時代可能會影響作家和作品,但是時間基本上不會;時間的推移和流逝,只是在必要積累的過程中的必要消耗,以及乙個考驗的角色——這種考驗必然包括對作品的品質的考驗,以及以「同樣是每天24小時的時間,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成功」的方式,對作家自我要求的考驗。

3樓:

題目開始,就試圖排除所有影響作家的常規因素,這樣剩下的,似乎作家該是不老的神仙,萬載千年,總是乙個標準的不生變化的模樣。——那麼,我們還能尋找到什麼樣的奇葩原因呢?

4樓:

會的。我高中時候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之下,寫出了很多至今讀起來依然讓自己感嘆的文字和文章。

現在的我,思維深度比以前更深了,但是整天都在寫等因奉此的公文,感覺文筆已經枯萎了,寫個抒情的東西,也恨不得用「首先、其次、再次、第四……」來排序,心裡面有東西但是寫不出來,或者寫出來了完全不是那個味道,那種感覺真是糟透了。

5樓:33號曲率飛船

每個作家的創作軌跡不同,人生經歷不同,難以一概而論。

有的人著作等身(如東野圭吾),有的人一生只寫了一兩本書。(如《殺死乙隻知更鳥》的作者)

靈感往往會隨著年齡而衰退,大腦在學習和思考中向前發展,可塑性減弱,風格會逐漸穩定。

認知深度一般會隨著閱歷的增長而加深的。

作品優異度常常跟時代有關,一本書寫完以後其實就不是作者的了。

可以去查一下那些中高產作家的作品發表時間,跟他們的年齡進行比對。

6樓:楊若泠

這個問題太讓人腦殼痛了,要對足夠數量的作家及其創作生涯和作品進行全面定性定量的技術分析,很可能吃力不討好,涉及的內容太多,雷區太多,一不小心就掉「博而不專」的坑。

個案的話,意義也不大。

有人窮盡一生才寫出一兩句廣為人知的詩,

有人年紀輕輕就寫出轉世名篇之後卻鮮有佳作,

有人一輩子就靠著一部作品流芳百世獨孤求敗,

有人的創作生涯有如拋物線逐漸成熟走向巔峰最後封筆收山,

有人屢次被出版社拒稿最後卻因為某部作品機緣巧合聲名鵲起,

有人普普通通不好不壞湊合著在世無英雄的時間線上刷夠存在感名利雙收,

江郎才盡?

張若虛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王勃即興而作藤王閣序?

陸游《劍南詩稿》即收詩9000餘首?

十全老人蓋章狂魔乾隆的又怎麼算?

魯迅從《彷徨》《吶喊》到《故事編》最後在報刊專欄寫雜文?

曹禺創作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五部名劇後,年僅32歲,但卻一直沒能創作出公認的"第六部名劇"?

還真有人研究這種問題……

王衛平.曹禺寫不出「第六部名劇」原因再探[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09):82-91.

曹禺創作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五部名劇後,年僅32歲,但卻一直沒能創作出公認的"第六部名劇"。曹禺寫不出"第六部名劇"是主客觀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曹禺晚年的"精神殘廢"和"才智損耗"固然都是由惡劣的外部環境造成的,但中年的曹禺為什麼也寫不出?

曹禺主觀的劣勢,包括感知、體驗、積累的不足、創作著力點的不善於轉換、遷移能力不強、創作主體的心理障礙以及性格、人格的缺陷等都是不能忽略的。

不好說,

那些沒啥好寫的絕望自殺的倒挺值得思量的。

其實我更好奇那些寫書法的、畫畫的……

他們是否會平衡單價和產量,以求市值最大化……

7樓:啵啵的糖

我覺得大部分作家的作品優秀度應該是乙個拋物線形狀或者是乙個先公升再降再公升的形狀。

乙個新人慢慢成熟起來變成乙個大神後,肯定會遇到乙個瓶頸期,在這段時間裡,這個作者會發現自己無論如何構思都逃不開之前作品的影子,無論是文風還是人物構造以及情節描寫都是在重複之前的老路子。

這個時候有的作者選擇順應這個趨勢,然後他的作品就會越來越像他之前的文章,讀者在看的時候也再沒有那種驚為天人的感覺,就覺得像是在炒冷飯,也就是所謂的江郎才盡。

而有的作者選擇改變,這就表示他們要完全打破自己已經熟練的文風,去接觸新的領域,像是乙個習慣右手寫字的人被強迫著左手寫字一樣,從讀者的角度看就像是這個作者突然之間文筆大跌。

在質疑聲中,如果這個作者現在選擇放棄,那麼他文筆崩塌就成為了乙個實錘,如果他能頂住壓力涅槃重生的話,那就會像N字型一樣重新走上巔峰。

但有這種勇氣和實力的作者太少了,就像是乙個人學自己的母語很簡單,但要他從此拋棄自己的母語去學習另一種語言就會相對吃力,因為多少還是會受到母語的影響,而且這還很考驗學習力。

8樓:酒菜

當然是有可能的啊,本人沒怎麼了解過哲學,不過每個時間軸的人本來就不是同乙個人,提公升退步都有可能,不過個人認為寫作技巧和思維能力屬於智力範疇,但知識深度是累積的,年齡增長對腦力的影響與認知沒什麼關係,不過呼叫知識庫的能力倒是可能會變弱,但這個前提是指哲學類作家,如果是說寫故事的作家,編不出故事了,那確實是常有的事,沒靈感唄

如何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您看到的是起東啊 深度對應垂直,需要不斷挖掘,體現在思考問題上的刨根問底。廣度對應水平,同一層面。需要去了解問題相關 不相關的方方面面。垂直 是因為單身有什麼好處嗎?這些好處是什麼?為什麼這些是單身的好處?就不會有壞的影響嗎?壞的影響又會是什麼影響? 宇宙的世界觀 手首先感謝提問人。所提到的這個問題...

怎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思維?

錯別字檢查文字邦邦 提高寫能能力就是要不斷地寫,筆桿子裡不但可以出政權,筆桿子下還能出江山和高水平的作家。寫是提高水平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只有不斷地寫,不斷地出品,水平才能提高,不動筆,動再多的腦也是沒有用的。此外,提高寫作思維,這個就是要不斷地聽或者看一些書了,只有好好地看書,多讀書,多...

如何看待學生寫作模仿魯迅和王小波等作家的文風?

逐漸發胖的斑點狗 不要模仿,平時可把書碾碎了日服一杯,但是動手最好自覺保持點距離。對考試來說,不合適。對自我寫作來說,不利於找到自我。愛看就多看點,有本事就全文背誦。但是看別人的,寫自己的。根據什麼寫作標準,進行什麼寫作。技術可以借鑑,思想可以共鳴,文風不適合模仿。以上。 謝希哲 當了兩年高中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