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道的科學知識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矛盾時該相信誰?

時間 2021-05-29 23:59:13

1樓:Hao Ma

首先,科學不等於文獻,也不只是經驗的總結。科學,是對真理探索的學問,是不斷演進發展、自我更新的觀點與實證經驗的總集。

不要用靜止的思維來看待科學,科學是活的,不是死的教條主義。

完全相信文獻,就會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背離科學的探索精神。

完全相信個體經驗,就會犯經驗主義,同樣背離科學的進步精神。

當科學知識與自身經驗矛盾時,唯一的辦法是運用科學的精神,取得對真理的真正認知,超越知識與經驗的障礙,洞悉本質。

比如一些文獻說滋補品營養成分很少,但有些人又親身經歷有效,一些沒有自己長期吃甚至從來沒有吃過的,拿著文獻大嘲別人是sb是否合適?

這種例子,明顯與科學無關。為什麼呢? 文獻說滋補品營養成分很少,與某些人親證滋補品有效明顯是兩種毫不相關的事實。

文獻只是說營養成分少,但並不能證明補品對所有人都無效。以文獻的發現來反對毫不相關的事實,進而嘲笑別人是sb的人,明顯是缺乏科學的精神。

相同的事情在中醫方面或者靈異事件和宗教等其它方面同樣適用

中醫是實證的科學,有理論,有方法,這點並不存在爭議,唯一有爭議的是現代學習中醫的人能否將與西方醫學體系完美不相容的中醫傳統繼承發揚下去。科學從來沒有否定中醫。

宗教的話,比較tricky,畢竟目前科學在意識研究層面進展還不夠快,很多宗教涉及到的心靈領域是難以用現有的科學工具驗明的。科學對無法證偽的事情無能為力。

2樓:李曉喆

既然只是談自身的經歷,那就不用考慮別人的感受,也不用考慮他人說話的真實程度了。

如果不想追根究底,那就誰有效相信誰。

如果想追根究底找原因,限於樣本只有你自己,只能多做記錄多做對比,才能找出起作用的因素:

確定參考時間段,比如最少15天或乙個月。

詳細記錄食用的東西:每天餐飲、食品、藥品、保健品。如果是想對比某兩個藥品/保健品的效果,可以這個月只吃其中一種,下個月只吃另一種。

記錄生活、運動日誌。

記錄心情、精神狀況。

無論是aTimeLogger還是Excel,都是可以用來記錄時間的工具。

記錄的越詳細,越能證明你的嚴謹程度,越能找出起作用的因素。

3樓:羽衣

如一些文獻說滋補品營養成分很少,但有些人又親身經歷有效,一些沒有自己長期吃甚至從來沒有吃過的,拿著文獻大嘲別人是sb是否合適?

這兩種人都有乙個共同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認為有效的看到有一些吃補品的人容光煥發,但是不知道他們是因為吃補品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容光煥發。

認為無效的看到科學文獻說補品營養物質和非補品差不多。既然物質差不多,自然吃不吃沒多大影響。但是不同的配比一些細微的差別到底有沒有影響呢?不知道。

4樓:燕子

我身邊有很多客戶購買燕窩和冬蟲夏草,連續好幾年、有的甚至是十幾二十幾年。每年花大量的錢去購買保健品。

而知乎上很多人都在黑保健品,黑中醫。

我想說、這群人太無知、太膚淺了。

我不認為已知的科學體系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到了盡頭。

在「日星說」出來之前,權威專家都認同「地星說」,但並不代表「地星說」是正確的。

如果保健品沒有用、騙幾個人可以、騙幾年可以、騙不了幾百上千年。

大家也並不傻、沒有用了還花那麼多錢去買。

所以最傻的就是嘗試也沒嘗試過,卻否定其他人的這些行為。別人得益者也不會因為他們而改變對保健品的信任、反而自己失去了增強體質的機會。

如何看待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的關係

羅慟羅 問了兩個問題,乙個是如何看待兩者,乙個是那個更重要。科學精神是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步錘煉出來的,學習知識最重要,運用好科學知識是絕大多數人學習的目的。科學精神質疑也罷探索也吧,其實是 求真。顯然,當前的文明還沒有發展到每個人都迫切的想要去求真。農民需要科學知識,產業工人需要科學知識,連送...

想知道大家從自己親身經歷中提取的最虐心的一句話是什麼?

依一 我想應該是 人摔壞了沒事,要是把別人雞撞壞了看我怎麼打你們!小時候跟堂哥偷玩自行車被突然竄出來的大公雞嚇到摔馬路溝裡,被嬸嬸領起來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當然當時也沒覺得虐心,人家大公雞確實比我們金貴 墨魚莫 沒有虐心的話,但有虐心的事。我喜歡上學校裡乙個交換生,然而直到他回國我都沒有勇氣去見他一...

有沒有自己親身經歷治好凍瘡的?

L的混合可樂 小時候手上腳上都長,晚上睡覺或者學校跑完步一熱就癢的難受後來天一冷就習慣一直搓手,其實就是促進血液迴圈啦,可以很有效預防,一有空就搓手揉手.jpg 重點來了!我發現只要冒出一點點要生凍瘡的趨勢,就是看山去已經紅了,摁一下酸酸的腫腫的,我就拿指腹按壓那塊,反覆揉!反覆按!注意不要抓破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