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劇

時間 2021-05-11 22:20:03

1樓:

普遍認為,「十全十美的悲劇」這個觀點來自亞里斯多德。

而亞里斯多德對《俄狄浦斯王》的讚頌主要在於其情節安排,而非其他答主提到的人物性格。

一、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明確提到:情節是悲劇的靈魂,而性格佔據第二位。

在《詩學》關於情節安排的部分中,亞里斯多德多次用《俄狄浦斯王》舉例,而在人物性格部分中,未見以《俄狄浦斯王》舉例。

二、《俄狄浦斯王》完美體現了亞里斯多德提倡的情節觀。

讀過《詩學》的都知道,亞里斯多德關於情節提出三個很重要的概念:突轉、發現和苦難。其中苦難比較次要,這裡單講突轉和發現。

1)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提到:「發現或突轉應出自情節本身,這樣才能表現事件發生的必然性。」隨後他舉例說:

「例如在《俄狄浦斯王》一劇裡,信使本想打消他害怕娶母為妻的心理,不料卻引出了相反的結果。」(體現了突轉和發現暗含於情節之中,而非生硬的轉折。)

2)亞里斯多德還提到:「最佳的發現與突轉同時發生,如《俄底浦斯》 中的發現。」(《詩學》)在《俄狄浦斯王》中,報信人來送信的情節,既是俄狄浦斯命運的「突轉」,也是他對自己身世的「發現」,二者同時發生。

亞里斯多德認為,與「突轉」同時發生的「發現」,與情節本身聯絡最密切。而其他的「發現」,如發現印記、信物等等,是與無生命物或偶然之事聯絡在一起的,或多或少破壞悲劇情節之整一性。

三、綜上,亞里斯多德對《俄狄浦斯王》十全十美的稱讚主要在於情節安排,談所謂「人物性格雙重性」云云實屬跑題。

ps,亞里斯多德的文藝理論滲透很多哲學思想,比如「悲劇情節大於人物性格」可以結合《形上學》中「形式大於質料」來看,也可以根據「主體認識世界在於認識世界的整體運動而非對世界存在之物的認識」來看。

「提倡突轉和發現同時發生」的觀點也可以結合海德格爾一起看:「當突轉和發現一起發生時,就是情節在實現自身的同時亦完成了解蔽。」但是要注意海德格爾是利用對經典的注疏強化自己的理論,可能離亞里斯多德的原意有一定距離了。

2樓:憑憑理嘛

悲劇在於,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這種悲劇性——亞里斯多德是這樣下的定義——與其說是由於主角的缺點,倒不如說是以優點為槓桿產生的。

呃,籠統地說…俄狄浦斯王不是因為怠惰或愚鈍,而是因為勇敢和正直才給他帶來了悲劇。於是這裡邊產生了無法迴避的悖謬、諷刺。

《海邊的卡夫卡》裡淺淺提到一點,可以作為參考。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忒瑞西阿斯的作用是什麼呢?

煢涼 搶沙發,不請自來 先附上自己寫的一首小詩 不要叫我忒瑞西阿斯 因為我毀了整個底比斯 不要叫我忒瑞西阿斯 因為我只是乙個瞎子 不要叫我忒瑞西阿斯 沒能阻止悲傷的故事 不要叫我忒瑞西阿斯 因為上天告訴我如此 就讓這城邦消失 就讓這星星流逝 就讓這乙個老人 不是預言家 只是忒瑞西阿斯 裡邊就是我對這...

猶格索托斯是克蘇魯神話里長得最好看的神嗎?

長得好看的其實不少,比如外神完美者,黛恩德拉。外神伊德海拉。奈亞的化身紅衣女王,至於另乙個化身腫脹之女所謂的好看只是幻覺,本質是乙個異形。然後是帶有半人形象的兩個,舊神巴斯特,以及麋鹿女神 伊赫烏蒂 所謂奈亞的妻子 伊西斯是克蘇魯世界觀里長的最好看的神,她和巴斯特同屬於舊神,伊西斯喜歡以一位絕世美貌...

為什麼斯芬克被黑的那麼慘?

本人成都的在SFK報了保過系列的產品,結果前幾個學校全被拒了,首先別說是我自己不努力啥的,我自問夠努力了,每天都是我主動找老師,我的老師除了提交作品集基本從不主動找我,發訊息都很久才回,根本沒有一點責任心,我一直在爭取維權的路上,要求他們退費,好多姐妹都在一直跟他們打官司,功夫不負苦心人,進成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