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思考的越多就會越痛苦,那究竟要不要思考

時間 2021-05-10 03:06:45

1樓:木槿

圓桌的人大都哲學,看的透未必看的開,思考要向積極的方面去思考問題,苦也是人生,樂也是人生,關鍵在於自己怎麼看,看的透的悲觀才不是看的透,還不如一壺酒將自己灌醉

2樓:瞎子

3:如果你的思考你覺的是有意義,且你當前年齡段有能力解決他那麼就去實踐吧。(忠告:

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什麼是本末倒置呢?舉個例子:

假如你現在處於初高中階段,那麼你應該做的是讀書,你卻去思考一些你當前解決不了且耗費精力的問題,這樣一來讀書就當然讀不進去了。家裡有礦當我沒問

4:如果你還小千萬不要過度去思考哲學問題你想不通的,因為你自身的水平還有閱歷完全不夠。(乙個過來人的警告。)

5:孔子說過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做的是學思結和,而不是一味的思考。

3樓:任奕

思考當然是必要的,可是很多情況下,思考是自動發生的,就像血液迴圈,頭髮生長。

重點不是要不要思考,重點在於,你能不能停止思考,否則,機械式的思考是毫無意義的,並且很多是有害的。

4樓:GE與城

一、不是思考而痛苦,是想不通的才會痛苦。無效用腦過度,是毀腦壞腦!

二、有些焦慮和抑鬱症,是因為他們知道了看到了一些不好的後果,卻自己嚇自己,也是思考走進死胡同的表現,如果真的想得通透了,反而是一種思想和身體昇華,對大腦有強健的作用。其實真正經歷過並沒有那麼可怕。

三、有些症狀是身體沒趕得上思考的表現,人話就是用腦過度!神經衰弱!影響了三大神經遞質的平衡!

中醫理論便是陰陽不調。建議養腦健腦、鍛鍊身體、休養生息,去醫院、找醫生。

四、那些信神樂觀和安寧與智力抑制狀態是兩碼事,完全沒有關聯。可以說題主了解的不深,片面。並不一定是教義的作用,而是宗教的一些儀式和活動可以使人安寧祥和,去除內心焦躁,本質是養腦健腦,恢復你的三大神經遞質的平衡。

建議題主可以試試這些宗教儀式。

五、不排除有些教義可以使人的思想和身體昇華,所以這也是我追求追尋的,難!難!難!

5樓:司洪亮

思考也並非都是壞事情,可以做為學習的驅動力,學到了,理解了同樣是一種快樂,但是不要想太多喔,否則事情會很麻煩的!本質上不是思考的快樂,而是得到的快樂,我這裡說的!思考乃是物質的痛苦!

但這是別人說的。

6樓:光棍

你以為他們真的思考了很多嗎?或者他們會因為思考多了而痛苦?你想多了,他們只是沉浸在自己設定的一種思維環境中,讓自己看上去超然於大眾,獲得悲天憫人的責任感,然後讓自己陷入這種感覺中,也許會因為思考,或者叫胡思亂想而假裝痛苦,再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灌輸給別人,從而再得到成就感。

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把自己當成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方式,沒必要去模仿或者學習,自己就是自己,有自己的歡樂也有自己的痛苦,有自己需要去處理的各種事情,生活急躁且充滿變數,走下去,承擔自己那份責任就好,想那麼多幹嘛!

7樓:努力奮鬥的雙魚座

我覺得,是閒出來的病。(若有冒犯,請忽略)記得初中有一年,我父母剛離異,暑假我奶奶去了我姑媽家,我一人在家,呆了乙個多月,當時每天就是閒的要死,思考一些事,想的我想自殺。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了一年時間。一直到我初三,我想明白了,想的再多,還是要著手在現在。做好現在的事情,才能有以後,才能有我想的那些。

到現在,我有時候還是會想很多事情,但是還是過後就不在意了,因為我很忙,忙著去過好我的生活。

8樓:

1、你所謂的很多思考,其實就是自以為是。

2、思而不得才痛苦,知足才能常樂。

3、得的本質就是慾望。乙個思考者,需要的是胸懷,而不是慾望。

9樓:陳剛

如果思考多就痛苦,那人類早就把思考這功能淘汰了。

是因為執著於思考才痛苦。什麼時候出現痛苦?多數情況是在面對現實時。

那恰恰證明思考者本身都是在思考枉顧事實的東西。

10樓:

人本質上就是思維,如何做到不思考?只要活著,思考是必然的事情。那些假裝做乙隻快樂的豬的人,也被動地去思考著。

而他們麻木和逃避的思考態度,在表面上看使得他們能快樂,但生活遇到變故,他們是最無法承受打擊的,因為該思考的他們都未曾思考,等到遭遇來臨,已經沒有思考與超越的時間,痛苦只能翻倍。

而且你都說了,是有時。思考有時痛苦,有時也給人帶來極大滿足。不思考呢,除了快樂,痛苦也從不缺席。

我不是從快樂和痛苦角度希望你繼續思考,而是從不得不的角度去說,人活著必然思考著,與其被動不如主動。

11樓:颱風正在路過

我偏向於選擇不過度思考。不是說遇到迷惑完全不思考,而是思考一下沒有結果就先放著,該幹嘛幹嘛,等到自己的智慧型有增長以後很多迷惑自然會水落石出。如果智慧型一直沒有增長,那迷惑更應該擱置,因為想也想不出來,還可能想偏了得出乙個錯誤的答案。

12樓:

①人生本就痛苦——我們生於痛苦,一路揹著痛苦,直到死於痛苦。

思考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痛苦之源」,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一般都無力去改變,尤其是「社會性帶來的痛苦」與「人性帶來的痛苦」——所謂「越思考越痛苦」,是因為我們會產生「追加的痛苦」——對自身無能的痛苦,對世界陰暗的痛苦,對前路渺茫的痛苦……

②思考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方式

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種:哲學的方式、宗教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倫理的方式以及功利的方式等等;

哲學就是以思考為主的,理性的,求真的方式;

宗教就是以崇拜為主的,教條的,信仰的方式;

藝術就是以直覺為主的,感性的,審美的方式;

倫理就是以道德為主的,社會的,向善的方式;

功利就是以生存為主的,經驗的,實用的方式。

以上五種方式,是共存於世的。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要想感受得到,就得多維度的去認識它們,而不是一遇到什麼事就思來想去——停下,且聽風吟。

③真正的過度思考,是個很可怕的習慣

真正的過度思考,又叫「反芻思維」,它是引發抑鬱症的元凶之一:

反芻思維是指經歷了負面性事件後,個體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反芻思維作為一種認知,對情緒也有重要的影響。

大明:什麼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鬱症?

能徹底放空自己,發呆,其實也是一種境界!

如果你已經因為思考痛苦不已了,請馬上停下,哪怕去擼擼貓,也是有益無害的。

擁有一頭回頭率高的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13樓:藍白與飛鳥

你不思考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止是抑鬱了,還可能崩潰,慌亂,手足無措,消沉下去呢。

問題和痛苦總是會找上門來的。

不要自己給自己找太多痛苦就好了。思考不可能遇到的問題就是在自己給自己找太多痛苦。

14樓:金剛

思考的越多越痛苦是因為是鑽了牛角尖,也就是困在了乙個框框裡面出不來,當然就感到痛苦,找不到答案得不到解脫。要提高境界,要學習《道德經》之類的智慧型書籍,逐漸你的心性提高之後,再看那些問題就感到很簡單了,不但不痛苦,而且還有思想昇華的感覺。

思想得到昇華的人,思考問題反而簡單了,不用事事那麼絞盡腦汁的思考了,因為你念正,自然就會湧出無窮智慧型。而絞盡腦汁也想不開,正是觀念太狹隘,個人利益放不下所致。無私天地寬嘛!

15樓:將盡歡

感覺痛苦就對了,思考的越多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有很多面的。

感覺迷茫就對了,因此你會了解到更多新事物和新觀點。

思考是好事啊,說明你積極主動的去了解了一件事情。

思考是乙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思考是必要的。不要停止思考的能力。

想要成為乙個更好的人,思考是乙個必然的過程。

在持續思考這件事情上,許多人都是要經歷這個過程的。

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16樓:飄然

我思故我在,關鍵是需要正確的思考,用正確的思想,多看書,多和人交流,從各個渠道去獲得盡可能多的思想方法,看待世界和問題的方法

17樓:斯夫

如果思考對自己來說有意義,並且能夠從中獲得一定價值的利益(各種方面的),那痛苦值了。如果自己認為思考的方向無意義,或許可以找些別的事分散注意。

18樓:九聖子

思考才會有創新變化,才能適應一直變化的外部世界,而守舊終將被淘汰。思考也有不同的思考,往壞的方向思考,自然得到是壞的結果,而往好的方向思考,才能得到好的徵兆,同時,也有在反思思考的本身,也將會得到更多的領悟。

19樓:xiaoguaiguai

思考的越多就會越痛苦——有乙個前提,心量的大小。

心量大的人,見識越廣闊思考越深定位越清晰,就會放下的越多,心態越平和。

心量小的人,見識越多敵人就越多,因為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針對TA的,看到什麼東西都難以順眼,聽到什麼東西都難以順耳。

所以在決定思考和拓展見識之前先鑑別一下自己的心量。

20樓:邁克迅

痛苦並非來自於思考。如果不要思考,那就降維了。你想想,誰是不思考的?痛苦來自於渴望。想要什麼東西,非常想要,卻怎麼也得不到,就苦啊!

賦予我們高階生命,其中一定包含了有思考的能力。

我曾經以為,我們經常會走到乙個兩叉路口,一邊是正向的,正念,正見,正行;另一邊是妄念、負向,導向錯誤觀念和行為。而痛苦來自於對不准焦距,就是人的認知與正念偏離了,歪知,甚或邪知。

現在我覺得,生活中常常沒有那麼涇渭分明,總是邊界模糊,尤其我們缺失警覺的時候,根本就缺失了掂量的天平秤,沒有起碼的是非對錯,反而非正向的說法常會博得一片喝彩聲,娛樂而至死方休。

而且,就人來到藍色星球渡過一生來說,沒有需要絕對排斥的東西,二元世界,就是包含了貌似對立的兩邊,所謂全然,人一生可能會經歷到各種痛苦或快樂的事情,體驗到甜酸苦辣各種滋味。

但是,為了防止精神崩潰,或者掉進小黑屋出不來,我們還是要充份了解正念和妄念的區別,我們要明白現在自己究竟在幹什麼?在錯地,做錯事,是為難免,但你要知道這是錯;心裡要清楚。

一切重在適可而止

決不能坐在一條有漏的破船上,行在一條通往黑暗的路上,最後墜入深淵?

有光明之地,有Sunny照到的可能,為什麼不去向那處呢?

21樓:聞道往御

有句話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如果不思考,人相當於在這世界上掛機,顯然對個人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痛苦是一種情緒,而人是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加以調節的。調節方法也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得。所以思考並不是走向深淵的路。

思考帶來痛苦,往往是看到某些事情,粗淺的思考得出了片面的結論(往往是悲觀、難以改善的負面結論)此後又怠於進一步思考,越來越認為這個片面結論是無可動搖的真理,從而陷入負面情緒當中。

另外,信教的人,雖然在許多方面的認知上可能有偏差,但這對於他們的日常生活可能完全不影響(比如是否是上帝造人、地球是平的還是球體等等),既然如此,何必一定要爭個對錯呢。也談不上智力抑制的問題。

是不是人越成熟,懂得越多。就會越來越沒有感情?

Aimi 不是的。第一,人各有志,我們不能阻止別人的追求 第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交界線,交界線交叉證明你們兩個有感情,交界線平行證明你們只是相識一場,彼此之間沒有發生什麼,各自都守住自己的交往底線 第三,經過生活的歷練,懂得生活的心酸,只會更加珍惜對自己好的身邊人,如果有最重要的親人離世,只會越來越...

學得越多,就感覺自己的知道的越少,這該如何是好呀?

吳春豔 知道的越少使自己更加謙虛,謙虛會使你增加求知的慾望,也會使你身邊的人喜歡你,這對你個人的成長 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知道的少並不是件丟人的事,關鍵是要有自知之明的和虛心進步的態度,然後踏實進步,可能你自己沒有感覺,但總有一天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的。 馬瑞 學習面可以廣,但是當你了解得越多的...

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像世界的孤兒或者寵兒的辯論賽怎麼打?

胖哲 開宗明義,定義先行。知道是某種資訊或知識已經存在,起初你並不了解但後來明了的一種行為過程。越來越多是一種不間斷的增長趨勢。像是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點。此處的世界是指個人擁有一系列社會聯絡的客觀環境。棄兒則是指不為人理解心理狀態偏向於孤獨的個體。我方今天的標準是 隨著人知道的越來越多,其心理狀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