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裸車19w的壓燃次世代馬自達3?

時間 2021-05-30 21:13:05

1樓:小馬哥哥

馬自達這個品牌很個性的,如果銷量上去了他們會反思怎麼會買得這麼好,這不對啊我們可是有個性的技術性品牌怎麼能爛大街到處都是呢,得做點什麼降一下銷量才行。。

2樓:ChipsetS

馬自達這兩年全球戰略就一直在跟著歪路上撞。

想靠壓燃在兩田節油主場碰瓷兩田混動,又想靠渦輪四驅在斯巴魯大本營北美碰瓷斯巴魯

要省油不省油要運動不運動

這破車不要也罷

3樓:xinhe sun

此事得從兩個層面分析,乙個是壓燃版馬自達3,乙個是壓燃發動機。

如果單純看壓燃版馬自達3,搭載馬自達最新研發的"創馳藍天X"汽油壓燃發動機,最大功率132kW(180馬力),最大扭矩230N·m,A級車,普通合資品牌,接近20W的售價,僅僅是功率略增加(20匹馬力)和油耗略降低(百公里5.2公升,也沒降低要豐田HEV的水準),的確是意義不大,在這個新能源汽車大行其道的時代,這點功率增加和這點油耗降低產生的意義幾乎忽略不計,所以,從車型的角度來講,正如很多網友所說,其象徵意義更大,馬自達根本就沒打算賣幾台~

如果從壓燃發動機的角度,這事還是有點意思的。馬自達3壓燃版本發布,代表了馬自達的壓燃發動機已經成熟可以大批量使用,而從本質上講,壓燃提高的就是汽油機的效率,在混合動力時代,有了天生擅長功率和扭矩的電動機的參與,汽油機的功率和扭矩已經成了次要問題,而其效率成了主要問題,試想豐田的阿特金森發動機,也是類似套路,雖然低速扭矩不行,功率也不突出,但是人家效率高,搭配HEV系統,就是比更高效能的發動機有更好的表現。同樣,壓燃發動機提高的效率,在電動機的參與下,幾乎可以完美的轉換為功率和扭矩,從這個角度上講,馬自達的這款壓燃發動機,一方面提公升了發動機本身的屬性,更重要的方面是為混合動力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綜上,搭載壓燃發動機的馬自達3只是個表面,不過是打個廣告而已。

4樓:王富貴

年初提了頂配的馬3,加了5000的選裝包,再加一萬五上壓燃我估計也會上,可惜車牌等不了了,要是要出一年就好了

頂配車主估計都會考慮一下吧,但是頂配車本身賣得都挺少的,我訂車都訂了兩個月,4s說當時頂配都沒排產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頂配都不打算賣,壓燃估計馬自達也沒想著能賣多少吧

5樓:閃人啦

曾幾何時,汽車銷售是看車企的看家技術,馬力就是正義,同價位你的車越快,你的銷量越大,現在的銷量冠軍是家用車出名的COROLLA,但以前的COROLLA是秋名山傳奇,後來汽車來到千家萬戶,門檻是越來越低,有車企宣傳用關門聲,按壓引擎蓋感覺來定義高階,用敲車皮聲來定義安全,這樣宣傳在廣大受眾是屢試不爽...馬自達算是走另外一條路了,對技術的極致追求依然不變,從轉子引擎到引領業界壓燃引擎,做別人不敢想且不敢做的事,這就是一如既往的馬自達精神,做出來只是為了服務全球車主中的1-2%的馬自達車主,做壓燃引擎不是為了銷量,只為了滿足馬自達對自己的技術信仰。馬自達剛換COROLLA的留名

6樓:季平

情懷這東西有沒有價錢?如果你認同情懷無價那麼19萬的馬三真的很便宜,畢竟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如果你覺得情懷一文不值,那麼中國產車才真香,19萬的行政版吉利又大又舒服。

7樓:AnthonyMiles

壓燃發動機加了所謂的「機增」,只有0.7bar,進氣道羅伊茨式雙葉片機械增壓器,並非用於提公升功率,而是為了實現高空燃比。機械增壓器通過乙個電磁離合器控制通斷,進氣道上有旁通閥控制氣流走向。

這是由於SPCCI工作工況獨特性所必須有的特殊硬體。 通過火花塞控制燃燒過程,形成可控的HCCI過程,馬自達將其稱為SPCCI:並不完全依靠點燃燃燒的火焰前鋒面進行傳播,卻也不是完全的HCCI均質壓燃燃燒過程,而是二者的混合體。

2023年馬自達正式提出的Skyactiv技術路線,是乙個包含動力系統以及車身懸架技術的一攬子計畫。關於內燃機發展計畫有一套技術路線,有兩個重要的維度,一是內燃機自身的影響因素,馬自達將其分為七類:壓縮比、等熵係數、燃燒時間、燃燒時刻、熱損失、工質交換損失、機械摩擦損失;二是實現方法:

提高壓縮比、實現稀薄均質燃燒、減小燃燒時長、確定燃燒時刻、減小熱損失直至實現絕熱過程、減小工質交換與機械摩擦。最終的目標是通過燃燒過程的高度統一實現內燃機的完全模組化,馬自達認為如果完全實現目標燃燒過程,不僅不再有汽柴油發動機之分,不同排量發動機的進排氣控制系統也將實現通用。

高壓縮比和高空燃比可以帶來高熱效率,但二者會導致在汽油機的燃燒狀況惡化。空燃比超過2以上時,點燃燃燒過程很難達到完全燃燒,完全不利於保證發動機的排放。如果改為HCCI(Homogen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燃燒,現階段的均質壓燃燃燒過程不甚理想,工質燃燒速度快、缸壓變化快,容易區域性發火或者爆震,發動機運轉不平順、NVH效能較差;解決方案是分層燃燒,但工質的形成方式難以保證燃燒覆蓋所有工況,分層燃燒也會帶來區域性燃燒溫度過高的問題。

這會導致較多的NOx排放物,進而需要額外的尾氣後處理措施。馬自達就是選擇通過火花塞控制燃燒過程,形成可控的HCCI過程。 這次壓燃的發動機只是把最初最本質的創馳藍天系統導向完全暴露出來了——做到單一內燃機情況下極致的節能和燃油經濟性。

壓根就不是一台以效能為取向的發動機。

把它和效能機頭直接放一起比,似乎並不合適;就像我們不能以效能指標來要求LEVIN雙擎。在德國路試可以做到混合路況4.6L百公里,不知道這種效果是否已經足夠表明創馳藍天X系列的取向和研究方向。

馬自達因為轉子被很多車迷賦予了不切實際的幻想空間和幻想回憶,不夠豐富的企業積澱讓他們早就開始先放下效能發動機優先能耗經濟性了,這也是全球趨勢大環境影響的。當然像北美土澳那樣沒有嚴苛排量稅又需要動力的地方,還是會有特供的動力型機頭。

壓燃今時今日可能對很多使用者「意義不大」,但對於汽車工程研發圈來說,不光是內燃機的能耗考量,甚至對下個階段油電混動的開發匹配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8樓:hei mafei

真喜歡馬自達,2.5的ATENZA藍天運動版不香嗎?

技術再高階也是拿來用的,壓燃動力提公升了多少?

難道說跑不過別人靠嘴巴甩:老子是壓燃發動機。

9樓:Gray

次昂一出來就買了,如何看待代步工具取決於你自己,畢竟沒有壓燃,也有紅標CIVIC、45W的1.5T中大型車、50W的166馬力越野車、200W的2.0T越野車、250W的163馬力麵包車。。。。。

我的購車選擇心態就是,不要太貴,安全性高,好養活,好開,內飾漂亮自己看著舒服,這車基本我一人用副駕偶爾坐個人,後排不考慮又不是我坐,不過1公尺7左右坐下無壓力,後備箱賊大。缺點讓我比較糟心的是胎薄 4月至今這車目前讓我還算滿意。就醬僅供參考

10樓:

初代CX-5車主,7年前選擇CX-5即是因為新推出skyactiv。當時車市沒啥亮眼的產品,THS那會兒還沒有幾款車。

同樣a級車,大眾Golf速騰高配也有定價18萬,而且還沒啥出彩的技術特性。也許大眾比較高階。

好了不多說了,世界上第一台量產的壓燃汽油機,你們難道都不想去4S白嫖試駕嗎?

求知乎大神推薦裸車14 5W的車,國產車不考慮。謝謝大家。?

黔心研申論 14 15萬太籠統了不要中國產基本就只有好一點的轎車了這個價可能買到韓系的SUV 或者法系的兩款小一點的SUV 但是我建議不要買 14 15選合資SUV就是個雞肋把考慮範圍加上3 5萬倒是可以考慮所以我首推思域現在隔音好多了而且有的地方能買到頂配了下來就是推薦邁銳寶 14.9萬中配畢竟花...

如何看待凱迪拉克 ATS L 裸車降至 17 萬?

諸嗝嗝 對乙個在2014年差點花27萬買一輛原裝ATS頂配試駕車 5000公里里程,外觀有區域性修復,帶LSD 的人來說,ATS L裸車降至17萬你說值不值?當年還不是我打退堂鼓,而是那輛車被人先搶了! 發現自己虧了,三月份提的,裸車19萬多。兩萬多是從16 降13 的時候官方指導價降了2萬5。本來...

如何評價19歲女孩為買新手機而「裸貸」的現象?

蓋世英熊 我作為乙個年紀大的人很不能理解啊,感覺現場社會的年輕人群普遍浮躁懶惰,而且價值觀有問題,都是享樂主義者,社會好像被放大成了乙個娛樂式享受式的消費時代,相反,那種勤勤懇懇工作慢慢積累財富去改變生活的人很會讓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這種方式很慢,都在追求速度和面子,而且攀比心很重啊。 荒蕪領主 豬油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