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式糕點都在頂端點乙個紅點?

時間 2021-06-17 00:12:07

1樓:冷聚變

糕點上為啥點個紅點,特意去查考了一番,目前沒找到特別權威的文獻解讀。

不過在考證的過程中,到時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1)點心

在中國北方「點心」就是特指糕點酥餅一類食品(在南方含義更廣,正餐之外的小食)。

糕點中間點個紅心,和「點心」一詞遙相呼應。

(2)為什麼是「點」

《舌尖上的中國3》有一段講述:在唐代,有一種叫「貴妃餅」的宮廷食品,最初因像月亮而叫月餅,後來因為楊貴妃喜歡而改名為貴妃餅,乙個圓圓的白色酥餅上,點了幾個紅色小點組成乙個花朵圖案,和唐朝女子額頭上的「梅花妝」及像,又說宛如唐代貴妃額頭花飾。(關於貴妃餅和梅花妝的樣子網上很多,為了版面整潔就不貼圖了)

因此我推測,近現代糕點上畫點,基本可以斷定是自唐朝流傳下來的習俗,至少受到了貴妃餅的影響,也許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又或者從宮廷到民間傳播的過程中,逐漸由好幾個紅點組合的梅花圖案,演變成了乙個紅點。

在百科資料中,「點心」一詞最早記載也是唐朝,可進一步佐證我的推測:唐 · 孫頠 《幻異志·板橋三娘子》:「有頃,雞鳴,諸客欲發,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於食床上,與諸客點心。」

(3)為啥相關文獻匱乏?

網路上有乙個出處不明的傳說,在滿清酷刑凌遲中,犯人親屬會賄賂行刑者,讓他在凌遲之前先一刀扎向犯人的心臟,免受千刀萬剮之苦,稱為「點心」,大家都忌諱「點心」兩字,後來在京城,百姓便用滿人的叫法「餑餑」稱呼點心。於是點心一詞一度淡出人們視野,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近代相關文獻中也較少去研究食品含義的「點心」以及糕點上點紅點等典故。

-------- 附:題外話,其他和「點心」有關的小趣聞

1、據說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寓意「點點心意」。

2、相傳宋朝的文學家蘇軾,某日巧遇一年邁剃頭鋪老者,得知其想開一家麵食店而無本錢,便資助其銀兩並幫寫了個招牌「心」字,但卻漏寫心字中間一點,沒想到被幾個識字的食客發現並傳開,無形中做了一波廣告,麵食店生意興隆,後來蘇軾也得知此事,特意回來補上一點,自此以後,麵點店被稱為點心店,麵食也成為點心了。

3、據說在古時,人們一日兩餐。第一頓飯稱為朝食,亦稱饔或早餐。時間在隅中之前(約9點)。

第二頓飯稱為鋪食,亦稱飧。時間在申時(約下午4點),由於早餐的時間晚,人們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往往在早餐前感到飢餓,心裡發慌。因而在早餐前,人們有時也會吃一些糕餅之類的食品。

不過,這時吃食品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心慌,即定心之意。故有「點心」之稱。

4、網上段子流傳,在古代朝廷去解救一座被攻占的城池,但因城牆太高易守難攻,因臨近中秋,所以就派人裝成小販進城賣糕點,每個糕點上都有乙個紅點內藏紙條,要城裡面的老百姓在中秋節那天裡應外合共同抗敵。

5、點心的英文翻譯「Dim Sum」,「Dim」在英語中的意思是「點」,而「Sum」是「心」。既有「小小美味會抵達心尖」又有「隨著自己的心意點菜」一語雙關。

為什麼在乙個中式的環境下穿著滿族服飾卻毫無違和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讓你從小看穿漢服寫書法,再看馬褂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這個社會實驗只能留給新生代了,我們沒機會了,因為馬褂已經在我們的記憶裡了,人生不能重來。另外,馬褂書法可能只是看的時間長了,一部分人腦子裡合理化可這個過程,算是個馴化的過程。我就比較少看到馬褂書法,我的長輩寫書法就穿平時的衣...

為什麼文學家都在試圖建立乙個理想國?

宋野亮 這是乙個倒置的問題。最傑出的作品都是在描寫人靈魂最深處共同的痛苦和渴望的。而建立理想國,實際上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不信你去問街上的乞丐傻子或小偷,他也希望生活在乙個沒有煩惱的天堂。所以你誤以為是這些作家在描寫這種東西。 崔劍亭 問非語 你提到的這幾位,我不記得任何一人的作品以試圖建立什麼理想國...

為什麼《那些年》很紅,而《等乙個人咖啡》卻紅不起來?

腦子不咋聰明 在看 等乙個人咖啡 的時候,男女主和那個黑幫電影的導演一起看一部電影,女主覺得故事很搞笑,但是男主和導演卻感動到流淚。可是看到大結局,我也流淚了,說實話,我覺得這部電影的主線是乙個爛俗到可以猜想到結局的故事,但是男女主的設定可以幫他們認定心中那個愛的人,撒謊都沒用,這個能力看上去很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