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讀國學歷史,渴望修身養性,以君子的品行要求自己,但是有時也懷疑,修身養性是為了什麼?

時間 2021-05-10 14:39:31

1樓:雙龍那小孩

小時候接觸過一丁點的儒家思想,高一時想過要做乙個君子,會有一點壓抑自己,同時也會形成用道德的觀念看待生活,會對不符合道德的事情感到不滿。在此之後便不再接觸儒家思想甚至後來還反對過,這是因為我年齡小閱歷淺不適合接觸這些,走了彎路,思維觀念不符合現實生活。後來看到過兩本書既能符合現實又宣揚傳統文化才不再反對儒家學說,明白自己之前走彎了,但很少看過儒家學說,至於做君子嘛,壓根就不會有這個想法,我只知道自己秉性不壞。

個人覺得,在哪個年齡段就做好相應的事情,不要想這些。注意不能受某些傳統糟粕而壓抑自己的本性需求,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壓抑自己是會產生精神症狀的。這個問題還牽扯到三觀,路就得自己走了,個人觀點。

2樓:林者也

修身養性是為真正的幸福。

通常所謂之幸福,皆為慾望之滿足。

修身養性之幸福,在慾望之遠離。

修身方合道,合道方見性,見性而後離欲,離欲而後忘憂。

所以,修身養性之幸福,即見性之幸福,忘憂之幸福。

此幸福,不以外物為轉移,故可長守而不失。又根植於真性,不似表面之慾望滿足,多則厭,少則怨,得則慢,失則怒。

故,不知人欲之可畏者,不足以論修身養性。知人欲之可畏者,道在其中矣,不學也可知修身養性的意義。

3樓:彥儒

修身養性,修的是自己應對事物的內心。

而不是為了刻意獲得某些利益。因為學會了方法,本身就是利益。

但是,古代的君子,他們的一些行為也並不是完全值得學習。例如岳飛忠心可鑑,但是總說「迎回二聖」,這就斷送了自己。

所以為什麼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如今這個社會,不要做海瑞,寧可做呂沆都可以。

我們可以崇敬君子們的行為,因為我們難以做到這些。但是最好不要模仿,因為歷來太過耿直永遠都是倒霉的,除了給後人乙個道德標桿,你當下的生活是很慘的。

不過,對於可以君子的人,我們完全可以君子。雙方皆君子,真的很好。就是不要對所有人都當君子,反正就是不要一根筋,死心眼兒。

題主有這樣的想法特別好,因為這說明你的本性很好,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對該君子的人君子,對於一些小人,也不要刻意報復失了身份,避而遠之就好。

4樓:隨意

修身養性的目的,在於讓自己內心達到圓融通達的境界。也就是內心平靜堅定無所畏懼的境界。西方人通過宗教的信仰來達到這個境界,而東方則是通過自我修養也就是修身養性來達到這個境界。

中國的教派學說都會有類似修身養性也就是審視內心達到某個心靈境界的階段。佛教在學習一定佛理的基礎上,要求明心見性,道家也要求清靜無為,儒家則是修身養性。

其實都是在自己教派學說基礎上達到這個通達的心靈境界。

比如我們做事可能會瞻前顧後,可能會胡思亂想,可能會悔恨會恐懼,等等都是屬於內心未達到圓融,所以才會被種種內心的想法念頭折磨。當然了達到的路徑不同,但是目標其實一致。而這些念頭有些專用的說法就是心魔,邪魔,邪念,妄念之類。

而境界就是用各種方法革除內心的雜念,達到自己內心的圓融通達。

而這只是乙個心靈境界,在現在浮躁短視且功利的社會,你的境界未必能直接給你帶來什麼直接的經濟上的好處。所以你問修身養性是為了什麼,那我只能說是為了讓你內心更好受一些。

當然間接的,內心圓融通達的人,可能樂觀向上,積極主動,也可以堅毅果敢無所畏懼,也可能圓滑世故滑不留手。但是不論什麼樣,都會明白自己的意義,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路在哪。他們不迷茫,不糾結,不彷徨,不孤獨。

他們可以是社會中堅也可以是遁世隱者。

孔子說有人」生而知之」,說的是什麼?

其實生而知之不是指的」知識」而是」境界」。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人生不同境界的寫照。

而有些人天生就可以」從心所欲不踰矩」。那就是生而知之。你一生追求的境界,別人生來就有。只有境界才能生而知之。

所以我看儒家,主要就是」大學」,」中庸」。講的就是修身養性。而我看道家只看」老莊」,因為他們講的恰恰是高妙的境界。

而」易經」則可以窺探更高妙的境界和更險峻卻更寬廣的門徑。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修身養性不是為了」用」,而是為了」道」。你問修身養性之」用」,恰恰說明你境界不到,甚至未窺門徑。

亂花漸欲迷人眼,不要被亂花蒙蔽了你的」道」。

5樓:區塊鏈龍龍

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身邊認識的大企業家都是「大好人」,但是他們人少。

最多的有錢人都是壞人,或者由壞人裝好人,甚至有不少惡棍……這些人是街坊鄰居最常見的有錢人。

修身,為了什麼?賺不到錢的。

真的賺不到錢!(重複一遍,以表強調)

大學生群體,我可以說,在中國他們都是德才兼備的人,也就是君子、修身養性、國學歷史……

但是在二三線城市,在縣城,大學生=最弱勢的群體,大學生可以說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綿羊,

儒家如何,

道家如何……

殊不知,我們整個社會都是表裡不一,

修身學道德,有沒有用,有用!

但這是第一步,這是幼兒園水平,也是博士水平,

你得學會權謀,學會義不掌財,學會自私,

這才進入中學到研究生階段(我們人生大多數的時間),

修身、道德、品行……這是什麼?這是做人!

穩妥點的應該是:先做事,再做人,

做事做人不可能兩全其美。

先做人,再做事——只會葬送自己,葬送家人(除非出家出世)。

又要做事,又要做人,最後也是人事兩空。

6樓:黎行之

最近剛好在寫乙個相關的東西,摘一點出來剛好可以對上你的問題,想窺全貌請等全文寫完。

(一)儀式與戒律

儀式的產生:儀式活動本就是(生產活動的)替代品。(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歸於兩種:儀式,生產…………全文請轉鏈結https://

zhuanlan /p/33

2838292

)儀式因何而生?

時殊世異,原有的生產活動,無法繼續,或沒必要繼續,或不適宜繼續。只能象徵性的做一些替代性活動(以滿足原有的心理需求),是為儀式。

儀式的三個類別(三重境界):

糊弄(心理需求),維持(生理機能),提公升(修行)。

如果人有充分的時間精力,當然是選擇把所有的技能點滿。

但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就只能選擇修行(提公升)一部分,維持一部分,糊弄一部分。

應用策略:每乙個儀式都在消耗人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所以「好」的儀式有兩種:(修行)效果好,(糊弄/滿足需求的)價效比高。

遺留問題:儀式越「好」,路徑依賴越強。反過來又會吸引人投入過量時間精力。

尤其是後一種,許多人的生命就消耗在其中……這時,原本的「好」儀式,變成了(空耗生命卻又很過癮的)「壞」儀式。

這時,戒律應運而生。

戒律:戒律是對(特定)儀式(行為)的否定。

懸疑:戒律針對的,是特定路徑(儀式),還是(儀式背後的)需求?

長期持戒,能徹底壓制需求嗎?

壓制後,人還健康嗎?會變強,還是會變殘?還是皆而有之?是進化?是異化?

戒律雖然是對儀式的否定,但持戒這種行為,卻又是另一種儀式。

(二)戒律,道,德,與博弈陷阱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於個體言:人類個體侷限,不能全知(失道)。只能通過學習,根據經驗,選擇相對好的策略:制定一些戒律,執行一些儀式(而後德)。

於社會言:凡博弈陷阱存在的地方,遵循個體理性的策略,都無法得到最優解。博弈論陷阱劃定著個體理性的邊界(失道)。為了對抗博弈陷阱,我們必須對群體的行為做出規範(而後德)。

戒律與私德,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法律與公德,是特定群體為了克服博弈阱而設,是特定群體形成的緣由與基石。或曰:是(社會)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戒律與私德可以向他人推薦,但不應強迫。

法律與公德必須強迫,因為,非如此不能構成那個特定的群體。因為從個體理性的角度,博弈阱內的選擇才是合乎理性的選擇。沒有強迫,個體就是會遵循個體理性,就是會不可自拔地掉入博弈陷阱。

所以乙個特定群體的工作是:明確某博弈陷阱,提出某(得到所有成員認可的)克服方案——公德,堅決執行方案。

對於人類個體而言的公德,對於社會(這個虛構的)個體而言,就是祂的私德。

人類的群體活動,就是社會(祂)的儀式。社會的儀式,同樣有「好」有「壞」。同樣存在那種價效比太「好」以至於轉變為「壞」的儀式,這時,更高層次的,社會(祂)的「戒律」,也就應運而生。

後面這一部分還需捋一捋……

當下的現狀:

公德和私德都被概之以道德。本身還在混淆中。

還有各種利益群體泡製著各種新「公德」。

還有各種群體研發著各種「好」儀式。

就是混亂不堪。

於個體,想在這樣的混亂中構建秩序,先把公德和私德分開。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或學習)儀式(包括持戒)。

7樓:劉微塵

修身明志,養性生堅。

身還是要修的,這個修是修正,不是修出個啥樣子來。

性呢,不是沒有,有,你卻見不到,所以要養。養,要見到,知道他才稱的上養,若不知道他,談不上上養,是吧!

之所以人,稱之為性命。一般人理解身體的存在就是性命。不是這樣的。

性命,命做表現講。做展示講。做表演講。

吾人自性以肉身活動的狀態來顯示出存在。

眾生,皆以性立命,執著貪取外境,執命取境忘性。修身就是明白境不可取,從而回頭見性以養之。

何以故?

命有生有滅,而性無生無滅。

如同虛空幻云云有顯隱,虛空不動。

其實,世間一切,皆可以從中悟出端倪。只要端正知見,而後就能順理成章的明白了。

個人見解,不符勿噴!!!祝吉祥

8樓:

一家之言:

你得先認定,世界上有乙個形而上的崇高精神之類的東西否則還是會陷入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的搏鬥……無休無止修身養性,不僅僅是修德行,還有靜坐之類的鍛鍊心靈的手段,即讓自己由內而外地認同一些道德。

相信天地有正氣也好,有浩然之氣也好,有天理也好,有業力也好,有道也好,

總之是要信個東西的

9樓:

很多「好人」內心是暗求機制獎賞的,從小都被這麼教,難免會問意義。

但…… 不賦值乙個自己認同的「意義」 就不能油然而生的想「修身養性」嗎?

外具涵容謙退、內懷慎獨之心、敬畏頭上神明、深諳因果之道,活的通透他就不香嗎?

我們賦予意義,無非是給自己的行止安立持久的憑依。其實是沒必要。

譬如多數「君子」無非是借一些好的「緣起」長養而來。

佛法叫「觀待而存」,是不穩定的

一旦緣起換到饑荒電影的頻道,一切心機體力皆為一餐飽腹、一日生機。人格變,意義也變。

人道眾生陰陽駁雜亦正亦邪

現世安穩,善面顯露就多,容易善善相續、良性流通。

反之,人競相撕的世界,相續的美好很難維繫。

故《法集要經》有偈: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太上感應篇》亦曰:

福禍無門,

唯人自招。

三教賢聖留下遍地言教,無非育化萬民。人皆如此,世即清平。

所以意義,不過是我們在安穩時,多熏習一切善知識,

令善因長養,

令惡種枯萎,

己事圓融,

自利利他。

比起賦「意義」為依,不如成長為予世人安穩之燈火。

p.s,題主還可以公升級一下,看看佛道經論,各層各面的意義:

了義,不了義,方便義,善巧義,顯義、隱義、甚深義…… 管飽一生推。

如能漸解經義,已然深植善根。

若肯樂受奉行,小修提前讚嘆。

網圖侵刪溜了

西北大學歷史基地班和國學班的區別

老態龍鍾 我就是西大第一批基地班的,二十多年前了,那時的基地班是六年制本碩連讀,更偏重於基礎理論的學習,基地班學風不錯,各授課老師水平也挺高的,很嚴謹。可惜當時英語六級沒過,被刷下來了 Bruce2000 歷史系基地班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免學費,保研率50 但就是會滾動,掛科兩門好像就出去了,大三沒...

真心喜歡歷史,但好像學歷史就業難,求建議?

小人物磊 首先,不建議選擇歷史專業,甚至文史類。也就是說能學理就不要學文,除非你的文科成績比理科高一大截。如果學文也不建議學歷史 哲學等冷門專業,除非非常有興趣又在這方面成績很突出。因為文史類就業確實很受限,有很多理工類的畢業生可以改行從事文史工作,但文史類畢業生從事理工工作幾乎很難,歷史這類冷門學...

如何評價喜歡讀歷史的妹子?

quesera 現實中喜歡歷史的很少,倒是有愛聽歷史故事和愛看歷史題材電視劇集的,跟她們聊的也都是羋月傳之類的東西。網上某論壇倒是認識一位,剛上初中的時候那個論壇還非常火,她在那個論壇裡是個很出名的人,也是我目前為止接觸過的最博學的人。從巨集觀史學到微觀史學,從政治史軍事史到哲學史藝術史,無不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