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的「君」是尊號還是爵位?

時間 2021-06-03 00:36:01

1樓:關毛

先秦的封君,是郡縣制改革中對舊制度的一種妥協,是一種實授爵位。而尊號多數都是沒啥實際意義,只為避諱之類而出現的。像國君的諡號算是尊號的一種,而以四大公子為典型的先秦封君,那可不是什麼尊號。

君本來是指國君,但並沒有嚴格加以區分。所以在卿大夫勢力抬頭的春秋晚期,一些卿大夫就被其臣屬稱為君了。譬如晉國六卿,韓趙魏智中行範,這六個爵位為卿家族主人往往被其臣屬稱為君。

等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紛紛稱王,於是就將封君制度化。將國內除了王之外的其他第一等級的采邑主,分封為君,這些君多數都是國王的親族或者對國家立國重大功勳的人,在郡縣制逐漸實行的戰國時期,能得到這種裂土封君的機會那自然是無上的榮耀。

秦國商鞅變法後,建立了嚴格的二十等爵制,第一等爵位叫徹侯,就等同於其他各國的封君。而諸國交流緊密,秦國被封為徹侯的人,往往也會用封君的慣稱稱呼。譬如商鞅,食邑商的徹侯,本應稱為商侯,但還是按照封君習慣稱呼為商君。

樗裡疾,食邑嚴的徹侯,又稱為嚴侯,但多數時候被叫做嚴君。范雎,食邑應的徹侯,稱為應侯,有時也被稱為應君。

而山東六國,沒有建立秦國這樣複雜的二十等爵制,而是沿用舊制繼續補充。於是一般而言,山東六國的爵位最高便是封君、其次上卿、再次卿、大夫。

所以要是覺得封君難理解,換成後世的封侯,就能理解了。

跟後世的封侯一樣,封君的名號也有兩種。一是以地名(一般為封地,也有其他重要意義地名)為名號,如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安平君、昌國君。二是以美辭為名號,如武安君、信平君、文信君、春申君等等。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

TU5 魏公子 名冠諸侯 孟嘗君 好客自喜 春申君 當斷不斷 平原君 利令智昏 史記 寫得好,魏公子 三個字就把信陵君的和其他三位分開了,司馬遷其實很看不起另外三位,尤其是平原君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四個人的傳記。 小婉的文化客棧 今日說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吧。孟嘗君死後,大概也不會知道,帝國的崩...

戰國四公子,你最欣賞哪乙個?

八斗 看了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大家幾乎一邊倒的支援信陵君。在別的問題上,我或許會別處心裁的理論一番,但在這個問題上,我與大家一致,在這四位公子中,我最喜歡,最敬佩的便是信陵君魏無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四位公子之中,信陵君有著明顯高於其他三位公子的人格魅力。在封地與名位上,這四位公子大體不差。但在個...

信陵君為何未入戰國四大名將?

柳底飛花 參照新中國授軍銜規定,授銜時必須是在部隊任職,所以好多當時已經從部隊轉到行政部門的打仗牛人沒能授軍銜。同樣,戰國四大名將的必要條件是官職是職業將軍,比如,田忌可以稱為齊國名將,而更牛的孫臏只能稱為著名軍事家,信陵君顯然不是職業將軍。 史海淘今 按照他的歷史作用,若不是他竊符救趙,率領各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