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孫劉聯盟在劉備時期如此脆弱,反而在諸葛亮執政蜀漢之後慢慢穩固下來?

時間 2021-06-02 23:54:17

1樓:

很簡單,再內鬥下去蜀吳都會亡,夷陵之戰後並不是孫權逼和劉備。

事實上,孫吳偷了荊州但沒拿下襄樊,也沒拿下合肥,守江必守淮、拿下荊州一定要拿下襄陽,這兩點孫權都沒辦到,地緣對抗曹魏處於徹底的劣勢,失去了地利,如果不和蜀漢修復關係,或者坐視魏國滅蜀,就會面臨,蜀地、江北兩方的威脅,而且在經歷曹丕三路伐吳,了解曹魏擁有多麼可怕的戰爭潛力後,孫權也不會再做北拒曹操,西抗劉備,這種春秋大夢,好了,滅蜀不現實,和魏講和,更不現實,那和蜀漢聯手只能是孫吳唯一的選擇,孫吳需要蜀漢幫自己分擔壓力。

同樣蜀漢也需要孫吳幫忙對抗曹魏,雖然蜀漢保有漢中、巴蜀天險,但孫吳被滅了,蜀魏力量將達到絕對懸殊,蜀漢也會亡國,生死依存關係,至於沒有襄樊的荊州爭奪,首敵確定曹魏之時,對蜀漢意義已經不大了。

雙方有曹魏這一共同大敵,在此情形下,孫劉只能再度聯手,當然這是建立在兩方對局勢很清醒的基礎上的,如果像南宋聯手蒙古滅金,被仇恨沖昏頭腦就是另乙個故事了。

不過這聯盟相比赤壁之戰時期的聯盟,也說不上多穩固,頂多就是互相籤了個互不侵犯條約,赤壁之戰之後一段時間,孫劉還能組成聯軍共同行動,荊州之戰前,呂蒙還會和關羽做做樣子,擺出和善姿態,估計也是因為這個,關羽才會不顧後方孫吳的威脅北伐,夷陵之戰後,雙方對曹魏戰爭中,軍事上的大規模配合,幾乎沒有,兩方動手時機步調大多不一致,五次北伐勉強算一次步調一致的軍事聯動,這之後十幾年,直到費禕死前,蜀漢沒有主動配合東吳,雙方信任基礎其實已經不在了,孫劉聯盟只不過是貌合神離罷了。

蜀漢滅亡時,吳國派兵奪取永安,藉機入蜀收地盤,結果被羅憲擋回去了,如果吳國被曹魏打個大敗,蜀漢也會捅刀子。

2樓:父慈子孝劉玄德

簡直就是胡扯。分明是在吳候小兒見識到孤大漢天威之後,才發誓要共扶漢室,同滅曹賊。爾等答題者皆不學無術,粗鄙之徒,不足與高士共語。

3樓:和平

劉備時期,孫方對現狀不滿,撕毀聯盟發起戰爭。

諸葛亮時期,劉方對現狀不滿,但沒有發起戰爭。

可能的原因有二:

1.自襄樊、夷陵兩大戰役之後,漢吳兩家已不存在盟約。與孫方可以背盟偷襲不同,漢方即使發動戰爭,也沒有突然性,未必能獲得戰果。

2.諸葛亮認識到,想最終統一中國,必須先聯合較弱的東吳,對抗壓倒性強大的曹魏。而孫權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他的目標不是統一中國。

4樓:Frank

劉備時期雙方主要是在荊州問題上攪合。孫權覺得他借給了劉備一些地,應該收回整個荊州,至少分期付款,先把東邊那幾個郡拿回來。劉備覺得一方面吃進去的地哪有吐出來的道理,再者當初交換領地的時候劉備也給了幾個縣,再加上孫吳方面還嘗試過綁架劉禪,孫吳怎麼還有臉來要荊州。

後來在湘水議和後雙方重新分割荊州後理論上是達成一致了。但實際上來說,雙方深層的矛盾在於,在孫吳的規劃中孫吳應該和曹魏二分天下,從來就沒有劉備的位置。這點從孫吳在奪取荊州後進欲圖蜀就可以看的出來。

荊州問題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在劉備方面看來和孫權的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等到搞定了曹操以後雙方肯定還要開幹。

而諸葛亮時代兩家聯盟關係之所以穩固,在於雙方都意識到無法消滅對方。蜀漢見不著江陵,孫吳也過不了永安,自然也就冷靜下來了。儘管孫吳有些小動作,但基本都被蜀漢化解。

5樓:子馬非馬

劉備時期的蜀漢是實力巔峰狀態,這讓東吳惴惴不安,聯盟的基礎在於兩個實力相當的弱者,針對共同強者的威脅組成的攻守同盟,如果兩個弱者其中乙個突然變強,那從整體來看,變成了兩強一弱的局面,這個局面弱者是非常危險的,只要任意一強吞併弱者,其中一強就有絕對的制霸權利;

站在弱者的角度看,要自保,必須要削弱一強,才能再次達到兩弱對一強的整體平衡,此時的東吳不可能對曹魏下手,削弱曹魏難度過大,只能不停的偷瞄蜀漢了,剛好關羽北伐,這是對東吳來講很好的機會,果然,東吳吞併荊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漢,雙方實力在不斷接近;

東吳拿了荊州,想的更多的是蜀漢此時可能迫於壓力再次跟他聯盟,沒想到劉備排除眾議,不顧一切要跟東吳玩命,站在東吳角度上,這肯定是劉備不按套路出牌了,這次玩得過火了,好在陸遜給力打敗了劉備,還直接送走了劉備,蜀漢實力至此由第二變成了第三;

蜀漢想要繼續玩下去,就得跟第二結成同盟,不過此時的蜀漢失了地又沒了人,很難再逆襲了,所以後來的吳蜀聯盟非常堅固,因為兩邊掌權人都知道,再打下去,就便宜了曹魏,而諸葛亮不停的出岐山,也是在告訴東吳,你們放心,我們現在只打曹魏,同盟會一直生效。

6樓:

劉備東征失敗以後,吳蜀聯盟就穩固了,無論是誰執政都是這樣。

蜀漢方面,由於關羽北伐和劉備東征損失太大,基本上喪失了對魏吳主動進攻的能力,只能自保。劉備臥在白帝城不肯回成都,就是找個台階下,讓諸葛亮唱白臉,向魏吳示好,或者說示弱。

東吳方面,由於益州天險穩固,東吳是毫無進攻益州的想法的,並且由於魏國在北方的壓力,東吳也需要穩固的後方。

7樓:黃金雞

對於東吳來說,乙個幾年前還跑自己跟前求聯合,可憐巴巴的小弟角色,在幾年之後突然變成乙個龐然大物,手握著大批驕兵悍將,氣焰囂張,連他的部下都能給你擺臉色甚至揚言要滅了你,而且他還在你的上游,在你的國門之外張牙舞爪,換做誰誰能無動於衷,誰能表示一點威脅都沒有?

雖然孫權對劉備來說談不上有啥政治信用,但是劉備對孫權也談不上啥政治信用,從乾掉劉璋這事來看,孫權也清楚劉備,不是什麼善茬。沒有政治互信,所謂盟友不過就是紙糊的情義而已。

8樓:jamesme

聯盟堅不堅固,拳頭說了算,實力說了算,因為劉備時期,孫十萬打不下合肥,就只能打關羽所佔的半個荊州,所以很脆弱,諸葛亮執政時期,依法治國,內部團結,再加上地理優勢,很難拿下益州,所以聯盟很穩固

9樓:開天闢海

因為從諸葛亮執政開始,三國的地盤,以及相互之間的實力對比,幾乎就沒有實質的變化。

聯盟關係,是基於利益博弈而產生的一種結果。當參與博弈的幾方,實力出現明顯改變的時候,可能會對博弈的結果產生影響。

劉備時期,劉備集團從無處容身的一小股力量,發展成佔據荊州益州的大勢力,這幾乎必然導致蜀吳之間的關係惡化。

而在經歷過夷陵之戰以及隨後的曹丕伐吳之後,蜀吳雙方都接受了乙個事實,那就是荊州歸吳國所有,且蜀吳雙方都無法一鼓作氣滅掉對方。於是乎,新一輪的博弈,就變成了蜀吳共同抗魏的結果。

如果蜀吳再度聯盟後,蜀軍拿下了長安,或者吳軍拿下了許都,那麼三方博弈的結果肯定還會變化。不過這些事情並沒有發生,於是題主感覺,似乎這一時期的蜀吳聯盟十分穩固。

10樓:

穩固啥,是因為知道撈不到好處才老實了,可惜背後小動作還是不斷,孫劉兩家矛盾在於荊州,對於孫吳來說,除非荊州在自己手裡,否則任何勢力他都會搞小動作的,劉表時,劉備時,曹操時都一樣,對於任何乙個長江下游政權來說,荊州就想一把利劍懸在頭上,順江而下就是他們的噩夢。

11樓:

依我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荊州爭奪有了定局。二、蜀漢終於正確認知東吳。

諸葛亮隆中對乙個非常嚴重的誤區就是把孫權和東吳定位為【必須配合我的隊友】。

你誰啊新野敗軍?

在道路還不發達的古代,順江而下的優勢太可怕了,歷史上幾乎所有江東政權都必取荊州,否則大難臨頭自身難保。說難聽點甭管什麼同盟、廉恥、數量,誰敢擋著江東佔荊州的路殺無赦。

所以諸葛亮設想的佔著荊州和東吳聯盟,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偽命題。

啥,同盟幫我看命脈?呵呵,我覺得只要懂點隆中對的蜀迷都有這花花腸子:荊州甭管借多少我是不會還的,反正南郡要地我絕不還。

趁曹操孫權開架,我就取關中,取洛陽,取許昌。滅了曹操後你孫權也沒用了——哎呀這荊州挺適合順江而下的啊。蝦公尺?

同盟?天下面前你這盟友算個屁。

實際上我懷疑劉備的想法也差不多是這樣,前期弱小時就各種忽悠,忽悠魯肅,忽悠孫瑜,坐視曹孫濡須大戰;後期拿到益州強勢了立刻五萬回爭荊州,夷陵爭荊州。

然後劉關張的結局終於讓蜀漢清楚認識到:1、別當孫權是傻子;2、別當江東英傑都是孫權那戰力。

被打醒後的蜀漢和諸葛亮,在別無選擇面前才真正開始懂得重視同盟,摒棄掉了劉備時期的極端利用和爭鬥,學會遣使通好,約定出兵,雙方幾十年再無大規模糾紛。你不尊重別人,憑什麼指望別人尊重你?

孫權對諸葛亮的信任不是隨隨便便的個人魅力換來的。

12樓:

因為在劉備時期,弱小時期需要防備東吳侵吞勢力,強大時期則對東吳的外交訴求回應的過於強硬。而在諸葛亮時期,對東吳的外交手段更勝於劉備時期。

劉備時期,劉備坐大後對於孫權極不友善,甚至不惜動武也不會讓渡任何利益,外交手段之僵硬比之弱小時判若兩人。

這種狀態下雙方的聯合行動近乎於無。

諸葛亮主政後與東吳的互動多了

最明顯的例子

二伐的魏兵東下,諸葛亮出陳倉呼應東吳。(是否圍魏救趙這個存爭議,這裡不做爭論。)

五伐與東吳同時呼應北伐。

荊州問題雖然比較棘手,但劉備若是善用外交手腕,以荊南四郡為籌碼與東吳呼應行動,拿下襄樊,制控荊北,西舉雍涼,恐怕不會落得之後下場。

13樓:忠心耿耿梅思祖

瀉藥,因為渣權同志力保唄:

是歲,步騭、朱然等各上疏雲:"自蜀還者,鹹言欲背盟與魏交通,多作舟船,繕治城郭。又蔣琬守漢中,聞司馬懿南向,不出兵乘虛以掎角之,反委漢中,還近成都。

事已彰灼,無所復疑,宜為之備。"權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致此?

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蜀在萬里,何知緩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漢川,此間始嚴,亦未舉動,會聞魏還而止,蜀寧可復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國,舟船城郭,何得不護?

今此間治軍,寧復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為諸君破家保之。"蜀竟自無謀,如權所籌。

群臣:MMP,你老孫家自己都願意破家了,我們還操心什麼勁!

14樓:古陵

吳蜀長期的穩定同盟主要原因是荊州的歸屬問題。

劉備戰敗後,蜀漢已無力東顧,荊州在關羽守護期間,需要同時應對孫曹兩方的動作。

從關羽降曹,報恩,熟讀春秋幾點來看,他其實能屈能伸,且在曹營中與張遼、徐晃等交好,所以對孫權方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治策略的需要,關羽表現出的驕狂,對雙方的威懾,保持自己的強勢形象實則是無奈之舉。

知羽驍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

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

這有兩層意思,一是關羽表現出的態度,其野心,攻擊性,對孫吳一方而言是隱患,

而這層隱患主要是地形戰略決定的,共有長江之險,且關羽居於長江上流,水戰,陸戰並無劣勢。

關羽死後,劉備曾試圖爭奪荊州歸屬,結果戰敗,諸葛亮主政時期承認孫權對於荊州的所有權,這樣最大的矛盾就化解了,從此以後諸葛亮致力於西北攻略,是無奈,也是最符合蜀漢國力的考量。

陸遜為何要殺關羽破壞孫劉聯盟

FLAMINGO 吳國最大問題在與魯肅去世之後沒有人能夠將他的戰略眼光自己戰略部署貫徹落實。最終導致了如此結局。但是從孫權觀點出發我認為背刺關羽獲取荊州是有很大效益的。 三方博弈,必講制衡。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 劉備開始展露抱負,率軍進攻漢中,這一戰劉備拿下漢中,魏夏侯淵戰死。也是在建安二十四...

劉備和孫權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孫劉聯盟的破裂?

流風 其實不需要做太多,穩定內部,守好國土就可以了。在魏國這個巨無霸面前,兩個弱者只有聯合起來,才有生存下去的機會。這個是當時蜀吳兩國都心知肚明的事實,至於以後會不會翻臉,那要等弄死魏國以後再說。證據就是後來鄧芝使吳,促成蜀吳聯盟之後,孫權忽悠鄧芝說打敗魏國以後雙方共分天下,劃江而治,鄧芝很直白地說...

如果孫權把吳國太嫁給劉備,孫劉聯盟是不是更牢固一些?

郭向東 自劉玄德中了孫權的美人計,入贅吳國太為婿,當夜進得洞房,揭了吳國太的蓋頭,對吳國太的襠納頭便拜。這可是孫文臺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啊,文台過世近二十載,今夜玄德成為文台同一戰壕裡的戰友,心裡感慨不已,不禁一拜再拜然後三拜。 京口賭神劉寄奴 大吳順治 孫權 大吳孝莊文皇后 吳國太 所以是大吳皇父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