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立國16年,李存勖立14年,石敬瑭立11年,劉知遠立4年,郭威立9年,趙匡胤為何卻立320年?

時間 2021-05-06 09:29:57

1樓:Lu2

這個問題簡單,我們來看看前面幾位:

朱溫,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友珪和弟弟朱友貞把後梁折騰亡了;

李存勖,被弟弟李嗣源搞死,李嗣源幾個兒子鬥得不亦樂乎,讓石敬瑭揀了個漏;

石敬瑭,侄子石重貴人品倒是不錯,可惜能力不足被契丹滅了;

劉知遠,劉承祐不爭氣,逼反了郭威;

郭威,乾脆就沒兒子……

所以,繼承人培養問題是多麼重要

如果朱溫能把兒子培養成李存勖,李存勖能把兒子培養成石敬瑭,石敬瑭能把兒子培養成劉知遠,劉知遠能把兒子培養成郭威,郭威或者柴榮再生乙個趙匡胤那樣的兒子……傳上幾百年都沒問題。

趙光義再什麼無能混蛋,畢竟比朱友珪、李嗣源的幾個兒子、石重貴、劉承祐還是要強得太多了。

那前面幾位為什麼都沒有靠譜的繼承人呢?也許是「胡虜無百年之運」,也許是少數民族對繼承人教育問題做得不夠好——總之努力和運氣的因素都有吧。

***看有其他回答說「杯酒釋兵權」的,釋兵權確實可以使王朝更穩固些,不過發布來的兵權也要繼承人能接得住才行啊。換李煜來接趙匡胤的位置,只怕宋朝也活不過二十年。

2樓:言必有證無情緒

以通鑑給人的感覺是,亂世兵強馬壯者為王,玩得是霸道,然而後周王道的比重更高,所以脫穎而出了,周圍的諸侯(天下人)不只是武力上服氣,人心所向,也是個主要原因。後周的政軍經濟優越於當時其他各割據,行的是善政,而周邊諸侯反而是各種惡政惰政,比如南漢的荒唐,後蜀和南唐的頹廢。郭威和柴榮當得起「大人虎變」這個稱謂,使天下宵小之輩相形見拙,使苟活於亂世的人有了希望,而大趙同志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遺產,並發揚光大了。

3樓:瀟湘夜雨

你也不看看,趙匡胤是發動兵變在後周皇族手上把江山奪過來的。

周世宗一死,趙匡胤就立刻篡位;那是接盤了後周的良好基礎,

那時候已經是五代後期了,兼併戰爭已經發展的差不多了,大局基本定,所以太祖皇帝的江山還是比較鞏固的了。

4樓:老槍

因為從唐末開始,天下戰爭太頻繁,世間亂得太久了,所以人民厭戰,人心厭亂,人心思治。所謂大亂之後必有大治,即是如此。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炅如此。

加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初步解決了大將擁兵自重導致藩鎮割據的痼疾;然後實施「重文輕武」「強幹弱枝」「權力分散」的政策,徹底消除了五代時「武人禍國」的問題,迎合了當時人們普遍厭戰厭亂厭惡軍閥的心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更贏得了廣大讀書人與地主士紳的支援。

兩宋商業經濟繁榮,所獲商稅較多,財政相對較富裕。宋朝重視文化建設,科技相當發達,文武兩方都人才輩出。所以兩宋對外雖然比較弱勢,屢遭胡族的欺凌,但國祚卻綿綿不絕,延續了三百多年。

不過我覺得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有些矯枉過正了,對武人的壓制太狠了,直接導致了「靖康之恥」和「崖山之悲」的發生。如果不是宋朝「抑武」過了頭,宋朝的國祚會更長一些也未可知。

朱溫 李存勖都是因為削藩而導致的失敗嗎?

鞠躬盡瘁褚彥回 五代皇帝的軍閥屬性暴露的最徹底 李天下親自帶兵可以滅梁,脫離部隊死於亂軍 晉出帝親征還能捍禦契丹,把部隊交給大將就被賣了郭榮硬著頭皮親征,他懂這個道理 朱溫當了皇帝,死在兒子手上,他的前輩是誰呢?宋文帝,安祿山。失敗不失敗的,就那樣吧。 化作紅 李存勖可以這麼說,魏博士兵皇甫暉和手下...

如何評價李存勖?

如果不是李克用嫡親兒子,搞欽定,李存勖連五代Top10都算不上。能稱霸五代不過是靠他爹留下的人才隊伍,和天下未定時後唐將士的貪婪。指揮作戰能力 帶隊衝鋒能力 不如李嗣源。管理統御能力 眾叛親離 參謀計畫能力 長遠眼光 Rabbit 乙個偉大的君主應該在正確的時機正確的地點用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情。後唐...

如何評價李克用 李存勖父子?

楊利輝 李克用,沙陀族人,原姓朱邪。其父叫朱邪國昌,後來因功被賜姓為李,任振武軍節度使。李克用生於公元856年。據說李克用母親懷胎十三個月才有生產的跡象。在生產時,又遇到難產,眼看母子都保不住了,家裡人緊急萬分,連忙到集市上去買藥。但遇到乙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 此子不同尋常,需要讓部眾全部披甲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