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怎麼看待他後宮的嬪妃,而後宮的嬪妃怎樣看待皇帝?

時間 2021-05-06 03:55:05

1樓:

有些皇帝對皇后是有感情的,雖然未必多恩愛,但是長期處下來,是有親情和信任在的,是一家人的感覺,和平常的夫妻差不多,比如漢高祖和呂后、唐太宗和長孫皇后、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唐高宗和武則天、明太祖和馬皇后等等,必要時皇帝甚至把國家和孩子託付給皇后,所以古代才有那麼多皇后可以攝政。對於這樣的皇帝來說,只有皇后和子女才是自家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有些皇帝把皇后視為政治的工具,要麼是迫於政治需要而設立的,也許是為了籠絡某個大臣或將軍(如漢宣帝和霍成君、高緯與斛律皇后);也許是為了迎合太后需要(如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也許是準備傳位給某個兒子,因此將其母親立為太后以加強兒子的政治地位(如乾隆立嘉慶為皇太子同時,追封其母為皇后)等等,當然更有可能這個皇后是先皇或太后從世家大族中遴選出來的,簡單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比如唐高宗和王皇后),這種情況夫妻雙方感情相對比較淡漠,如果政治形勢有變化,皇帝廢黜皇后也不是不可能。

由於皇后地位非常高,所以皇帝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對待皇后都必須非常認真,不會輕易廢立,更不會輕易打殺。

第一種情況下,皇帝是深深喜歡某個嬪妃,並把這個嬪妃視為自己真正的妻子,但是迫於政治壓力無法將其立為皇后。比如明朝成化皇帝和萬貴妃、萬曆皇帝和鄭貴妃、順治和董鄂妃、光緒和珍妃;唐玄宗和楊貴妃應該也算。這樣的嬪妃看皇帝,和現在的老婆看老公也差不多。

只要皇帝還掌握著權力,皇帝就會對這種嬪妃不離不棄。

第二種情況下,皇帝設立高等嬪妃,也是政治需要,也許是因為嬪妃家族背景,皇帝不能不給這個家族面子,也許是因為皇帝要籠絡某個大臣(如皇太極和後來的孝莊太后、雍正和年貴妃);還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嬪妃是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父母給自己選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唐高宗和蕭淑妃),這種情況下,皇帝和嬪妃一般感情不夠深厚,雙方要麼相敬如賓,要麼冷淡如路人。當然也並不絕對,兩人處的久了,感情昇華到了第一種情況也很常見。總的來說,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感情不夠穩定,隨時可能生變。

第三種情況下,皇帝立高等嬪妃,純粹是自己心情,也許是因為嬪妃漂亮惹人愛,也許是這個嬪妃伺候地好,也許是因為嬪妃給自己生了兒子,也許是因為某個嬪妃資格老,能協助管理好後宮等等。這種情況下,嬪妃和皇帝的關係與現在職場員工和老闆的關係是一樣的。員工有求於老闆,但是不要指望老闆會毫無保留地支援自己。

自己有用的時候,老闆才有可能會重用自己;自己沒用的時候,老闆也許會顧念往日的情分善待自己,也許會毫不客氣拋棄自己;如果自己犯錯,老闆要處罰也是天經地義;如果自己和老闆對著幹,那就別怪老闆下狠手。這些嬪妃和皇帝的關係,不能套用現在夫妻、情人、小三來看待,而應該按照現在職場老闆與員工來看待才對。

說來殘酷,低等嬪妃,比如對於皇帝來說就是洩慾和生育的工具。

皇帝幾乎不可能和低等嬪妃之間發生感情,除非皇帝身不由己或者有意外情況,稍微有點權力的皇帝,都會把自己真正喜歡的嬪妃提為高等嬪妃。比如明光宗的李選侍就是意外情況,明光宗本來打算封她為皇貴妃,但是光宗即位後乙個月就病逝了。好在後來的天啟和崇禎都看在父親面子上,沒有太為難他,還給了乙個「康妃」的封號,算是晉級了高等嬪妃。

此外,既然是低等嬪妃,那就意味著她們娘家沒啥力量和影響力,皇帝也不會顧及她們娘家感受。

皇帝看待這些低等嬪妃和看待自己的寵物貓、寵物狗、寵物馬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恐怕在某些皇帝的眼裡,這些低等嬪妃還沒有自己的寵物重要。皇帝養的狗如果不小心咬了皇帝,皇帝還不會隨便殺這條寵物狗;但是如果低等嬪妃犯錯,皇帝下令處死低等嬪妃,眼都不會眨一下。

唐太宗能把自己騎過的馬刻成雕像放在陵寢中(六駿),以表示懷念;乾隆能時不時把「三希堂」裡面的寶物拿出來賞玩一下,但是他們對於自己的低等嬪妃,恐怕過後就忘,根本不記得還有這麼個人。

這些低等的嬪妃看待皇帝,和普通人敬神也差不多,陌生、隔膜、畏懼,完全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2樓:陳老師的忠實粉絲

皇帝看妃子大概就是這幾個方面

第一滿足生理需求的玩具

第二幫自己生育繼承人的生育工具。

第三幫自己平衡前朝的工具

說白了就是皇帝利用的棋子而已,可以幫自己解決生理需求,傳宗接代,同時平衡權力

至於妃子怎麼看皇帝的話

第一,那是她的領導,掌握自己和自己家族生殺大權的人物第二,是自己往上爬,獲得權力的工具

大概就是這樣吧

3樓:葉初陽

這個假期沉迷皇帝成長計畫遊戲,在當了幾局皇帝之後對於後宮和妃嬪有如下感慨:

1.皇帝的收集癖:後宮就是要塞滿妃子的,有了清純系,就會想要嫵媚系,只要是長得漂亮,通通不想放過。

皇帝喜歡的妃子,一般都是有一方面特別突出,很有特色,能記住的。

其他的妃子不過只是乙個名字,一張面孔。

2.皇帝的髮妻:對於髮妻皇帝一直都是很敬重的,不管是盛寵還是冷落,如果不是犯了很嚴重的過錯,不會廢后。

3.皇帝的白月光:後宮佳麗三千,皇帝也有乙個最愛的人。一般就是貴妃或妃了。

「菀菀類卿」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在最愛的妃子離開後,我就會瘋狂收集她的周邊,把對她的愛和思念傾瀉到另乙個人身上。

4.皇帝的宮鬥:討厭參與宮鬥。

每次在後宮閒逛或者去心愛的妃子宮殿的路上,有宮人匯報我什麼選侍從欄杆上滑落,什麼昭儀在後宮舉辦賞花會,我想著去了沒啥好果子吃,大概率就是參與宮鬥,從來沒有去過。我下朝來後宮是消遣的,不是來給你們處理雜事的!

5.爭寵的利器:孩子。有的時候在後宮遇上自己的孩子,孩子要求去看看母妃,這時愛子之心和愧疚之心陡然而生,妃子用孩子釣皇帝的戲碼成功。

6.皇帝很忙:皇帝真的很忙,去後宮的時間大多數都是泡在喜歡的妃子那裡,剩下的不喜歡的妃子,只要不瀕臨死亡,就不會去看。就算駕鶴西去,心中也不會有很大的波動。

7.皇權至上:後宮小打小鬧無所謂,但是不能威脅皇權。每次看見妃嬪想與大臣結為宗親,那只是她們自以為是的固寵方法,在我答應他們結為宗親的時候,賜死他們的毒藥也準備好了。

8.皇帝的猜忌:皇帝也會懷疑妃嬪有沒有送給自己綠帽子。喜歡的妃子有把柄時,也會默默說服自己原諒他。不喜歡的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9.皇家的兒子:如果皇后的兒子能力不行,就會考慮廢后或毒殺皇后。

如果長子能力不行,也會想毒殺長子。一開始會心痛不捨,漸漸就麻木了。如果認定了自己的繼承人,就會想方設法為他鋪平道路,哪怕絆腳石是妃子和其他兒子。

4樓:京華煙雲

皇帝對嬪妃:喜歡這個大臣,娶了他的親戚;害怕這個大臣,娶了他的親戚;與他國聯盟,娶了他國公主;拉攏保持中立的大臣或者搖擺不定的大臣,娶了他的親戚拉進陣營;滅了他國,娶了亡國公主以示親民;身邊丫鬟,一時興起臨幸納了嬪妃。

後宮嬪妃對皇帝:保住地位,做有利於家族的事。

身為皇帝,你怎麼看待後宮爭寵現象

長清 第一天在倚梅園聽見有個宮女唱歌,還不錯,叫人問了說她叫余鶯兒,納入後宮,政務繁忙時聽她唱曲兒,不錯。第二天皇后說余氏把欣貴人關進慎刑司了?你tm怎麼管後宮的 皇后看著辦吧,欸對了,年羹堯又打勝仗了?話說昨天a大人跟我說啥來著?第三天太后把余氏處理了?行了我媽開心就行。為啥還這麼多折子?煩死了 ...

古代皇帝後宮那麼多女的,每換乙個皇帝就會換一次後宮嗎?

曹丕全盤接受了曹操的後宮,他媽震驚了 這些小姐姐是跟為娘一起伺候過你爹的,你怎麼能!曹丕 自家父子,我不嫌髒。40歲卒。 好吃qi的貓 秦漢以前君主的女人大部分是要殉葬的,漢之後被廢除 在北魏規定時選出太子後,太子他媽必須處死,直到賈娘娘她老公一時心軟放過她,沒想到的是祖祖輩輩的防著,這突然放過的娘...

皇帝登基時,會怎麼處理父皇留下的嬪妃?

已登出 一 榮公升太后 一般有兒有女的基本就直接公升級為太后,為了避免後宮爭鬥,會離開後宮,有的妃子會跟兒子到封地,去做王太后。二 繼續服務新皇帝 對於這些沒有被先皇寵幸過的妃子,如果被皇帝看上了,新任皇帝會把他們留下來,繼續立妃,成為自己的女人,歷史上其實有案例,像隋煬帝楊廣就把他老爹的女人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