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手下有那麼多人造反?

時間 2021-05-06 01:53:59

1樓:許有或

張敖逆案,究竟是因為什麼?個人有乙個腦洞:

雲中郡,秦置。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後復以屬趙國,六年屬代國。十一年以邊郡收。

全祖亮之推測,有趣在於他認為雲中此地原屬於張敖趙國之地,因劉邦遷置韓信而分為代國,因此張敖利益受損。同時,戰國趙亦長期兼有趙代之地,此推測亦有理可尋,並非無稽之談。

又結合漢初劉邦不在異姓王國設定侯國,而趙國卻不在其類,漢在趙地多設侯國,也會觸碰張敖之利益。

因此猜測劉邦張敖這對翁婿決裂的關鍵點在於此兩點利益衝突。

趙如意先王代,後徙趙,其時兼領趙代之地,雖有高帝寵愛之故,但或許亦有漢初張敖兼領之例,由此不再突兀。

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腦洞,缺乏有力證據,不喜見諒。

2樓:陳老師的忠實粉絲

這不奇怪啊。

項羽冊封的十八路諸侯,一大半全反了

霸王和皇帝,除了名字不一樣之外,權力在當時有多大區別嗎?

人家可以反項羽,為什麼不能反劉邦?

項羽在諸侯反叛以後滅諸侯,誰反就去滅誰

劉邦在諸侯反叛以後,乙個個全滅了

有區別嗎?

3樓:老槍

劉邦當上皇帝後,談不上有多少手下造反?!也就九江英(黥)布、陳豨、燕王臧荼、韓王信四個而已,趙王張敖的手下只是想為主公出口氣,想暗殺劉邦,算不上真正的起兵造反吧。新燕王盧綰,也只是怕被呂后清算,逃到長城外去了,算不上真正的造反。

至於韓信彭越,他們造反了嗎?多半是被冤殺的。

4樓:陳聖

因為分封制,上下相疑,而劉邦真動了殺心也殺了人。如果劉邦不動手,至少劉邦在沒人會反,甚至後面皇帝能遵守約定,誰反其他人也會看劉邦面上幫忙鎮壓。

5樓:

因為眾諸侯只當劉邦是周天子,承認天下共主但諸侯王的自主權很大。

但劉邦本人想做的是秦始皇,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造反的根本原因是諸侯和劉邦沒有達成共識,不論主動被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6樓:saja wind

這批諸侯王普遍生長在戰國年間(秦朝實在太短了),戰國是個什麼時候?諸侯可以稱王,田氏可以代齊,三家可以分晉,有實力就可以當老大。現在大家一起起兵反秦,勝利了,劉家當老大,大家各為本來各為諸侯。

結果時代變了,今日削明日調,搞絕對忠誠那一套,不反等死,反了頂多是死。等死,死國可乎?

7樓:

造反的很多原來都是一方諸侯,劉邦聯合他們一起打敗項羽,問鼎天下,分封諸侯。很大意義上,這些人都是劉邦的盟友。

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不想有人分享他的權利。這些人叛亂也是很正常的。真的談不上他的手下叛亂

8樓:無何鄉居士

楚漢爭霸的名字讓很多人產生了誤解,就是這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

其實並不是,這起碼是十幾個國家之間的故事。

楚漢之爭前期,劉邦主力消滅了一批北方小國,具備和項羽對抗的實力。

中期,劉邦主力和項羽主力在滎陽對峙了兩年,韓信趁這個時間把楚國北方的其他小國滅了。

這個時候南方的小國看勢頭不好,投降了劉邦。

最後劉邦大軍就和南方、北方的小國聯合起來,把項羽軍隊圍殲了。

大家都知道項羽宰割天下,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稱西楚霸王。

卻不知劉邦消滅西楚後,一樣分封了七路諸侯,與項羽不同的是,他自稱了皇帝,並且漢直轄的區域比西楚大。

但是不能改變他仍然只是諸侯共主,並沒有徹底統一天下的事實。

之後他又用了七年,謀反討伐也好,沒反栽贓也好,陸陸續續把這些諸侯討平,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統一。

另外糾正一點錯誤,韓信實際上並不算諸侯,而是劉邦直系部隊的一支偏師。即使被封為齊王、楚王,但是他自始至終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是劉邦解決起來最輕鬆的異姓王。

9樓:寄秋

先看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你以為造反的那些異姓諸侯王都是劉邦的手下?拜託,除了盧綰和韓信,剩下的幾個本來就是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的軍閥好吧,只是在楚漢爭霸中站隊劉邦而已,大家是合夥人關係。而劉邦實力最強所以尊他為反楚聯盟盟主而已。

項羽完了劉邦想過河拆橋削他們,他們肯定要反啊。人劉邦自己帶出來的功臣除了盧綰和韓信有幾個反的?

10樓:沒有馬的騎兵

因為漢初的政局是不穩定的。

漢初處在戰國和秦朝的裂縫中,尚沒有「周天子」的絕對法統。也沒有秦朝對國家的絕對控制。劉邦不過是乾掉了項羽因此才坐上了老大的位置,在天下人看來。

這完全是另乙個西楚霸王的模式,靠「力」取來的。那麼其他人勢力只要夠大,同樣可以取而代之。

漢初就是這麼乙個時代!「德」還沒有孕育出來,只能靠「力」來鎮著。而其他人也有「力」,也想博一把。

故而劉邦必須誅掉異姓王,必須天下非劉姓不能稱王。原因無他,只因為劉邦他爹不是貴族,沒有法統權。

11樓:

劉邦的漢王還是項羽封的,他不也造項羽的反麼!

封王麼,本就是暫時穩定局勢的,等局勢穩定了,要麼臣弒君,要麼君誅臣,這方面很正常不用指責也不用驚訝

12樓:

本來老劉就沒想搞分封制,當時迫於無奈才封的,事後想反悔,當然不能公開賴賬,弄個謀反的罪名消滅的乾乾淨淨,歷代都乙個套路,殺功臣罪名必定是謀反。

13樓:「已登出」

盧綰是高祖發小,沒有叛心,但是想給自己留後路所以默許張勝在匈奴活動打點(這裡得說臧荼的兒子臧衍確實是個人才,分析利害得失十分清晰也徹底說服了張勝和盧綰),給自己留後路。高祖死去讓盧綰想解釋自己一系列行為也解釋不清,結果亡命匈奴備受欺凌,去世前還囑託自己的兒子老婆將來務必回中原歸漢。

淮南王英布懷疑郎中賁赫和自己的小妾有一腿所以想殺他,不料賁赫搶先逃走並上告淮南王謀反,當初看到彭越的肉醬也只是害怕,雖然也暗中招募亡命之徒,蓄甲兵,但並沒舉兵的意思。直到賁赫上告,英布才起了謀反的念頭。但高祖依從蕭何建議派人勸慰英布,並調查淮南國是否有謀反的嫌疑,並未直接處理英布,奈何英布本人疑心暗鬼覺得自己想謀反的企圖被發覺了才正式舉兵造反。

陳豨是高祖任命的代國國相,本身也不是高祖一派的將領,一直懷有異心,他和韓信約好了共同舉兵造反,所以剛一上任就自稱代王作亂。

臧荼本是燕國將領,之所以反項羽無非是因為覺得項羽封賞不公,殺遼東王韓廣就是證明。他也不是高祖的人,自然不可能忠心於漢,當上燕王沒多久舉兵叛漢自立是很正常的。

韓王信本是韓王成的弟弟,南韓後裔,也不是高祖一系將領,在他眼裡誰讓他當韓王他就跟誰混,有奶便是娘的主。後邊高祖把他封地轉到馬邑讓他防備匈奴,他能同意嗎?所以就幾次請求換封地,高祖就是不允,韓王信就乾脆投靠匈奴,引匈奴屢屢犯邊,直到漢將柴武在參合斬殺他。

彭越、韓信都知道就不說了。

14樓:哈哈

籠統回答一下,統一之前大家有共同的敵人,不管是秦還是項羽,換句話說這叫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統一之後,自然就轉變為階級內部矛盾。怎麼有點像水滸。

15樓:一向宗法主顯如

看看有哪些人真正起兵造反的,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韓王信,代相陳豨,想要謀反但沒成功的淮陰侯韓信,沒有謀反被誣陷處決的彭越,手下家臣謀反受到牽連被除王的趙王張敖。從這個數量來看其實在漢初真正謀反的沒幾個,而且都是異姓王,其中彭越是冤死的,張敖是被牽連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不算謀反,至於韓信有謀反之名未有其實,也不能算。真正發兵謀反的只有陳豨,英布,臧荼,盧綰這四位,韓王信據馬邑後投靠匈奴,所以嚴格上來說是投靠敵人。

題主管這麼幾個人謀反叫多人造反?這個數量叫多?

16樓:

一些臣子在艱難歲月掌握資源時不反,卻在功成卸甲之後造反,則多因為君王因為沒有安全感而趕盡殺絕的逼迫。劉邦和呂后在大業完成後追求一種絕對的安全感,先逐一滅了異性王,靠劉姓人維持安全感。呂后掌權後連劉家人也信不過,只信任、依靠呂家人。

17樓:mgjatddt

主要是體制的原因,分封制的體制之下誰都會造反,遲早的事。權利這個東西可以使人喪心病狂,六親不認。就算是親生骨肉都不保險。

晉有八王之亂,漢有七國之亂。都是分封自己人把國家幾乎搞亡了,何況外姓諸侯?還有論出生,論名望,論能力這些諸侯都不在劉邦之下。

憑什麼你劉邦能當皇帝?不過有的諸侯真反,有的不想反,是讓劉邦逼反的。這也是劉邦的高明之處,不反也給你滅了,不留後患。

18樓:王劍

其實這是個人性的問題,因為所有這些想要建功立業人都是很有野心的,只不過劉邦是他們的老大。歷史上這樣的事,基本上在每個朝代建立的時候都有,最後這幫有野心的人要麼被削權、要麼被殺。

你可以想像一下,什麼樣的人才會去造反?肯定是有野心的人,你別說韓信這樣的人,即使是彭越手下那些攛掇他起兵的小混混都是有野心的。那麼當乙個新王朝建立的時候,一群有野心的人會只是想過安生日子麼?

基本不會,前面的時代越暴力,新的王朝就越容易出現殺戮,因為野心密集度跟前朝的混亂程度成正比,最後要麼進入長時間的混亂,象魏晉南北朝,要麼就是大量的清除然後社會進入穩定階段。

19樓:書生萬戶侯

項羽在的時候,大家都是被分封的諸侯王。

大傢伙合力乾掉了項羽。

你乙個無賴村長,打仗,謀略,內政都是靠別人,你都能當皇帝,我們為什麼不可以?

20樓:義色

土地,土地從皇帝手中被分配給庶民使用,中階層在利益固化中不斷兼併土地,進而威脅到乙個王朝的續存。一旦矛盾越過臨界點,社會將重新洗牌,一切再從頭開始。

21樓:力如太

人家韓信好好給你打下江山。 第一次在睡覺的時候突然被你奪兵權, 項羽兵敗後又被你拿掉兵權從齊降楚王,第三次直接拿掉兵權變侯。 是你能不反?

22樓:李戕儀

秦朝其實是乙個開天闢地的朝代,在混亂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結束後,推行乙個大一統集權式的統治方式。各個地方的豪強貴族必然不服,必然想著法兒的造反,這也是為什麼陳勝吳廣振臂一呼,群雄四應的原因之一。

漢初也是這樣,只能說「自由」慣了,突然緊一點,有點情緒,是正常的

23樓:

他們以為歷史可以重來僅此而已 。話說盛唐時期的造反也不在少數 ,如有初唐四傑駱賓王參與的揚州反抗武氏的運動。只是反者多 ,成功者少 ,當然了你若無下限 ,石敬瑭也是模範之一

24樓:

感覺他的好多力量都是短暫的團結聯合,不是一手提拔培養或者生死契闊的兄弟。而且他有團結人做事的天賦卻沒有足夠的才華服眾,交情不深的當然就想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25樓:劉徹

這個我可以回答一下。第一名的答案已經分析的很透徹了。但我還是要從另一點來補充一下,眾所周知,秦朝末的時候諸子百家的接近復出的時候,大家都認為秦滅亡了,啊,我們可以不要躲起來來了,就都像春秋的時候出來攪風攪雨。

還有一點就是周朝建立起來的君臣制度,禮樂制度的崩壞,導致在思想上的解放,「大丈夫當如是也」。另一點,他們是不是真正的造反還兩說呢。

為什麼那麼多人忠心於劉邦,朱元璋?

美菱 因為古代史書為了皇權的神聖性神秘性都會有意無意淡化開國皇帝的能力,誰會具體告訴你皇帝靠各種能力收買籠絡人心,只會告訴你那麼多人都是哭著喊著效忠追隨,其實沒必要如此疑惑,開國皇帝就是一流的人才就是靠自身能力智謀恩威並施籠絡收買人心的,甚至是手把手培養把廢柴小弟變英才高階小弟,當然史書是不會這麼說...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認為天啟皇帝連字都識得不多?

demons 因為大多數人包括你我在內都沒思想,專家 說啥就是啥,哪怕離譜的不能再離譜。事實上,天啟不但識字還會寫書法,他的書法得到過群臣的一致好評,相關的史料網上能找到很多 龔常 不是那個啥,他認不認字,是不是文盲很重要嗎 清朝的同治光緒倒是有文化,會寫字認識字,加一塊都不如乙個慈禧太后政治玩的六...

為什麼那麼多人上了廁所以後不洗手?

Rhinoceros 我一直覺得如廁後洗手這件事,是 心理需求大過生理需求 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排洩,但是去衛生間拿東西不小心摸到了什麼地方,這樣一定會想要洗一下手的,事實上摸到的那個地方一定充滿細菌嗎?比日常活動區域的東西都要髒嗎?不見得呀。所以有的人上完廁所不洗手,可能僅僅因為 Ta覺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