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用商人的思維改變了歷史,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什麼沒有被人們尊為大家,世代紀念?

時間 2021-05-29 22:51:08

1樓:劉三

呂的思想並不成體系,其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用意過於明顯,政治立場過強,此書並不是為了講道理而寫,而是為了實現其政治野心

這得先從呂不韋說起,呂不韋本是陽翟富商,這是他的第一身份,他在趙國偶遇秦王庶孫子楚在邯鄲做質子,說「此奇貨也,不可失」,認為這是乙個巨大的商機,於是便將後半生的寶都押在了子楚身上,用盡手段最終扶持子楚登上了王位,史稱莊襄王。莊襄王即位後,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呂不韋一躍成為了秦國最有權勢的人。而《呂氏春秋》正是這個時期由呂不韋主持編纂的著作。

這本書帶有鮮明的道家思想色彩,但又不全是道家思想,它只是取了道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呢?「君道虛,臣道實」這一部分。這一部分思想認為天是無形的、空靈無物的,但是世間萬物皆能在天之下有條不紊的執行,是天沒有干涉自然界的執行規律才造就的。

因此呂不韋主張君主應該像上天一樣修身養性,無為而治,事情都交給臣下來做。這其實是斷章取義,有意曲解了道家思想的本質。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本意是世間萬物的執行皆有其自身規律,順著規律來,哪怕你什麼都沒做或著做了很少的事情,其結果都會朝向好的方向發展,強調做事要按照規律來,不要做過多的事情,這就是「無為」;看著什麼都沒做,只是把事情推向了原有的規律軌道上執行,就已經有很大功勞了,這就是「無為即有為」,這才是「無為而治」。

而呂不韋有意將「無為而治」曲解為修身養性、不要有什麼做為才是君主治理天下的道法,其政治野心,可見一斑。

同時,《呂氏春秋》還帶有濃重的儒家思想色彩,為什麼呂不韋一反秦國歷代君主所尊崇的法家思想,而獨尊儒家呢?這首先要搞清楚法家和儒家的區別。在半奴隸半封建的戰國時期,人口和糧食是國家的民生大計,人口眾多、糧食富足是國富民強、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和像徵,法家主張重視法度,用嚴厲的賞罰手段來敦促民眾重視生產,同時極力批判了不參與生產活動、到處說嘴的儒家和倒買倒賣、並不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的商人等,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使國家強盛。

而儒家思想卻大相徑庭,儒家並不關注人口和糧食,也不關注國家強盛與否,它只是強調上下有別、長幼有序、尊卑有分,以及「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的忠禮孝道,是要以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思想為手段,建立「君意民從」的社會秩序,約束人民的行為,達到穩固統治者政權的目的。搞清楚了法家和儒家的區別,再聯絡呂不韋作為商人的第一身份,其「廢法尊儒」的動機就不言而喻了。

2樓:嵐真

另外呂不韋未必就不算是大家,要知道他是雜家,當時自認為是道家分支,雜家的乙個代表人物,雖然比不上孔子,老子的影響力,但也不失為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3樓:小夏的巢

這傢伙出身不好不安分不走尋常路,投機倒把玩賭博玩刺激不腳踏實地 。還有送人綠帽手留余香和被指借雞生蛋的壞習慣。和太后不純潔還喜歡拉皮條,最後被緋聞兒子逼的自殺,不是善終。

按照古時觀點看幾乎就是品德敗壞加自作自受的典型了,不往死裡罵都算好的怎麼還會被當大家尊重。

有哪些改變了歷史的材料

歷史一直在被材料改變。如果仔細研究一下,材料的發現與使用,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1 石器時代 25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 人工打造的石器,燧石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從生食到熟食 和新石器時代 1萬年前,出現陶器和玉器,用石頭和磚瓦製作建築材料 2 青銅器時代 從西元前400年至公元初年,人類從...

刺客是否能夠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三疊陽關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生,逆之則亡。談論歷史要有歷史的高度,從大處著眼。我舉個例子,荊軻刺秦。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分與合的問題。就算荊軻刺秦成功,天下統一也是必然。當然,具體的軌跡,是會改變,如果成功,統一的時間和歷史人物都會改變。 你這是個偽命題 就像說的,歷史是固定的,而在巨集觀上講,單...

《你的名字》是否說明結局改變了歷史?

美國大兵 結局改變了歷史是肯定的,原來男主查資料時你也看見了,三葉和她奶奶,閨蜜和敕使都死了,而最終結局裡沒有。男主最後一次互換身體時說過 也許神宮一家的通靈能力就是為了救贖那些百姓,就是為了隕石落地那一天,而且神宮她們祭拜那個神明就恰好是塊隕石 這太巧了 你發現沒有,當男主和女主在黃昏之時相遇,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