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黨爭,後來在南宋時定王安石為奸臣,為什麼我感覺司馬光更像呢?

時間 2021-05-12 02:50:01

1樓:

坡公告訴你黨爭就是非黑即白的,既然是新黨亡國,那您說誰是奸臣?

還有那些說後浪的,踩司馬光的,我只能說別只看課內的答司馬諫議書,拗相公說的理財,在司馬牛的論點裡,可以說被吊起來打了,(鑑於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我補充一下,在生產力不變的前提下)天下財富是一定的,國家富了百姓一定窮,變法就是與民爭利,這個論點您打的碎嗎?您覺得您能打,那我只能說您可以去了解一下黃宗羲定律了。

北宋一代的問題,所謂的積貧積弱,不在於民,而在於官,蒙蔭等產生的大量冗官,還有大量的廂軍的冗兵才是關鍵,那麼這個能解決嗎?不好意思,真正清流們在上一輩的慶曆新政中努力過了,但是失敗了。到了這輩裡就是變成二蘇,范純仁和拗相公,那范純仁其人如何我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上一輩的歐公為了自證清白寫的名篇《朋黨論》,到了孫子和曾孫輩這裡但是應驗了,被坡公點名學問道德不可取的聚斂小人,確確實實讓他學生的閨女寫下來炙手可熱心可寒,最後和蔡京的事兒也確確實實就是「小人之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

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的理財之人,為什麼多背罵名,因為禮記都在背書「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能替皇帝「理財」,讓皇帝想花錢就花的,那不是奸臣是什麼呢?

更新一下,我說的天下財富一定,那是司馬牛的論點啊,我也被繞迷糊了,為啥都懟我呢?貼一下《續資治通鑑》的原文吧,都說了司馬牛的觀點還在diss我。。。

癸丑,曾公亮等言:「河朔災傷,國用不足,乞今歲親郊,兩府不賜金帛。」送學士院取旨。

司馬光言:「救災節用,宜自貴近始,可聽兩府辭賜。」王安石曰:

「昔常袞辭堂饌,時議以為袞自知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且國用不足,非當今之急務也。」光曰:

「袞辭祿,猶賢於持祿固位者。國用不足真急務,安石言非是。」安石曰:

「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財之人耳。」光曰:「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

民窮為盜,非國之福。」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

」光曰:「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不加賦而國用足,不過設法以陰奪民利,其害甚於加賦。

此乃桑弘羊欺漢武帝之言,史遷書之,以見其不明耳。」爭論不已。帝曰:

「朕意與光同,今且以不允答之。」會安石當製,遂引常袞事責兩府,兩府亦不復辭。

當然比如青苗這種,必須作為國家的具有公益性質的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度過「青苗」的那段時間,實現所謂的「夏澇則秋旱」,但是操作性又是另一回事了

2樓:李銳之

他倆都算不上真正的奸臣,因為本心上他們主要還是一心為國的(當然不能說一點沒有私心),而就算是私心他們更多也是為了後世的名聲和功績。

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舊黨最後掌權。不說別的,王安石逝後,就給了乙個單諡文,就算不能和韓琦一樣上忠獻,怎麼的也得和司馬光差不多來個文正吧(我覺得司馬光都夠不上文正),再退一步和歐陽修一樣來個文忠,結果,最後就給了單諡文。

完了到南渡之後,高宗給北宋滅亡找原因找到王安石變法上,加上蔡京拖變法弄權,以及確實有些新黨一派的人人品和政治道德有問題,所以最後連帶著把王安石這個「根本原因」給拍死了。

關於棄地這個事,對於當時人來說把遮羞布都扯下,更多的也就是乙個面子和威嚴的事,西北邊塞幾塊地,真的從實際意義上來說,確實得之無用,反而要倒貼維護費。當然橫山和無定河谷那些地方是一步步侵吞最後解決西夏問題的根基,但是司馬光舊黨對待遼和西夏的思路就是和平共處,因為討伐,恢復失地,耗費的錢財在他們看來眾多(某種意義上也確實如此),而司馬光的政治理念就是節流,不妄斷國事耗費錢糧,也不像桑弘羊一樣具斂百姓(這就是罵王安石的)而且說句實話對於當時人來說,除了西北人,歸還的那幾個軍州別說什麼意義就是在哪也不知道。

吃飯去回來補

3樓:唯刑之靜

我覺得很好奇,你心目中的奸臣標準是什麼?你覺得司馬光是奸臣,那麼依據是什麼呢?

如果是反對新法,那麼韓琦富弼文彥博歐陽修陳昇之也應該是奸臣了,蘇軾蘇轍也是,呂公著呂大防韓維范純仁範純粹範純禮也是,唐介呂誨鄭俠錢公輔王安國王安禮也是了。

如果是熙寧棄地,那麼導致西夏正式建國的慶曆和議應該是喪權辱國條約吧,其實在位的范仲淹歐陽修這些所謂的慶曆名臣應該都是割地求和的漢奸了。黃嵬山劃地時向遼國屈膝的韓縝當然是漢奸奸臣,一句欲先取之必先與之就把幾百里土地劃給遼國的王安石也肯定是漢奸奸臣了。

綜上所述,有兩點挺有意思。一、按照題主的標準(這個標準是我猜測,也希望樓主能有不一樣的見解,駁斥我),王安石沒有反對新法,算半個奸臣吧!司馬光反對新法,還是漢奸,算乙個!

王安石兄弟三個,兩個反對新法,乙個是漢奸,算乙個半奸臣吧!真是奸臣三兄弟。

蘇軾兩兄弟,乙個反對新法,乙個既是漢奸,又反對新法,算乙個半奸臣!是奸臣兩兄弟。

范仲淹父子四個,乙個是漢奸,半個奸臣。另外三個既是漢奸,又反對新法,三個奸臣。嚯這一家子,父子三個半奸臣,可以說是奸臣世家了。

所以這麼一看,北宋亡的不冤啊!一窩窩的奸臣。

4樓:天上有牛飛過

自古改革者不管成功好壞,史書上都會留罵名。

張居正給明朝續命照樣奸臣。

司馬光放到現在,就是既得利益者維護自己的利益,反對改革,推行階級固化的那幫人。

所以你感覺司馬光是壞蛋很正常,說明你是韭菜那幫人。

後浪都是頂司馬光的。

5樓:木犀

我更支援王安石,但我覺得他們都不是奸臣,只是受自己的能力、閱歷、所限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他們都是心向大宋的,這點毫無質疑,而且當時包括歐陽修、蘇軾等等這些正面角色也站在王安石的對立面。

當然,關於司馬光的好也許是後期文人做的渲染,就像抹黑王安石一樣,甚至王安石提拔上來的幾個人是否真的都是奸臣我都存在疑問,那個時期的文人確實喜歡亂寫,但我們對他的評價只能通過當時留下來的文獻資料分析,司馬光應該不是奸臣。

為什麼北宋經濟重心會南移?

Aleck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可以分為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速度加快,南宋時期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原因。政治上北宋前是唐末五代十國,北方長期進行戰亂,政治局勢不穩定,北宋開國北方面臨著幾個重要的少數民...

北宋的都城在東京,那北宋人會不會說日語?

武漢三鎮之一叫漢陽 南韓首都首爾歷史上也叫漢陽。武漢在一條名字裡帶 漢 的河邊上,首爾也在一條名字裡帶 漢 的河邊上。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認為武漢就是首爾,武漢人是不是都會講韓語?以下正面回答問題。日本東京城建史,摘自維基百科 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自此開始了以江戶城為據點的江戶幕府統治...

蘇軾在北宋變法漩渦中為什麼既不支援王安石,也不認同司馬光?

東極教主祖神荼 黨爭已成,便沒有騎牆派的生存空間了。蘇軾以為自己對事不對人,但是別人只對人不對事。政事堂樞密院,東西兩府裡,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韓琦富弼,哪乙個是好相與的?誰不是身後學生子侄一大家?利益糾葛之中,大家都是尾大不掉,騎虎難下。王安石看不清麼?神宗他不明白嗎?他們太清楚了,但是他們有辦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