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物種在消失,同時也有新的物種產生,那麼人類為什麼要去挽救瀕危物種

時間 2021-06-02 07:07:25

1樓:海爾智慧型家庭

因為大自然的生物鏈是環環相扣的,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無論是挽救瀕危物種亦或是保護動物,歸根到底都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人類看似很強大,站在食物鏈頂端,其實是很脆弱的。

失去淡水無法生存,失去氧氣無法生存,地球溫度公升高也無法生存……所以與其說我們要保護地球、保護動物,不如說,是我們在間接地保護自己。

2樓:Demons

每一物種的存在都有著其對應的價值和意義,每一物種都是地球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乙個小迴圈的斷裂都會影響生物圈的穩定,最終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所以說人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是一種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休戚與共。

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有超過200多個物種在地球上消失不見。有大量的物種甚至我們不為所知。

這個過程會逐步的加速,保護瀕危物種勢在必行。

對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觀點

我認為人類的發展已經達到影響改造地球的程度,地球又是個整體迴圈。一切不可或缺。故這一理論更多的是應用於同一物種和環境影響下。

而人類這種大bug的影響應該排除在「物競天擇」之外

3樓:極度喪人

物種無時無刻不在消亡。

拋開單個物種的滅亡,歷史上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物種滅絕。

最近一次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

既然物種滅絕是乙個自然過程,而不管是不是人為,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加以阻止?

答案之一是現今物種的滅絕速度比過去要快得多。

一項最近的研究估計,物種滅絕速度在過去的乙個世紀增長了上百倍。

而我們理應對此負責。

除此之外,還有乙個十分簡單的理由:因為我們屬意如此。

4樓:

自然演化中滅絕的生物所佔據的生態位都會有新物種代替,哪怕是大滅絕產生的很多空生態位也會很快被填充

但人類的存在讓不該滅絕的生物滅絕了,空缺了的生態位也由於人類活動無法被填充。 或者說短期內造成生態失衡,而人類本身不能忍受生態失衡的代價。。這可能導致人本身的滅亡。

所以人類為了自己不滅亡只有盡可能維護生態平衡

非專業人士。。一點個人見解

5樓:月亮

個人觀點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確是現代信奉的自然法則,每個物種的誕生和消亡都是有原因的。

瀕危動物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我們不知曉乙個物種是否對自然,或者對人類有益,有用處,但學過初中生物的都知道,每個物種都是生物圈中重要的乙份子,是食物鏈的一員,任何物種的消亡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目前我們所知的瀕危大部分都是由人類造成的,人類捕殺動物是因為人類需要,這也是生物價值的一部分,而這不也證明了瀕危動物有存在的價值嗎?

人類在地球的歷史長河中進化出了高階智慧型,進化出了社會,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那麼人類對大自然的利用、破壞、索取屬於我們認知的自然進化、物競天擇嗎?是否可以說是認為干涉了自然進化呢?

每個物種都是獨特的,擁有自己的遺傳基因,每當乙個物種滅絕,世界就損失一座基因寶庫。

我們應該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以子民的誠懇,而不是以上位者的高傲

6樓:某喵

並沒有新的物種產生,它們一直在那只是剛被我們發現而已。

為什麼拯救瀕危物種?因為我們人類就是導致他們瀕危的罪魁禍首,你不能把它們霍霍成這樣了之後再隨口丟出一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出來,請務必停止這種美利堅行為。

7樓:就想吃個肉包子

用小學可能做過的題目舉個栗子:

如果說是個大水池子,滅絕一邊是一公尺直徑的水道在放水,新物種一邊是洗手水龍頭在滴水。

咱能說「這不有水往裡放著的嗎」

8樓:筱筱貓

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醫生為什麼還要費勁吧啦的把一些重症搶救過來讓他延續生命?對生命的敬重難道只是用嘴說說的嗎?這問題問的真踏馬扯淡!

9樓:elplect

不知道這種生物以後有沒有用途。不知道這種生物消失後會有什麼長久影響。終歸是害怕壞境悄無聲息的變化,最終導致人類自己利益受損而已。

10樓:Dior Ahri

因為消亡的速度遠大於新生的速度。

但其實以宇宙的尺度上來看人類的挽救措施幾乎等於沒意義的。

我們都知道細胞是可以不斷分化和演變的,這個地球上哪怕動物全部死絕了,只需要數億年過後,又會演化出新的細胞,新的生命。

所以人類不是在拯救地球,只是在拯救自己對地球的情感,就像長大的男孩把自己童年時期的卡片給小心收藏保護起來一樣,僅此而已....

11樓:趙泠

「每天都有物種在消失,同時也有新的物種產生」不一定成立,學術界對物種生成的速度有很大分歧:

一些學者認為每年誕生的新物種約為2~3種,而目前人類造成的物種滅絕的速度可能有每年2萬到12萬種,儘管這些滅絕物種主要是棲息地侷限在熱帶雨林中、種群規模很小的物種,它們身上潛在的科學價值、藥用價值、美學價值等仍會隨滅絕而損失。

另一些學者認為物種生成的速度可以逐漸加快到適應人類造成的滅絕速度,達到每年4萬到14萬種,一百年後人類就會被自己參與創造的百萬個物種簇擁。這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最快的物種生成速度,可以稱作「人類世大爆發」,比寒武紀大爆發還猛。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為什麼要去挽救瀕危物種」跟你前面這兩句是無關的,你可以直觀地理解:

一、這是因為人類

二、一些人希望從挽救瀕危物種中取得利益。這包括而不限於金錢、名譽、科研成果、社會關注、充實感、成就感、自我實現、幫助他人自我實現。

「讓生物自己去適應生態不是更合適嗎」,那說不准。你不能保證適應的結果是你想要的。

高度適應人類生活環境的物種的出現,對人類可未必是什麼好事情,你考慮一下「可以在人居環境裡大量生長的耐多藥病原體」「可以抵抗所有殺蟲效率高於殺人的殺蟲劑的害蟲」「可以分解混凝土的細菌」之類。

「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的物種,難道都需要去挽救嗎」,一方面取決於人類有多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這些物種自己——在這裡,物種具有的「能夠讓人類產生挽救的意願,且能夠配合人類的挽救行動」的性狀(例如大熊貓讓人喜愛的外觀)就是帶來了生存優勢,「爭取被人類挽救來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與繁殖能力」可以是自然選擇的一種形式。

「這樣做難道不是違背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嗎」是民眾中常見的、對自然選擇的誤會。

現實是,地球生物圈非常湊合,「弱肉強食」並不是固定的,自然選擇也不是「適者生存」,倒是更像「懶者生存」,屢次發生「花裡胡哨的物種在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成批滅絕,只剩一些環境耐性高、行動遲緩或身體微小的雜草物種,然後它們花個一千萬年重新種化出五花八門的許多物種」這樣的事件。「適者」的定義是模糊而不穩定的,會不斷根據環境變化而改變

在個體、種群、物種之間都有競爭現象,但沒什麼證據支援「競爭是大群體進化的驅動力」,在自然界很少發現競爭同一生態位的物種將其競爭者消滅,更常見的是競爭失敗的物種改變其習性(例如在晝夜節律上跟勝利者分開)來變成不同生態位。

演化沒有長遠預見性、沒有特定方向,你「物競天擇」了半天,得到的結果可能出乎你的預料——地層裡的化石記錄似乎顯示,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多細胞生物至少有98%業已滅絕[1],其中屢次出現「物種內部的性選擇自行將物種引至死胡同」的現象。

古生物學研究顯示,地球歷史上的一些劇烈變化似乎使某些物種擁有的、在日常條件下能讓該物種「更高、更快、更強」的性狀在環境變動時成為負擔,致使其滅亡。許多在大滅絕中倖存的物種並未恢復原先的數量與多樣性,有時還有「數量繼續下降、在延遲了一段時間後滅絕」的表現——追求「強大」或「對現有環境的高度適應」可能導致「積重難返」。

例如在「恐龍滅絕」發生的時候,海洋中的大型足類、大型魚類、水生冷血爬行動物 [Bardet, 1994]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可以生存1到3年。而Bernard等[2010]發現,能夠快速自由游動的上龍和滄龍可能是具有較高代謝率的溫血動物,因此更容易餓死。

顯然,「溫血、高代謝率帶來的快速自由游動能力」在日常條件下是可以幫你獲取食物和搏鬥的「優良性狀」,但乙個未能直接將你消滅的天體撞擊帶來的撞擊冬天卻可能讓你被自己的高代謝率給餓死

可以參照:古明地戀:中生代的終末:K-Pg(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綜述

「弱肉強食」裡的所謂強弱並不能從體型、力量等角度簡單地判定,甚至不能憑生物量擊殺比來判定——否則東非草原真正的統治者是細粒棘球絛蟲,它用一點點生物量殺些獅子、鬣狗都如探囊取物。能量流動方向也不能說明問題,例如在寒溫帶的夏天裡蛇可以吃老鼠,到了冬天則老鼠可以吃蛇。許多生物並不需要靠功率、能量、力去進行捕食·自衛·改造環境。

生物之間有大量的共生情況,有些是互利的,有些是偏利的,有些只是無害。

假如你是人的話,你是乙個多細胞生物,而且在你身上就有許多微生物,它們的總數比你的人類細胞還要多,而你的基因組裡有1000多個古代逆轉錄病毒打進去的片段,其中一些支配著你重要的生理過程。你自己就是群體間「互幫互助」的產物。人類現在擁有的巨大力量很可能來自人類「營造虛構概念、共享這些概念來建立廣泛合作」的能力

再看看內共生學說下的線粒體和葉綠體,顯而易見,群體間的互幫互助才是地球生物圈的主流

性選擇、生殖選擇、人工選擇在一些理論中被視為廣義自然選擇的次分類。

狹義的自然選擇指的是生態選擇[2],關注個體在自然環境中的存活率的差異。自然選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自然選擇生存下來就稱為適應。這根本不講究什麼強弱,暫時還沒死光的就是適者。

性選擇是取得交配物件的能力之差異,生殖選擇則是能夠產生後代的數目的差異。

人工選擇將自然選擇的概念用在受人類圈養的生物上,例如家禽、家畜、寵物、農作物育種。

在定義上,人工選擇不包含「人類導致野生動物滅絕」。

12樓:斜綠天蛾

更深入的原因其它答主分析的不錯了。我就簡單提提更表面一些的原因吧?

每天都有物種在消失,也有新物種產生。乍一聽似乎確實沒什麼損失?

渡渡鳥旅鴿江豚袋狼白鱘等等都滅絕了。這些著名物種都是因人類滅絕的。

那世界上有出現新的島嶼無翅鳥類嗎?有出現新的大規模遷徙鳥類嗎?有出現新的捕食性有袋動物嗎?或者,至少,這些物種有重新演化出來的跡象嗎?

還有很多很多不那麼著名,但生態位一樣甚至更重要的生物哦?

失去的,真的能彌補嗎?

新的物種是有,但除了人類製造的牲畜和農作物外,也就是些微生物、昆蟲之類。而且可能遠低於滅絕的速度。

這樣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你是否接受?

為什麼大家在支援華為的同時,也有部分人越來越反感華為?

陽光微瀾 不曉得老發這種問答是不是想讓大家慢慢反感華為嗎?今天我可以告訴你,華為是中華科技強國的命根,所有有良知的中中國人,不是反不反感華為,而是華為就是溶入中華民族血液裡不掘,我們骨子裡的中華有為,你覺得會反不反感? 依若 這種問題主要是華為最近手機加價嚴重,比如說華為mate 40 pro 10...

如果聯合國五常同時消失在地球上,最開心的國家是哪個,最絕望的國家是哪個?

楚狂 怕不是要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哦 幾個戰爭策源地 以色列拼命搶生存地盤,北韓核威懾日韓 我不確定有沒有摧毀能力 印度巴基斯坦可能直接互相扔起來了。可能只有歐洲和美洲比較和平 歐盟沒有德法矛盾和美英掣肘,可能可以形成乙個真正的實體?話說花崗岩這個設定太討厭了,中俄那麼大的花崗岩,世界島直接一分為二...

情侶在確立關係前的幾周或幾月裡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嗎?這促進了他們最終在一起嗎(噴子勿擾)?

鳳姐赤腳走天涯 關於你細化的三小問 1,女生課餘時間在幹嘛 就我而言,除了逛街追劇看電影 也會去參加公益活動 獨自或者和同學一起戶外旅行 兼職打工賺生活費 參加社團活動多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學習新技能,看書 談戀愛2,確定關係前一定要有說不完的話嗎 是的正式確定關係之前一定是兩人之間可以有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