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熹的格致思想沒有發展成為近代科學的基礎呢?

時間 2021-05-06 19:11:11

1樓:常棣之華

除掉缺少近代科學發展的物質基礎這個最重要因素,只提朱熹理學自身。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知/理」實際上是形而上的「客觀精神」,屬於形上學的客觀唯心主義

近代科學誕生的標誌是形上學的唯物主義代表: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而其發展伴隨著從形上學的唯物主義-拒斥形上學(實證主義)-唯物辯證的發展。

換句話說,近代科學發展的三個理論階段,你要麼得是唯物主義(形而上唯物主義的經典力學體系),要麼得反對形上學(拒斥形上學的實證主義),要麼兩者都佔(唯物辯)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凡生於天地間者,有各得之以為性。

換句話說朱熹的理論體系中理存在於萬物之中,是事物的本源,世間萬物都有著理,所以我們可以在所有的東西里格到這個不變的本源的理,找到理我們就能走向人生巔峰,實現儒教最高理想————

內聖外王。

人家就是想內聖外王唉,人家的格物求理根本就不是為了找到客觀規律做研究,人家是為了拿他(理,或者叫客觀精神)做標準存天理去人欲,為了內聖外王唉。

2樓:五柳先生

因為理學格物還是重在道德修養,對自然規律重視不足,最多也是牽強附會,用自然現象來解釋理。科學是一種方法,其本質是懷疑,盡量不帶先入為主的觀念。真正的科學從伽利略那時候出現。

3樓:南水

朱熹的格致思想與科學無關,他追求的是內聖外王,而不是對自然的客觀認知。可以這麼說,朱熹的格致思想越發達,科學越難以發展。後人將朱熹的格致思想往科學方面解釋,恰恰是朱熹的格致思想衰落了,後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解釋了。

4樓:

因為「格物致知」和現代科學精神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呀。

從表面上看,「格物致知」是搞清楚事物的原理,科學研究也是在搞清楚事物的原理。

但是,「格物致知」要搞清楚的,不是乙個客觀原理,而且發現原理,目的是為了「修身」等倫理需求;科學研究要搞清楚的,是乙個客觀原理,而且這個原理它和「修身」無關,就是一種純粹的知識。

所以,「格物致知」不可能產生科學,說是產生了一些經驗科學,那也是很勉強的說法。

5樓:那年

中國的哲學以"學以致用"為主,從格物致知可能最後演變為提公升個人心性以及國家治理層次了,對於近代科學,除了要有理論基礎外,還得需要政治支援和物質基礎。相較於西方而言,近代科學的出現是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之後出現的,是對於中世紀宗教之後人的覺醒下進行的。我們乙個是沒有這麼龐大的宗教,而且我們的佛教和道家又不想西方宗教那樣,也就是缺失一塊反抗的前提。

第二個是我們傳統觀念"三綱五常"等深入人心,這種自由思維受到壓抑。

6樓:董修荃

理學,以及之前的孔孟,其核心命題是關注做人,而非外物「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格物致知,也是通過在事上磨練,提高做人的修養,而非把外物當作核心去研究它的執行規律

所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實是很好的主張人嘛,活在世上,最重要還是人本身,是人生,為了外在的錢財或研究,丟掉了人生,不值得廣泛提倡

通過「中學為體」,成為心性比較健康的人,同時又在經濟和科技這兩大西學的核心上有所建樹,對現實世界有切實的貢獻,就是比較理想的人生了

7樓:

西方科學發展並不依賴於少數思想家的突破,而是大量熟練工人和高階知識分子一代一代累積的結果,而這種長期的技術發展又取決於古代歐洲的良好商業環境。

我們在歷史書上讀到的例子往往只是驚鴻一瞥,比如將西方科學歸於牛頓、將工業革命歸於瓦特和他的蒸汽機。但牛頓和同時代的許多星相學家(他本人也是鍊金術士)都在研究星體力學,他的力學分析也借鑑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學和製造業的許多知識,正如他所言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瓦特的蒸汽機則已經有了一百年的歷史,瓦特只是首個改制出商用蒸汽機的人。

回到中國。包括朱熹在內的許多思想家都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但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尊重製造業,也沒能鼓勵工匠和受教育階層進行技術革新。有錢人都講究購買土地成為地方鄉紳,沒多少人會投資製造業。

這是歷史的軌跡,不是一兩個大學者可以改變的。

8樓:不會水的魚

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欲。。就從這一點就知道其思想錯誤的根源了。自己那一套儒家理論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管理不好國家,就說是人欲不應該存在。可見其荒唐

9樓:隨風

science詞根是sci,源於拉丁詞scire,本身有「求知」的含義,這和「格物致知」的意思相近。但儒家的追求是「內聖外王」,有限的社會知識精英天天想著當官,怎麼可能產生科學家。如果把儒家的「修齊治平」改為:

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民,並給予這樣的「儒家」以很高的榮譽和財富,以中中國人的聰明勁,就有可能發展出近代科學。當然,中國文化特質也有些問題,這裡不展開了。

10樓:龔敏迪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但朱熹的吾知不可能是科學知識,他知道的無非是維護皇權統治這一套書本知識,認識化石不過偶然而已,讀他注釋的書,不難發現他注物時,注錯的非常多。他的格物是非科學的,自然不可能從他那裡發展出近代科學。

11樓:失望的奧利瓦

因為朱熹的格致不是為了獲得跟自然有關的知識,而是為倫理服務的。看竹子不是為了記錄竹子的生長規律,而是為了體會人生的道理。

12樓:斑駁光影紛亂思緒

他提出格物致知,是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出發的,當時佛教道教對文人有較大的影響。他為了維護儒家思想的地位,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然後提出了理學,其根本目的是發展儒家文化。他提出了格物,根本不是為了研究客觀世界的規律,所以科學發展不起來唄

13樓:小錦蓮蓮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現代科技對整體環境的影響多大?

雖然我確實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也離不開現代科技所能帶來的生活,但是退一萬步來說,對於這點我們是否有過反思與自我批判。

有些東西不是沒有或發展不出來,而是在發生時,被人過濾掉了。

如果格物致知是成立的,那我們人類的目光可以有多遠,可以有多長,上至九天,下達黃泉嗎?

或許我們要更加用心的體會與反思。

站在世界之巔,我們是讚嘆天地之造化,人類之渺小;還是覺得世界盡在腳下,人類最大?

我也不喜歡朱夫子——過猶不及,糾枉過正,但他在那個時代提出來的言論也是另外一種力挽狂瀾。他寧願要蓋事實,寧願做出犧牲,也要思思按著。

人家都說堵不如疏,他是可著勁的堵,還能成已經很難得了。

對對錯錯很多時候很難說,或許只有明辨是非的聖人才能知道到底是如何吧。

14樓:其樂

中國古代科學是否發展和這些思想沒啥根本關係。思想是成長於社會土壤上的,當乙個社會需要什麼的時候,整個社會思想自然更關注什麼,也就有相應成果。中中國人有沒有科學思想,有。

為啥沒發展,當時不需要。

直到被西方開啟大門,中國大地上社會的主要矛盾都是處理人的問題,處理好人,社會就太平,就發展了,這個問題從先秦之前很早就開始了。所以中國思想家和史學家關注點都在人,修養人,管理人,搞人。關於人的哲學,翻開史書到處都是,看各家思想也比比皆是。

再看近代到現在,中國科技雖然仍落後於歐美,尤其基礎科學。但是從中中國人將注意力轉向現代科技後,中國的進步確實巨大,華裔的諾貝爾獎也有,未來隨著時間推移,必然會一天天強大,那是古代一些關於科學的哲學思想或有用武之地。拋開歷史需求,光談思想影響是虛空,無意義的。

15樓:DaRenXin

朱子的格致思想都是居於道統展開的。而朱子本人對於科技,所謂的科技產生生產力表示懷疑。而且對於所謂的賽先生,儒學並不是很感冒。

朱子曾在大學序裡面說了一下對於所謂的科技,所謂的技術鄙視了一下。原話如下:

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使其小人而不得蒙治至之澤。

後面就是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那句話就不解釋了。大概就是看不上所謂的科技,所謂的技術。那麼,你說這樣乙個人,再拿他提倡的大學裡面的格物致知,不是扯嗎?

所以,大學序云了,又是朱子說的。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所以儒學不看重科學的原因是,人心都治不了,給我談科學。

大學雲,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不就是那回事嘛,朱子的言語裡面充斥著憤青的問答。如果有人穿越過去問朱子,窮理是為了科學嗎?在下,表示,理都不想理你。

你自己都自閉了。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16樓:

一、朱熹的「格物」中「物」指書籍,不是自然界萬物。自然不會促進科學,後來陽明格竹七日無果,轉而由心求道,就是這個梗兒。

二、朱熹引用「天理」目的是為 三綱五常 找依據,不是強調 懷疑精神,而是阻止懷疑精神。而近代科學的基礎就是懷疑精神。

so,朱熹的格致思想只是「擱置」,不會「發揮」,由此發展科學,痴人說夢。

17樓:楊學志

明確的概念,演繹和公理系統,是現代科技的思維框架。 格物致知的意圖是好的,但是怎麼格,卻沒有系統的方法。 程頤說: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耳」,我們可以把這個方法叫歸納法。 但是如果格了萬兒八千的物,沒有抽象思維能力的話,依然只能是零散的事實,而不能上公升到理論。 脫然有貫通處,只是表達了乙個美好的願望。

歐幾里得的幾何學所建立的公理化方法,是現代科技的思想基礎。

18樓:

早就不該如此考慮問題了。

某種歷史上的思想,經過現代人解讀,發掘出其中蘊含的現代科學因素,這是現代與歷史對話的常見現象,也是人類從歷史中汲取教益的基本手段。

但為此而惋惜這種歷史理論沒有發展成現代科學,這就是妥妥的"後見之明",馬後炮了。

這種馬後炮的危險在於其中所隱含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前見。只有把歷史事件塞進某種預先設計的邏輯演繹結構中,依靠邏輯所"保證"的"必然的得出",才能構造出:"某種歷史上的理論能夠/不能夠發展成現代科學"這種問題。

在這種邏輯結構下,無論從歷史中找到"缺失」的某個因子,或"文明"的"缺陷",其實都是在為這種邏輯結構添磚加瓦,而並非歷史所真正給予人的東西,這種邏輯結構有乙個響亮的名字"宿命論"。

這種事還是少幹為妙,萬一不幸,發現了某種歷史規律,那可是要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

為什麼有些字母語言沒有發展成讀音和拼寫完全一一對應的?

李覓 wikipedia上相關詞條對此說的相當清楚了 關鍵之處有幾點 英國使用印刷術最早,拼寫過早就固定在印刷品上,後期幾百年的音變之後,發現改拼寫的成本太高了 第二點,過去的英語學者常常犯二,依據各種不靠譜的理論把拼寫改的亂七八糟,唯獨不使用簡單快捷的一音一字的拼寫。現在學者都在組建各種小團體提倡...

Linux 為什麼沒發展成 macOS 或者 Windows 那樣的大眾圖形化作業系統

晨曦 無數人都曾問過相似的問題,你可以去了解他們的回答。但其實,本身Linux系統大部分是面向專業的安全測試人員以及開發人員來用的,開發之初可能就沒想過變成大眾化圖形作業系統。但也有很多他們自身的因素。例如,開發力量不足,商業力量不足以及早起推廣也沒做好,如果不是專業人員,身邊的人十個裡面九個不認識...

人類思維能否發展成上帝視角?為什麼?

理論上永遠不可能 如果上帝意味著全維度的全知全能 我們只知道對人類而言的存在者存在,而不能知道人類而言的不存在者是否在其他維度存在 應該很難,西方哲學的思維努力這樣思考,但很難達到,因為我們的一切感觀都只是客觀世界經過人類特定大腦後處理的映象,我們並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我們的視覺到視網膜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