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如何推斷出一顆星的整個生命歷程的?

時間 2021-05-31 03:33:50

1樓:他在時間門外

宇宙的壽命足夠長的情況下,大樣本統計圖 hr圖同樣也有表徵演化順序的意義。

在這裡,頻率越高代表這個階段在演化過程中所佔時間越長。

2樓:建一

星球演變排列順序

現今,「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認為恆星與行星是在同一旋渦中同時形成的觀點日益暴露出弊病來,試問,如果每個恆星系統的恆星與行星是在乙個星雲盤中同時形成,那麼,宇宙中大量存在的互相圍繞運動的雙恆星系統,包括恆星與恆星的組合,恆星與恆星級「黑洞」的組合,恆星與白矮星的組合等等,以及系外行星WASP-17b等6顆行星的公轉方向與其主恆星的旋轉方向相反的逆行現象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現在太陽系外已經發現了大量的行星,其中有些比木星質量大得多的行星的運動軌道更趨向橢圓,它們與其圍繞公轉的恆星的距離比日地距離還要近,如果恆星與行星是在同一旋渦中同時形成,這些行星在未形成時就應在引力作用下「掉入」星雲盤的恆星中了。

其實,太陽系的太陽與幾大行星並不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所有恆星系統的組合都是隨機的,主星與伴星之間的關係就相當於兩個年齡、經歷各自不同的人相遇結伴而行。 每個星球系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圍繞每個星球運轉的伴星數量、質量是由這個星球的能量決定的,每個星球周圍的伴星數量、伴星質量是隨著這個星球的能量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像自然界所有事物一樣,星球也有從誕生到衰亡的發展過程。各種星球之所以有巨大差異的形態,歸根結底是由於各星球正處在演變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如自然界的昆蟲,在它不同的生長階段,各是卵、幼蟲、蛹、蛾幾種完全不同的形態一樣。

通過繼發現的一系列星球,運用各種現代科學原理和方法把它們之間的關係聯絡起來可以發現,宇宙中每個星球的演變都要經過——恆星級「黑洞」——瀰漫星雲——恆星——紅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這樣幾個階段。

就像人的一生要度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幾個階段,假如以人類個體的生命過程作比喻,那麼,恆星級「黑洞」恰似孕育中的胚胎,星雲則是幼稚的兒童,恆星相當於精力充沛的青少年,紅巨星已是人到中年了,白矮星和行星像年邁的老人,彗星即進入了彌留之際,小行星就是逝後的遺骸。如同人類的個體壽命極限大約在130年一樣,把星球從恆星級「黑洞」開始到小行星結束的各個演變階段時間進行累加,按照已知的太陽、地球等星球的歷史推算,每個星球的壽命極限大約應該在1000億年以上。

3樓:曇花再現

是的,你的猜測完全準確。

乙個幾歲的小孩也能準確說出人長大後會是什麼樣的,老了以後又是什麼樣,而他的生命歷程才僅僅幾年,他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歷過成年和老年的階段,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很顯然,他是因為見過各種不同年齡的人,所以能推斷出人從幼年到老年的連續變化歷程。

人類有沒有可能培育出一顆超級大腦?

楊友三 人類已經 培育出一顆超級大腦 全球腦。增加腦容量,並不是簡單地擴大乙個人的腦容量,而是在個體之上形成一種新的架構。這就像很多計算機並行處理資訊,實現雲計算功能,或者超級計算機使用了很多並行的處理器。全球腦 global brain 是正在湧現的以地球為基礎,數量巨大的擁有發達大腦和創造力的所...

如果在比鄰星的位置爆發一顆超新星,人類可能滅絕嗎?

致熵 如果強大點的超新星在這個距離上爆發,且伽瑪射向對準地球,人類基本嗝屁了,因為大氣層被破壞,幾千年恢復不了,還玩個屁啊。不過有一點會例外,當人類在未來科技進步到難以想象時,比如幾萬年後 超新星?呵呵,來的好,趕快把戴森搞的太陽罩給拆了,換成伽瑪射線傘,別跟我搶,我的實驗室裡剛好缺少一傘,你們排隊...

如果一顆半徑10km的中子星靠近地球,人類只有一百年的時間應對,會做什麼?

太陽的史瓦西半徑不過也才3公里,月球大小,你是說銀河系中間那個大傢伙?別做夢了,100年打死了算你跑99光年。巨量伽馬射線X射線不要錢的往你身上砸,更何況這東西質量這麼大肯定不是乙個人來的,100光年就是貼臉的距離了,大傢伙身邊跟著無數星際塵埃保證100光年連光速百分之0.3都加速不到。不過最好的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