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太陽系將被毀,人類應更看重存活數量還是質量?

時間 2021-05-31 02:21:02

1樓:春風

會有很多科學家不但不會去爬什麼科技樹,而去研究太陽系為什麼被毀,太陽系被毀有沒有可信度。普通人和往常一樣該怎樣還怎樣生活生產兩不誤。即使有一些人去爬什麼科技樹也是不論科技樹的一或二,爬上哪棵算哪棵吧。

2樓:

還有四百年的話。那我們這代人是不會走的。哪些人走,哪些人留。這是挑戰人類價值基礎的大問題。我的看法是所有人都走。

應該馬上調整生育政策,少生優生,減少人口。用盡所有可能和所有資源,盡量做到後代都是精英,保證四百年後能帶走當時的所有人。

3樓:yum

有意思,沒答案。

反倒有個疑問,人數好量化,生存質量怎麼量化?

如果前提是所有人都對生存質量標準沒有爭議,貌似不可行,一定會撕逼打起來吧?

如果真的實現了統一認知,那麼說明人類的犧牲精神修煉到家了,自私和貪婪從基因裡被乾掉了,那麼必然是生存質量勝出。

推理結束,呵呵!

4樓:閃電迴轉的紫麵包

數量要想要保證重建工業體系起碼得一兩個億吧(_)這麼多人還不吃飯的麼?吃多久?帶多少?

所以我覺得數量就是無稽之談,要確保人類延續,最好只帶幾個家庭和數不清的食物與能源。

文明可能……真的只能從原始社會再爬一次了。

把地球改造了當飛船這種別給我說我不信!

人類直接智械化不吃飯這種也別給我說我不信。

5樓:

按人類科技的發展趨勢,只要能做到,數量就沒有意義,沒有亂七八糟的其他事,第乙個逃出去之後技術開始普及,別說400年,最多4個月最後乙個就能出去

6樓:銀河系宣傳委

我又想了一下,題主的意思很可能是說如果太陽系要毀滅,人類有400年時間準備逃亡,在有限但不設限的科技推動力下,全人類應該去造更好但更少(製造難度高,對應科技樹1)的飛船讓逃亡者生存質量提高還是應該去造更多但不那麼好(製造難度低,對應科技樹2)的飛船讓逃亡者數量增加?我的看法和原回答一樣,這基本是個偽命題,因為現實中並不存在乙個上帝去回溯考量人類更應該採用哪種科技樹,這種事更多時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無數蝴蝶效應量變產生質變,從而去導致接近題設的選擇性結果:比如現實中很可能是「逃亡者」號飛船從第一代就開始研發,越往後越先進越能確保逃亡者逃亡後的生存質量。

這樣的話問題就更多成為了人類能在有限時間內最多造出多少艘「逃亡者」號,畢竟能救的人任何時候都是越多越好啊,和質量什麼的並不衝突。

以下為原回答:

第一眼看上去這個問題似乎不錯,但隨便想下就知道這會是個偽命題:假若太陽要毀滅了,能讓人類逃出去的科技肯定會考慮到儲存一部分人類文明結晶,實際上這才是保證逃亡者接下來能真正存活下去的根本,其他的生存質量問題都是可大可小可有可無的;在這個前提下,當然能救的人越多越好,完全依賴於資源利用率和工程發展程度;倘若有幸能救完所有的人(不包括那些願意留下的人),再去考慮怎麼進一步提高逃亡或接下來的生存質量不遲。

7樓:陳源

如果可以靠可控核聚變或者其他手段解決能源問題,那麼星系內的資源都能為人類所用,所以完全可做到願意走的人都走,並且有一定的生活質量。

如果不能解決能源問題,少數人走了也是慢性死亡。長時間存活的概率放在宇宙尺度約等於零。

我看其他答案有人不理解,就解釋一下吧:

只要解決了能源問題,很多衍生問題就解決了。比如海水變淡水,現階段不是不行,而是因為能耗太高不經濟。可是一旦能源接近無限了,你整個飛船生態的迴圈系統基本就解決了。

因為根本不在乎能耗。

如何評價人類首次發現進入太陽系的系外天體 A 2017 U1

為啥我疑神疑鬼 就是過來給地球拍照的。不停留的原因基於三點,一,攝錄裝置非常先進,當能捕捉到地球磁力線時就足夠瞬時採集所有的地表環境,採集豐富的各類文明電磁訊號資訊,拍攝區域性高畫質影象,甚至還有逸散於近地空間的微生物。在與地球擦肩而過的一瞬間,地球文明已相當於裸奔一年。二。任何多餘的停留將留給地球...

為什麼高達中人類始終沒有離開太陽系?

因為高達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左派政治片,以前UC系就是整天喊冥煮制度如何如何差全地球圈最終都是藥丸。現在大家習慣了這個調調,雖然具體怎麼搞都行,但是不能偏離這個主旋律,近幾年比較火的除了BF之外全都是主旋律,無論UC還是雷霆,趴下的OO劇場 AGE G復國 鐵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至於BF,有誰不認可這...

太陽系的資源大概夠人類發展多長時間?

用了不多久了,我準備用河北唐山兩年的鋼鐵產量製作乙個包裹太陽的恆星發動機,然後在用中國十年的鋼鐵產量製作飛船的主體架構,抽取恆星能源驅動星艦航行,這樣同志們就不用吃蚯蚓了,等到太陽燒成煤渣的時候應該就能飛到比鄰星了,然後把鍋爐開啟,把比鄰星的兩疙瘩碳放進去繼續星際航行,這個計畫的名字就叫流浪鍋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