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億顆類地行星可能存在生命,什麼時候可以移民 外星球 ,選擇什麼交通工具,該怎樣規劃發展?

時間 2021-05-09 14:56:11

1樓:Keep Walking

文明和技術的發展是非線性的,文明的出現和毀滅也是爆發性的,如果把時間維度拉到夠大。所以無法規劃,也無法預知。這需要出現物理學上大的突破,再有乙個類似特斯拉 ,愛因斯坦這樣的人出現,開啟新的紀元。

2樓:西風

火箭發動機(一切運用齊奧爾科夫斯基方程,阿克萊方程的推進裝置)是毫無希望作為進行恆星際航行的主發動機的,至多只能作為輔助推進裝置。

即使是核聚變火箭也沒有太大希望。在現有物理基礎的無多少變化的基礎上,追求火箭工程技術的「奇技淫巧」,如同不斷地改進弓箭。

不如投入大量資源,寄希望於基礎物理理論的突破性進展。

1)對於暗物質本質,常規物質與暗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

銀河系暈中有大量的暗物質,太陽系所在的宇宙空間中存在暗物質嗎?太陽系鄰近空間區域性暗物質的能量密度是多少呢?暗物質是永遠不能和常規物質產生除了引力外的相互作用,還是相對的,沒有達到相互作用條件?

如果是後者,在何種條件下能夠和常規物質相互作用,這些條件有可能人工實現嗎?

2)對於負能量密度的研究。

卡西公尺爾效應揭示了負能量密度真真切切存在,不違反已知的物理定律。是否存在靜止質量為負的粒子?帶有電荷嗎?能夠利用嗎?

3)對於超空間,高維空間的研究。(略)

4)對於UFO現象的研究(超大G加速度的直角/銳角轉彎,突然加速,減速現象等提示這些UFO,如果是太空飛行器的話,可能沒有慣性質量,或者只有極小的慣性質量)

我認為在基礎理論取得突破前,人類可能還需要等待70~80年。在基礎理論突破後,可能再有半個世紀,就可以實施恆星際航天計畫了。

在我的設想中,真正意義上的恆星際太空飛行器,航行方式是三段式的。

1)行星引力範圍內,相對於恆星的速度約幾十千公尺每秒,能夠進入行星軌道,速度在1E-4c以下。只有在這個階段,太空飛行器可以採用核動力的火箭輔助推進裝置,產生必要的速度。

2)在太陽系/其他恆星系引力場,母星引力強度較強的範圍內,以低亞光速航行。速度大約在0.001c~0.

01c。在我的設想中,太空飛行器在已有行星系統初速的基礎上,通過產生並維持更多負質量物質,總體質量縮減,依靠動量守恆達到這個速度。

3)脫離恆星引力深井後,在星際空間以「視超光速」航行,「視覺速度」大於1c。這一航行方式根據墨西哥物理學Alcubierre的Warp Drive模型,大量的負質量物質和正質量物質構成乙個時空「泡泡」(見下圖)。相對於區域性參考係,太空飛行器是靜止的。

但太空飛行器前方空間壓縮(藍色區域),後方擴張(紅色區域)。如同宇宙暴漲階段一樣,空間本身的膨脹/壓縮的速率可以超過光速。

星際航行的關鍵在於理解,找到,並操控負質量的物質。

如果50光年以內有一顆類地行星,文明處於蒸汽時代,人類可能發現它麼?

如果有機會可以探測到那個行星大氣的反光,就可以通過探測那個行星大氣層二氧化碳的變化就能分析出來,這個當代技術可以做到。關鍵是怎麼探測到那顆行星。行星不像恆星,會發光。所以探測行星遠比探測恆星困難的多,現在是通過行星通過恆星球面的時候造成的陰影 類似凌日 如果是有規律的出現,那麼可以肯定那是顆行星。再...

目前探測類地行星的方法有哪些?

Joe 到目前為止,人類探測類地行星還只能採取間接的方法。為什麼不能採取直接探測的方法呢?因為,類地行星繞著恆星運動,它所反射出來的光芒會完全被恆星超亮的光輝所淹沒,所以遠遠看來,我們只能看到明亮的恆星,而隱藏在光亮之內的行星就難以察覺了。科學家們經常利用恆星和行星之間的引力效應來觀測恆星周圍是否有...

若有其他行星系的類地行星 流浪 到太陽系會如何?

實際上冥王星和鬩神星是流浪行星,這兩顆行星大約在26億7300萬年前離開它們的恆星系統,鬩神星上發展出了外星生命,後來外星人發現冥王星可以改造,然後改造了冥王星,並且移民了一些居民,可惜後來發現恆星系統的主恆星是一顆2.5倍太陽質量,溫度是9500度的藍矮星,只有110億年的壽命,而且,110億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