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頑劣的小孩應該輕微體罰嗎?

時間 2021-10-28 23:08:19

1樓:Eason

不應該,下邊的回答是我看完正面管教得出來的想法—-和善而堅定這是正面管教中提到的乙個概念,但針對這個概念很多人很多人並不是很明白,誤把嚴厲的和驕縱之間的方法當做和善而堅定,其實並非如此,由於不想在懲罰孩子而變得對孩子過於驕縱,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對孩子和善就是取悅孩子或不讓孩子失望,這並不是和善,而是驕縱。「和善」表達的是我們對孩子的尊重,而堅定更多的是對家長自己的尊重。

我們假設孩子跟你發生了爭執,「和善而堅定」的處理方式是先走開,到另外乙個屋子裡,你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用尊敬的態度對待他們,心情平復下來之後只需要找到孩子並平靜的對他說:「寶貝,你剛才跟媽媽發脾氣,但我尊重你的感受,因為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權利,但我不能接受,所以今後你再發脾氣的時候我會先走開,等你恢復平靜我們再好好談談。」相信以這樣的方法反覆兩次,你的孩子將變得對你很尊重,因為他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你也在尊重他。

嚴厲的管教方式雖然能及時有效,但孩子必將會再犯,過於的干擾孩子的行為會大大降低他們的自尊水平,他們會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能自己說了算,慢慢的就會變得沒有主見,所以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沒有主見,缺乏信心,原因就是因為嚴厲的管教方式把孩子的想法和信心全部扼殺了

2樓:天津早知道學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犯錯,當孩子犯有過錯時,父母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罵孩子,一點不講究溝通技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那麼,父母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大聲訓斥往往會激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最終達不到好的效果。

而如果父母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能夠在引起孩子注意的情況下也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真的按照孩子心裡想的發展的話,孩子反而會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甚至會對家長的責備產生「耐受性」。

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在這種不自在之下,孩子反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

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

採用簡潔的方式,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也保護了親子關係。

孩子應犯錯誤遭到父母的責備時,為了逃避指責,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

此時如果當面詢問往往會事與願違,不防引導孩子換個立場思考問題,當孩子吧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的時候,引導孩子如果自己被推卸了責任是什麼感覺。

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很容易忘記發生過的事,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

因此,父母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3樓:喃喃細語

在做之前可以問問身邊嘗試過的家長,一般不提倡,小孩頑劣也許是因為缺乏父母關愛,可以多溝通,多觀察,嘗試判斷孩子的內心訴求,再想解決方法

孩子犯了特別嚴重的錯誤時應該體罰嗎?

sunqizhi 比如孩子在小超市偷了東西 確實偷了,不是被冤枉的 這件事情算嚴重吧?說不嚴重的請滾於彼處,我們沒有交流的必要 有些家長的處理是,在外面死硬到底,回家打個半死。美其名曰,在外面護住孩子面子,回家管教。這符合題主描述的情況吧,那這樣能達到管教要求麼?大概率孩子會再犯,但是他會注意不要給...

家長應有對自家孩子的體罰權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如何在體罰時降低其所受身心傷害又能最大限度傳遞家長關切?

宋婉 我個人認為沒權利。小時候時不時父母可能因為我作業還沒做就會打我,其實心情的確不好。當然我認為讓孩子知道錯誤是給他知識,告訴他基本的常識。那麼就讓他不撞南牆不回頭。還是動動腦子吧,語言也是很好的力量。 甜美美 我是認同擁有體罰權的,但要注意什麼時候 因為什麼事兒體罰,以及體罰之後如何讓孩子感受到...

對小孩的厭惡感正常嗎

第二天孩子一醒我就道歉了,他一如既往的撇下叨叨叨的我跑去玩了,也就讓我自己的心理好受點吧。好在他是個外向的小孩,我依然愛他勝過一切 以下原回答 作為兩歲孩子的媽媽,我也開始厭惡孩子了。後悔生孩子了。現在很想死,又不能扔了他。沒有他的時候也打算去死的,剛剛不聽話非要吃香蕉,通常吃一半扔一半,扔的只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