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初學的鋼琴的孩子來說,究竟「手型」是不是必須要強調的?

時間 2021-06-02 12:34:38

1樓:小調不大調

先說結論:對專業演奏來說,不是,但對初學來說,是的。

為什麼呢,因為手型說到底是從發力到產生音響中的乙個過程而已,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對專業演奏的人來說,只要能合理的運用力量達到需要的效果,手型,指法等因素都不再重要,只有聽覺的指標是唯一的。

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就不一樣了,一般來說初學者並沒有真正分辨好壞的審美能力,甚至聽覺方面也不夠敏感,因此無法判斷自己的發力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從發力,到力的傳導,再到力的著陸,其中的每一步都變得十分重要,因為在保證了前兩步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最後產生的效果也不會差,這就屬於套用乙個科學合理的模版,得出乙個較為標準的答案,對初學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耳朵會逐漸適應正確的音色,而對手型的要求也就會隨之放寬,這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絕對的追求手型跟完全的摒棄都是不可取的,這是乙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不能斷章取義。

2樓:

手型的問題極其重要。

然而手型的問題絕大多數老師,甚至包括高等學院的相當比例老師又根本講不清楚。

首先第一點,你必須非常明確手型在演奏中的意義以及需求。

明確了意義以及需求,手型到底該怎樣就直接顯露了。

手型是為了在乙個發力體系中,更好的進行觸鍵與發力的保證。

也就是說,一定不能違背這個系統,一定不能違背觸鍵與發力,是手型正確與否的先決條件

而這個發力體系是什麼?是一種,從指尖到肩膀一整條的協調發力運作

在整個環節中,存在,大臂,前臂,手腕,掌指關節,以及手指。

5個點位的發力點,每乙個發力點都存在一種或者數種正確的滿足以上需求的發力技術,既不違背發力系統的整體運作,不違背觸鍵與發力的需求。

所有違背以上原則的發力技術,直接就是錯誤。

那麼手型,就是直接由手指(12關節),掌指關節,手腕,以及延伸出去的手肘所處位置決定。

以上點位的形態與變化,決定了手型的形態與變化。

其中,為了不違背整個發力系統的運動,達到更好的觸鍵與發力,手型需要建立三點一線。

這種三點一線,在說法上,直接就是,指尖,手腕底部,手肘底部,處於乙個相對平行的水平線上。

這個水平線,使得後續的各種發力,能夠以一種最高效也最安全的渠道,傳遞到指尖。

就好比推拉的前後發力,如果向前推動,手腕在彎曲,則發力懟到手腕,能夠有效到手指的就變相減少,還容易造成傷痛。

總節出來的就是,手腕超越相對三點一線範疇的上拱,與下壓,都是屬於錯誤的發力模式。這也直接點名了很多錯誤的教法,比如彈鋼琴為了追求聲音進行壓腕。在明確的手腕不能做的,也明確了手腕能做的,手腕允許主動做的,只有左右兩個方向的橫向運動。

手指的伸直與彎曲,指的是手指1、2關節的形態變化。

這種伸直與彎曲,不是絕對統一,但是有極其嚴格需求。人體的骨骼結構決定了,我們手指的12關節,如果向反向運動或者受力,將會導致這段也就是折指的危險,這種受力形態極其危險

而手指的彎曲,在受力過大的情況下,只會造成跪指現象,然而內在的彎曲就算彎到底,也不會導致傷病的出現。

因此,在實際的發力受力過程裡,手指必須具備相當的手指內彎的力道(不一定是形態!)以對手指進行天然保護。

同時,手指的伸直與彎曲(形態上,發力上都是略微內彎保護住),由於具體的觸鍵不同,而有不同。

在手指1、2關節的伸直與彎曲,以及掌指關節的拱起與攤平。這兩種,都與鋼琴的具體觸鍵前提以及具體發力技術有關係。

其中鋼琴的鍵盤由黑白,音區由寬窄,鍵位有裡外,我們必須分別理解。

跨度大的比如八度,明顯就不適合掌指關節拱起,跨度小的比如音階,手指不拱起就不能夠有效的進行觸鍵。

鍵盤的黑白區別,白健很明顯,健體寬,位置偏外(也會有實際需求觸鍵裡),健體之間不存在空檔。

黑鍵的形態,健體窄(兩邊有大空檔),觸鍵位置必然靠里。

兩種鍵盤在具體的觸鍵感受上直接就是不同,導致的手型變化也是相應有需求。

如果是白健外音區觸鍵,手腕不會懟到鍵位音區裡。

而如果是黑鍵裡音區觸鍵,有時候手腕會懟到鍵位音區的地盤。

這是對於手腕高低位置的影響。

鋼琴觸鍵,如果是外頭邊邊,手指伸直或者彎曲,完全不會有絲毫對於觸鍵的影響,而當觸鍵位置在鍵盤中間或者根部,則伸直的手指又變成不容允許。

也就是說,具體的觸鍵前提=,直接影響到了手指,掌指關節,手腕(變形還影響了手肘)。

除開觸鍵選擇,具體的發力技術的不同也影響頗大。

發力觸鍵,有方向的區分,可以向前斜向下,構成觸鍵,可以由上下正面點對點,構成觸鍵,可以由側面拍擊,其他部位的旋轉帶動手指構成觸鍵。

其中,正面的點對點,是大部分老師在教學中實用的觸鍵發力方式,大多以所謂高抬指的形式進行。在這種發力技術形成點對點的需求裡,手指必須彎曲,以方式伸直的手指碰到其他玩意(主要是黑鍵)。

這種方式的發力,在白健那種健體寬的前提下,這種觸鍵方式可以非常清晰乾脆的進行有效觸鍵。

而如果在黑鍵那種本身就是健體窄的前提下呢?尤其是小拇指,4指等,恐怕就難以做到。

點對點,難以有效的解決快速精準演奏的高效需求。

這時候,將手指伸直,以側面拍擊的觸鍵發力形式,進行觸鍵,有效的觸鍵點,不再是指尖,而是整個手指側面,起碼2個指節的長度,都可以有效進行觸鍵。

形成了,線對點。這種以後續發力點構成發力,既主要以前臂肌肉群帶動手指進行的旋轉,成語叫做易如反掌的動作,使手指末端進行的左右方向的側面拍擊觸鍵。使原本的點對點,形成了線對點。

達到了高抬指活著了落提等正面上下發力運動觸鍵,所根本無法想象的便利。

極其巨大的提高了演奏黑鍵,尤其是大小拇指上黑鍵的情況。手指的先天差異性,不再會導致演奏速度,強弱變化,以及放鬆與控制力的降低。

而在這裡可以看到,形態上伸直的手指(內在發力是內彎以進行保護),反倒是一種正確了。。。。。。

所以,不是說手型應不應該強調,而是整個國內鋼琴教育界,就沒有人從這些這麼複雜的角度進行講解。

具體前提都不一樣,使用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樣,最後能出現標準答案麼?

3樓:空山新雨後

以下僅限個人意見以及經驗之談。

我認為是有必要的,手型,首先反映對於鋼琴演奏的尊重,其次反映了乙個演奏者的氣質(能看出你是否練過),再者,擁有乙個美麗的手型,往往能吸引到聽眾或觀賞者的目光。從小養成彈鋼琴保持好手型的習慣,也能使孩子的手形成良好的力道或筋道(自身的感受),因此我認為這是有必要的。

4樓:Xi Yang

手型要是不對,怎麼使勁啊?機械鋼琴不像MIDI鍵盤,琴鍵是有一定力度的,不使點勁根本懟不出聲音。

雖然鋼琴的手型不止一種,比如我就見過伸直手指頭彈莫扎特20號鋼琴協奏曲的。但是初學者最容易掌握的,還是所謂「握蛋」的手型。

5樓:MOLE

絕對是的!我從四歲開始學鋼琴,第乙個老師可以說是全市最好的老師了,要求真的超嚴,一直在給我壓手型,壓到每次上課我都要哭,但真的有用,在以後彈一些快的曲子是手型不會飛,按鍵也更有力,爆發力對有的曲子真的非常重要。手型好彈慢的曲子也非常好看,不會塌

6樓:幼稚園先生

手型不是重點,但也不是可以忽略的點。其實掌握手型這個說法有問題,應該是掌握正確的發力方式。光去搞個架子那是沒有意義的。

特別是手心握雞蛋,手背放硬幣這種,充分暴露了老師的無知和可笑。要了解為什麼要這麼放,手背塌了會導致什麼問題,折指會出現什麼問題,原因要讓孩子了解。我小時候居然花了三個月單獨練手型,想想都可怕。

我講手型從來不會挑一節課來講,只要每個手指站穩,指尖觸鍵,其餘小細節通過不斷的提醒練習慢慢形成。單獨訓練只會僵化手指

7樓:nina

非專業。個人理解,手型肯定是必要的,這決定今後在鋼琴方面發展的深度。不過,對於兒童啟蒙,很大可能是孩子還沒走到那個深度,就被「必須保持手型」給打敗了。

鋼琴啟蒙,可能讓孩子產生對鋼琴的自主喜愛更重要。

8樓:虎皮紗

手型是彈得好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所以,抓手型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就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反而容易引起各種問題。

乙個老師應該有一套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技術道路的方法。但我認為手型這個詞很狹隘並且具有誤導性。

9樓:

這是個很多人都有的疑問。在鋼琴初學階段,手型對於樂曲的演奏質量並沒有太大影響甚至影響小到幾乎是沒有的,但是等你開始演奏有些難度的古典樂曲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手根本使不上勁,也根本做不出應有的跑動,不僅速度和質量達不到要求,因為自小養成的不正確的發力方式還會讓你彈得特別累,這樣是不可能演奏出曲目應有的樣子的,甚至因為酸累沒辦法彈完一首曲子。如果從來沒有人管過你的手型,到了這個時候學琴的時間大約會有5到8年了,想要改掉不好的手型習慣,你可以想象有多困難,而且就算決心要改也只能在之前的基礎上有所改善,想要達到最適合演奏的標準手型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剛開始學琴的時候養成最標準的手型。而且,不標準的手型真的彈起來特別難看的。

對於乙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女孩子來說,究竟怎樣的感情,才會讓她覺得是歸屬?

豐富自己,把空虛填滿,安全感是自己給的,而不是靠著其他人給的,因為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自己內心強大才是真的強大,那個時候你只會加油向前跑。加油,陌生人,滿懷希望才會所向披靡。我覺得吧,沒有。問題的關鍵是她自己本身,而不是這個男孩子。她自己克服了自己的問題才行。不然我覺得跟這種女孩子在一起會很累...

對於孩子來說,最理想的成長環境是什麼?

牽著蝸牛散步 1.父母的言行舉止的影響 孩子耳濡目染,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更加深刻,父母是孩子無法選擇而且不可任意更換的第一任老師,這種親子關係是天賜的,家庭關鍵包括經濟,親子關係,父母的教育觀念,思想層次,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等的影響,經濟條件只要不是不足以支撐孩子的教育影響就不...

對於6歲的孩子來說,在家上學更好嗎?

寶媽在馬來 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呢?在家上學能給娃創造什麼特別優越環境嗎?首先是父母本身具備能教的條件,這個我估計多數父母都能,但是否會教或者很厲害教?畢竟,作為乙個或者最多兩三個孩子的父母,可能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能看書教,但是相對職業教師來說經驗並不是特別豐富。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最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