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該不該讓性格內向 有社恐心理的學生起立發言?

時間 2021-05-30 11:35:00

1樓:

我作為社恐的學生說一下吧,讓他回答一些很簡單的問題,或是在他認真聽課的時候讓他回答,不用為難他,社恐的人只是特別敏感而已,希望老師你不要嫌麻煩

2樓:柳無碼

應該。內向和不敢起立發言是兩件事

社恐是可以克服的。(我曾經超級社恐)

但需要花些心思。

直接叫學生起立發言恐怕有些突兀,學生會很緊張。

可以提前私下裡先告訴學生,不說「我打算下節課讓你發言。」

而是,「我需要你幫我個忙……下節課的時候……只有你能幫我。」

把「起立回答問題」變成「互相配合完成一件事」,盡量降低學生的緊張感。

事後再在私下問學生起立發言的感受,如果可以,再傳授他一些小技巧,讓他感覺「也沒有那麼恐怖」。

3樓:黑遠智

很多演講家、推銷員、演員也都是極其內向的,但並不耽誤他們當眾講話。內向指的是是否更願意單獨相處還是在人際之中,意願和能力是兩件事情。而且反而回答問題或者當眾發言,這種表達自己的方式是最模式化的,不需要太多與別人互動,跟有來言去語的談話相比,更適合學生鍛鍊自己語言表達能力。

社恐和不愛說話不敢說話不能完全劃等號~如果他真的有診斷,需要心理干預一步一步從偏差的區間走出來,然後才是老師的事~~如果就是覺得這孩子可能當眾說話緊張,並不要歸為社恐這麼簡單。當然,他可能是對社交有焦慮,才會如此。

孩子不敢發言,可能是他對如果發言之後會發生的風險過分的緊張和恐懼,這份擔心可能是怕被笑話,也可能是怕說錯被指責,這些都會對他自己造成傷害,於是他的決定就是——不回答

但越是不回答,說出話可能有風險這個感覺就會被更加擴大,甚至到最後有一種感覺,說話一定是危險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做的自然是讓他們多嘗試,發現「說話的確有風險,可能會錯,可能會別笑,但不一定每次都如此,即使錯了也不會發生什麼災難性的事」——結論:應該鼓勵他發言。

但是不一定是當眾,有些孩子哪怕是被關注到,都會緊張,那我們先關注他,如果他能說一兩個字,那就先從一兩個字開始……重點在於「逐步」,過程中的重點在於如果老師需要關注的是回答問題之後孩子怎麼看這次經歷,所以之前的鼓勵,課堂上的接納引導,課堂後的談話要夾在一起的~~不是判斷題這麼簡單。

有時候幫孩子是好心,但是有時候我們過度想幫孩子,反而給孩子傳達了一種「你不好,我要改正你(或者你很弱小,我要拯救你)」的感覺,最後越幫越在傳達這樣一種「標籤」,給人感覺更不好。

如果想抵消這種標籤,孩子需要跟你建立很棒的關係,他會覺得你是真心想幫他,同時他也覺得自己的「丟人」的地方跟你說出來一定會被接納~~這個更重要~

以上內容都是針對普遍狀態,如果真的有乙個孩子是如此,可能很多東西需要調整和變化,這都隨著老師跟他的感覺來吧~~說了很多合適不合適的事,歸為一句話:真心對孩子好,孩子會感受到,如果孩子感受不好,就要停止或者調整~~

性格內向的人到底該不該強迫自己變得外向

嬤嬤 沒有必要,強迫這個詞就表明不是自己主動意願的,如果強迫自己外向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我就是內向的人,在熟悉的人面前我就很放的開,蹦蹦跳跳,所以重要的是提公升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豐富起來,這樣碰到志同道合,同樣有趣的人你也會變得有趣 閃亮的晶 我之前性格也非常的內向,與陌生人相處或者被老師點名回答問...

有焦慮症,社恐,抑鬱,該不該告訴同學

變幻無常 我覺得分人吧,我有社恐,我大學的朋友挺同情我的,他也不會對我怎麼樣的。相反遇見那種心懷叵測的人說不定會趁機打壓控制你。我高三也有類似情景。我覺得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內心不被他人理解感受,當時我真的每天能睡眠睡眠時間只有5h,而且失眠加上睡眠質量不好,因為高考壓力大的一匹,我靠著我的意志力硬抗...

性格內向社恐跟一群人在一起玩,相處的時候話很少很少,感覺不說話跟傻子一樣,性格能改變嗎?

攻城獅客棧 社恐和內向其實不是同乙個概念,也無需做太多的區分。社恐主要是來自自己的心理對未知的恐懼,比如交談的話題不知道 交談的物件不認識等等,這只是最淺顯的區分,那麼首先你要知道社恐是什麼?請看。而內向,是一種性格特徵,內向的人不一定社恐,社恐者也不一定就是內向性格。這種性格特徵是不同於心理特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