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序為主賓謂的語言都是基於什麼樣的思維?

時間 2021-05-12 08:11:54

1樓:貴幫阿貴實

我覺得思維不會有什麼區別,因為思維裡想表達的內容是整體出現的,思維不用先考慮主語是什麼再考慮謂語或賓語是什麼,只不過是習慣於怎麼說出口罷了。

在我的母語上海話裡,大部分表達都是即可SVO又可SOV,日常一般是SOV多過SVO,反正我覺得我無論用哪種語序,在思維方面並沒什麼不同。

2樓:Unlim

其實中文也是有主賓謂的思維的。

想想把字句,被字句,「對「字句。

所以不應該感到奇怪,因為對中文來說,這兩種語序是共存的,只是表達方式上有區別。

把這種語序問題當做新的表達方式就行了,從語義上並沒有奇怪的地方。學語言忌諱的就是想太多。小孩子啥都不想,學語言反而最快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這種現象背後的問題,就不是非專業人士該去糾結的了。

3樓:慶曉筱

思維就是:

先把時間有關的事物一股腦說出來,管他誰發出動作,誰接收東走,總之先把和這個動作有關的物件全擺出來,把事件影響的範圍劃定了,把事情有關的物件都說清楚了,再說發生了什麼事情。

事實上這是人類語言中最基本的語序,SOV語言多於SVO語言。聽障人士如果是自發學會的手語,都是主賓謂。

4樓:

之前在乙個景區的飯店打工,碰到乙個外國遊客,要點餐但是他不看選單,指著旁邊一桌客人嘰裡咕嚕一堆。我這個英語實在不靈光,聽不懂也不會說,就打算告訴他讓他先在這等一下,我去外面喊懂英語的服務員來。

我就打手勢:先指了一下我,然後攤手,表示「我聽不懂,無法溝通」;然後指了一下他,接著指了一下門口,然後搖手,表示「你別走」;然後指了指我,指了指門口,做了個從門口方向快速走來的姿勢,表示「我馬上回來」。老外秒懂。

之後我回想了一下這個過程,發現我的手勢完全是日語一樣的「倒序」 :「你出去不要,我外面這裡回來」。毫無疑問我是乙個漢語母語者,不可能在情急之時優先使用外語語序。

在迫切需要溝通時,我的下意識想要先和對方確認我想要談論的所有物件(我、對方、方向),之後再補充說明這些物件之間的關係(來、去、不要)。我想這可能是一種人類本能傾向?

5樓:「已登出」

其實日語式的主賓謂語序才是把head-final原則貫徹到了極致的表現。

語言學上,head決定著乙個短語的性質,如「滾燙的熱水」中「水」是head,「公文包」中「包」是head,因為公文包本質上是一種包,而不是一種公文。

動詞是乙個動詞性短語的head,如「看書」中「看」是head,因為「看書」本質上不是一種書——「教科書」是一種書,「漫畫書」是一種書,「看書」無論如何不是一種書的名字——「看書」的本質是「看」。

Head-initial是指,在乙個短語中,head位於短語中其他成分之前;head-final是指,在乙個短語中,head位於短語中其他成分之後。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漢語表現出了head-initial和head-final的混合:名詞性短語是妥妥的head-final,但帶賓語的動詞性短語卻是head-initial的。

那麼問題來了,「燒餅」是head-initial還是head-final呢?

答案是,它既可以是乙個head-initial的動詞性短語(「你在廚房幹啥呢?」「我在燒餅呢」),也可以是乙個head-final的名詞性短語(「你在吃什麼?」「我在吃燒餅」)。

而日語則是把head-final的原則貫徹到了極致,如:

カフカの小說を読んでいた。

其中整體充當賓語的「カフカの小說」是head-final的,因為「カフカの小說」本質上是一種「小說」而不是一種「カフカ」;整個句子也是head-final的,因為「カフカの小說を読んでいた」本質上不是一種「小說」更不是一種「カフカ」,整個句子的本質是「読んでいた」(其實更準確地說「いた」是head,「読んで」是補齊「いた」的,但這麼說有點抽象,難以理解,所以這裡把「読んでいた」作為乙個整體)

可以通過設想乙個「問話」的場景體會這種「本質在最後」,比如乙個嫌疑人在接受警察問話的時候現編的昨晚在看書,最開始還沒編出看書的細節,隨著警察進一步追問才一點一點編出來:

昨夜何をしていましたか?

読んでいた。

何を読んでいましたか?

小說を読んでいた。

どんな小說を読んでいましたか?

カフカの小說を読んでいた。

最先交代的是「読んでいた」,隨著警察一步步追問,才把細節一點點吐出來,並且每吐乙個細節都是在已經交代的事的基礎上在前邊加乙個成分。

6樓:

對所有人來說,母語語序都是」順理成章「的。德中國人還認為他們主句SVO,從句SOV順理成章呢

V其實是句子的核心,SOV語言有著」head final"的特點,也就是重要的在最後說。

7樓:

據我觀察嬰語都是傾向sov的,比如這個小人兒!

小萌娃投訴他麻麻沒親他

小人兒的第一句: mama(S) me(OV) no and work....(我老母沒親我就去上班了!)

8樓:老司機狂英語

用文法學口語,就好比,事後諸葛亮講格鬥,

講話的速度不會比出拳慢,

等你想好主賓謂扣掉例外守則才能開口,別說英語,連中文都不會講了

9樓:當年殺過豬

比如我愛你。

我和你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大腦和嘴巴都是比較好表達出來的,而愛是一種抽象的事物,是看不見,摸不到的,需要大腦調動更深層次的思維,才能用嘴巴表達出來。

所以原始社會的原始語言基本上都是主賓謂。

而且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單詞加上了綴詞也基本夠用,然後再有了一定契機以後,語言才會按照邏輯順序發展成主謂賓。

10樓:MoneylessHui

日語其實也不完全是SOV,在很多書面語中OSV語序也常用,尤其在O是乙個長長的小句的情況下。

思維方式也很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把最重要的V放在後面,其他的一切成分都只是對V的修飾語,在無視語感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隨便放。從另乙個角度來看,比強調語序的語言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精確性。壞處是幾乎每乙個文節都要用助詞去標記上是什麼成分,句子顯得很長,口語中為了簡潔就會傾向於大量省略,顯得有點曖昧不明。

金田一春彥曾經引用了這麼一句玩笑話:

這世上各中國人講話都是顛三倒四的,只有我們日本人講得堂堂正正。

雖然金田老爺子並沒當真,但是大致的邏輯就是我上面說的那些。

以上——

11樓:

個人覺得,SVO不但邏輯清楚,還分清S和V的邊界。這兩個優點勝過其他語序吧。

SOV的話,突出話題物件。而V的變化表達各種含義,也比較清楚。後置還有個好處——可以提高溝通間的語速。

有時說得快腦子裡只有個概念,但邏輯結構不能立刻勾勒出。這樣把兩個物件先說,然後再把動詞的變化態考慮出來,就能加快溝通速度。而等邏輯條理考慮好,至少要不少時間。

如果作為捕食者或者有危險等,等你把邏輯考慮完可能就晚了。

VSO的話,應該是更強調動作。是不是那裡人都不做事啊,哈哈!

12樓:嗝屁喵

這其實是思維方式,大部分自然語言都傾向於將主語放在賓語之前,但是謂語在那個位置,就看習慣了。世界上sov的數量很多,根據研究,嬰幼兒在學習語言時習慣於用sov的順序來表達,所以這種順序相對自然。而漢語的svo,或希伯來語的vso,都是後來形成的。

而svo語序相對邏輯明確,所以此類語言數量就略多於vso了,但並不是說vso必然不好,這只是文化不同造成的語言習慣不同罷了

13樓:阮錦昌

主賓謂(SOV)的語序是基於人的本能,有研究表明先天性聾啞的人在使用手語的時候傾向於這種方式(曾在維基百科看過,但是剛才找不到在哪個頁面)。其實這樣講也不完全對,因為手語是題優先語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簡單來說就是在口語中我們會將講:飯沒吃就跑出去了。

而不是:還沒吃飯就跑出去了。在前半句話中,飯就是主題。

日語、韓語、等等這些也是受話題優先的影響逐漸形成現在的語法。

其實主語、謂語、賓語這三個語法要素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排列,SVO, SOV, OSV, OVS, VSO, VOS都有(見維基百科:語序)。在比較傳統、古老一點的語言中(漢語),在長期使用中有由SOV就變成了SVO,是逐漸形成的。

而後來慢慢獨立的語言依然沒有改變這種習慣,或者變成了其他的習慣。

人造語言(世界語,邏輯語)傾向於使用SVO,認為這樣能夠突出授受關係。但是也會受各國使用者的影響接納SVO。在一些歐洲語言中,被動句會以SOV的形式體現(法語)。

SVO的語序以分析語(孤立語)居多,分析語無詞形變化,以詞在句中的位置為準,所以使用分析語的人不習慣改變語序,認為讀起來不通順(我剛學日語時很有感受)。古英語的動詞有很多形態(人稱,陰陽,事態,是否分詞等),現代只有5種(現在式、三單現、現在分詞、過去式、過去分詞),英語在向分析語變化。法語的詞形變化是無法理解的多,所以儘管他嚴謹的語法是SVO,但在對話中SOV也不難接受。

SOV或其他多用於綜合語,綜合語又分為粘著語(日語)和屈折語(拉丁語、俄語)以及多式綜合語(很奇怪的語言如:因紐特語。根據語素語詞在句中的比例判斷是否為多式綜合語,有的語言是12:

1,就是說12個詞湊成乙個詞。詳見維基百科)。粘著語的句法不嚴謹,只要根據此後面(少部分是前面)的詞綴(日語的を) 就能判斷詞在句中的意義(賓語,被動者),很多時候為了強調某個詞酒就把這個詞(連同詞綴)提前,如有時候小孩會說:

電視,我要看!

屈折語就比較神奇,會俄語或者拉丁語(還有德語和波蘭語)的童鞋就知道雖然以詞綴定位卻不會組詞太長,因為乙個字尾有多種含義(古英語屬於屈折語,現代英語的三單現就是古英語保留下來的,-s表示第三人稱單數為主語,處於一般現在時,是主動語態,是直陳式句型),如果改變其中的某乙個語法要點,就必須更換詞綴(現代英語多為加情態動詞,這是英語向孤立語進化的標誌)。

所以以分析語為母語的人學習綜合於語的難度更高,除了很難接受語序的問題外,對詞法的理解不夠也是乙個難題。就像小學時我們經常忘記在動詞後加-s,-ed等。(我是不是跑題了?)答畢

14樓:

以我個人的渣日語水平。

我感覺無論是說中文還是說日文,都沒有在說話中考慮你提到的思維動作過程。

比如說,表達「我吃飯」「私はご飯を食べます」,不會有先想到「我」,再想到「吃」,然後是「飯」的過程。而是這句話作為整體概念出現在腦子中,再用語言表達出來。

是否所有以主賓謂語序為基本語序的語言都帶有名詞變格或格助詞系統?如果不是的話,它們如何區分主語和賓語?

我簡單說幾句吧。以涼山彝語為例,有三種方法區別動詞前面是主語還是賓語。第一種是變調。如,dza33 是飯 dz33 是吃,吃飯是 dza44 dz33,飯吃是dza33 dz33。第二種是動詞清濁交替表示自動和使動,因而前文的動作施動或物件就比較明確。如,g33 聽見,k33 使聽見。於是,結合上一...

為主播打賞的都是什麼人?

Arron YY意淫強大的人,對資訊閉塞的人,好吃懶做之人,好賭之人,三觀不正之人,齷蹉思想的人基本上概括了98 的人剩下的2 是真正之圖一樂 認可主播的直播內容,願意為內容付費。覺得主播有自己喜歡的特質或者品格,特質包含但不限於顏值,聲音,遊戲技術,唱歌功底或者嘮嗑風格等等 願意為主播打賞的人多半...

為什麼MOOC上以C語言為主講授的計算機課程幾乎沒有?

David Song edx平台哈佛大學的CS50就是用C來授課的,CS50 s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Coursera上有一門北大的專項從c開始交然後是演算法然後C 沒上過沒有發言權不過看起來還不錯呀而且價效比很高的樣子一門證書才29刀 如我初來 半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