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競賽給你的最大收穫和影響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05:22:19

1樓:佑子

江蘇的,主修數競,物競上課去蹭著聽聽,信競就當編程式設計玩系列,並且主業還在高考

高中的競賽可以算是學業生活中比較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吧,當時搞競賽的目標就是數競衝獎,物競備戰自招,然後拼個資格最後還得靠高考,信競......搞到最後真的算是興趣了吧(倒是這一塊當時學出來水平倒是快比我數競高了)

如果說收穫的話,成果方面,最後高二去考了數競並且拿了省一,憑這個拿到了某科的創班自招資格,並且依靠著勉強學了一點的半吊子物競(真的菜)加還可以的數學水平拿到了A檔,高考拿了個本一進來了(到最後最心驚肉跳的居然是化學能不能拿個B233)至於信競嘛......當我把輸出要求的「No」敲成了「NO」的那兩刻(兩道啊兩道!!!)我190分就沒了嚶嚶嚶

其它方面,其實感覺競賽知識對大學的影響來看,數競幾乎沒有知識上太大的關聯,它提供的更多大概是思維的開放性和證明的嚴謹性吧(雖然據說這個高三抓的很嚴但我大概是體會不到了)如何把題目的條件穩紮穩打過渡到一些有用的結論再到結論的證明,這一方面我必須要感謝數競。至於物競,早知道上課不做語文摘抄了(悲)到了大學瞬間覺得自己以前學的物理是假的,入學第一學年學的所有物理沒有一門總評超過80我裂開來......

不過信競使我吃了一學年老本了哦呵呵呵呵呵

2樓:Pilot John吳

前數競炮灰,進入高一後才開始學數競,高二獲江蘇假省一(國二),高三的競賽準備參加但由於公升學原因沒去參加。

簡單說一下幾點影響(重要性不分先後):

有助高中課業

首先學競賽的基礎是建立在高中所有內容之上的,因此在學競賽的同時,用了一年就把高中數學內容全學完了一遍。

塑造思維

自從搞數競以來,我就喜歡搗鼓一些很普適性和理論性的東西,或者具體地,喜歡給出一些高中題目的最具普適性解法,喜歡加強題目,喜歡找出題目中某些係數的最佳值之類的。(因為其實很多高中題目都是取比較寬鬆的條件,或者說具體的問題,而我就喜歡先把具體的這部分內容背後的抽象的,或者說是一般性的東西找出來,這樣一方面好拿分,另一方面也有意思)

其實這樣也就造成很多時候解一道題,我總會拿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方法,跟老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路不一樣(其實這句話裡「拿出」一詞更應替換為「引入」,因為其實是把一些普適性的東西具體應用一下)

然後這樣就造成了比較喜歡抽象的事物,現在確實給我帶來了一點困擾,因為要知道我從小就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以後一定要是個工科生,並且也一直非常喜歡一下工科東西。然而在數競的影響下,理科的魅力逐漸佔據上風,讓我非常徘徊不定了。。

接觸一些dalao

搞數競,可以在高中就接觸一些非常厲害的人(包括學生,教練),這個具體有什麼影響還不是特別好說。

訓練自己的能力

在這裡要感謝我的高中班主任。學競賽的時候我課內沒有停課,而且班主任也是嚴格按照「課內都學不好就不要去搞競賽」的指導思想來安排我們班的課業,課內的學習量絲毫不會有任何減少。我覺得這個指導思想是堪稱關鍵性的,因為它一方面篩選競賽學生,另一方面保證所有人的高考水平,把風險降到最小,避免某些吃競賽上的人put all the eggs in one basket,同時能夠讓各人發揮各人的特長。

要知道在江蘇,高考還是很需要努力的,而且在2023年看來競賽公升學已經被打壓,所以班主任這個指導思想非常的正確而且關鍵。同時也教會我要懂得做事風險和正確處理主次關係。

我本身也是按照這個要求來規劃我的學習,首先就保證課內成績不能受影響,其次再填充競賽訓練。當然我當時很想在競賽上做出點名堂,因此對於課內學業的處理就需要比較「壓縮化」,這個就需要對自己的各方面都很了解,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盡量避免無用功。

讓我真正理解學習

學了競賽之後再考慮高中題目,發現所謂「考綱」真是可笑。很多題目如果你了解背景知識,或者是這個題大概是命題人怎麼出出來的,如果要說分數,這樣分數才更高。如果對於學習有興趣或者想要獲得提高,「超綱」是在所難免的(比如江蘇模擬卷附加題經常用Leibniz公式出歸納法求導數題,然後有些歸納法證明等式與Lagrange插值法、多項式的差分、Taylor展開都有聯絡) 因此為了學而學是不太會學得非常好的,真正的學習是不侷限於考綱的。

3樓:CuKing

學競賽之後開闊了很多眼界吧,這個是真的,以前在犄角旮旯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麼多牛人,以為自己無敵了。。然後一直自閉到現在。。

4樓:houbinbin

我不是競賽黨,看到大家寫得收穫真是感概萬千,既想到了從前自己讀書時對數學的痴迷和熱愛,又聯想到了我和兒子現在在這條競賽路上的點點滴滴。兒子從小公升初結束之後開始學習初中知識,大概花了10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初中數學的學習,然後進入高中數學學習,大概花了1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數學基礎知識學習。就這樣在初二暑假的時候已經可以考慮參加高聯了,幸運的是學校的競賽老師幫忙弄了一張高聯考試的入場券,讓他有機會在剛剛初三的時候去體驗了一把高聯,自然9月份的第一次高聯結果是一日遊,誠然他會又更多的機會,但是沒有人可以保證是否能夠獲獎,或者有所斬獲,所以回頭看看初心:

那就是對數學的喜歡,對競賽的熱愛和挑戰自我的樂趣。

兒子被我引領到競賽之路上,我不知道這個決定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因為我自己的三十年前的競賽情懷,希望在兒子身上圓自己乙個未了的夢想。只是我看到了兒子身上的數理天賦,那些他口中念叨的一閃一閃的數學火花,這些火花是無法在課內學習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只有在競賽中,在挑戰中不斷湧現。我不否認,讓兒子搞競賽希望他能在將來的高考能夠占得先機,但更多的是我希望他能夠嘗試發掘和發現自己的潛能,不斷挑戰自己天賦的天花板,結識周圍最出色的人,從競賽中不斷接受打擊,不斷磨礪,不斷前進,體會到堅持的困苦,在一次次糾結是否要放棄中艱難前行,這是一種修行,身心的修行,對以後人生路大有益處的一次修行。

5樓:

背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書(因為壓根不是競賽班沒有老師指導)

得了乙個莫名其妙的獎(高一全省倒數第一省一,當年全省五個高一省一,四個來自競賽班)

讀了乙個從來沒想過的大學(老師也沒想到,應該也覺得我不可能放棄985、211而選擇這所大學)

學了乙個和生物毫無關係的專業(要不是考慮就業,我其實很想讀思想政治教育的)

我來到生物學的殿堂,我是乙個撈了省一就跑路的過客,只有那其餘四個當年拿到省一,如今在北大清華的同齡人的事例警醒我:你是個厲害的文科生啊(霧),你不該白白度過自己的一生

---補---

為什麼我是個厲害的文科生:

因為答主高三機測選過物理政治,那一次機測答主物政類總分排名全國第一。(霧)

正解:學生物讓我獲得了較強的突擊背書能力。(也可能是因為我擅長背語文英語課文,因而答主能夠突擊背生物書。

)作為乙個事例,答主在高一聯賽前乙個星期才收到孫先生的《基礎生態學》,然後答主乙個晚自習把這本書搞定了(雖然這本書上的內容的確很簡單)。可惜我們大學不流行突擊複習......

學生物競賽,還會導致你被貼上這門學科的標籤,就算你以後不學習這門專業,提到這門學科,同學老師還是會想到你。

乙個例子:我的班主任以及周圍同學、家長一直覺得我要學臨床醫學,可惜某知名醫學院(在某些排行榜中排名全國前七)的招生老師太傷人了,個個笑裡藏刀啊。

另乙個例子:一位來自北大醫學部的同學來問我他們普生課上的問題,植物體內纖維素是否是在細胞壁上合成的。

學計算機的我:???(我已經把植物生理還給潘瑞熾老先生了)

於是:這個問題翻生化書是翻不到答案的

北大學生無所不能,當然不會看不懂英文的,我就不給他翻譯了,希望他喜歡

6樓:質心姐姐

學競賽不僅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一種快速學習的能力,很多人也把這一項稱為自學能力。

以化學競賽為例,要完整的學完化學競賽所有的知識點需要看將近40本大學教材,也就是說需要在高中1~2年兩輪的學習時間內,學完大學2~3年的課程。

學習時間其實是被大大壓縮的,這就要求學生能掌握快速學習的能力。

這兩年的時間真正訓練的不是你學會了多少多少個知識點,而是培養你快速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而且,這個能力對於你今後學習任何的知識都是很有幫助的。

比如:有很多競賽生在結束競賽後還需要參加高考,他們可以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快速的把高中課內知識補回來。(這就是體現自學能力的時刻)

再比如:更長遠的來說,在本科求職的時候,企業更看中的是你的學習能力,誰能更快的學習並熟練運用工作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誰就更有競爭優勢。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掌握一種快速學習的能力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而競賽生的優勢就在於他能在較短時間內把新的知識用理性的思維納入到乙個知識體系中,從而快速掌握。

所以說學競賽歸根到底學的是一種快速學習能力,及抗壓能力(畢竟大佬這麼多)。

在我看來,超前學習的知識本身,在這個時代,意義反而沒那麼大。

7樓:

我是乙個蒟蒻OIer。

我發現自己原來有多麼菜。

第一次看FFT時,一臉懵逼。後來終於懂了,想想平時做題有時還得用FFT,這得有多難呀!再想想想出這種演算法的人,這得有多。。。算了只能orz了QAQ

曾經以為我還蠻有天賦(大霧,這是很久很久以前了),隨著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就越來越發現自己的渺小。

但儘管如此,每當我回頭,發現我的水平是在進步的,發現我對它的熱情和初心從未改變,就會重新擁有了信心。

所以,OI教給我的並不(只)是「我不是天才」,而是「就算我不是天才,我也會勤奮的努力學習,為了我所愛的事。」

8樓:十七

知乎首答。

不請自來。

時間跨度真大。。。

現高二穩退役OIer

已經無力吐槽noip2018,那就說一說自己的問題。

弱省中等校

高一開學3個月之後才知道有奧賽一說,沒怎麼多想頭腦一熱報了資訊學。

我們學校是把所有學習奧賽的弄成乙個級部,統一管理,個人感覺不錯。

高一來到奧賽部之後並沒有對奧賽怎麼重視,也就是一周中少有的幾次課跟著大家聽一聽,一有機會就開小差的那種。

但是來了奧賽不文化課成績開始進步,我自己總結的原因是奧賽部選出的人都是非常強的人,自己原來在平行班根本看不到和

頂尖同學的差距,然後到了這裡前幾次考試自信心備受打擊,然而本人抗打擊能力還是很好的,奮起直追,實現了從全級rank1000+到rank10-。總之在別人眼中是比較不可思議的。

其實我知道,只要你開始認為自己應該努力,並且付諸了行動,那就一定可以。

當然,我說的努力可能不是別人理解的一直學習,拼命學習,一刻不學習就感覺對不起自己那樣的病態的努力。

個人認為,真正的努力是讓自己get到學習的節奏上,不是去裝成一副努力的樣子想著讓別人知道我有多努力云云,而是打心底裡

明白自己要去幹些什麼。

扯遠了回到競賽

自己的競賽經歷,確確實實證明了我上面的話,不努力一定不會實現自己的目標。

滿打滿算學了一年競賽。

前半年完全不知道自己幹什麼,只是跟著進度學了一些最基礎的東西。

今年的考試在11月10日和11日,到了今年6月末的時候,學校組織集訓,這個時候我知道了,哦我好像不能逃避了,哦我好像要努力了。

態度很low對不對,靠著自己的小聰明偶爾在一次考試嶄露頭角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穩了,整天目中無人。

經歷了幾次失敗就又懷疑自己,然後停滯不前。

到了10月份的時候,我進行了一次反省,確確實實認識到一定要不顧一切的努力,可是在那個時候自己的懶散已經成了習慣,不去培養自己的應試能力。

事實也證明,只知道知識是不夠的。

11月10號,noip第一天,第二題一道非常簡單的題,考場上當成難題去做,一直在打部分分,沒有去想正解。失分80.

其實沒有多大事,但是自己的心態又非常的low,第一天考完其實自己就感覺出來心態很崩了,一直告訴自己第二天翻盤,當天晚上失眠嚴重。

到了第二天,一直在想翻盤的我,讀完二三題之後意識到翻盤無望,整個人就崩了。腦子一片空白,剛開始盡自己努力去得可以得的

分數,但是到了後面,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到不了想要到的分數,好吧,把能罵的髒話在心中全罵了一遍,然後把後面的題全部放棄,失分108。

知道結束的時候再也沒有動過鍵盤,結束的一瞬間告訴自己:你TM輸了。

心態崩了好幾天。

之後發現,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難受。

好好總結,發現了自己很多致命的缺點,放到一切事上都適用的那種。

很慚愧的說,高中競賽帶給我最大的好處,是這一次失敗帶給我的成熟。

馬上就要回去學文化課,確實會有壓力,但是在經歷這次失敗之後這壓力真的不算什麼。

以下是我總結的收穫:

1,成熟,這樣遇到問題就不會慌亂。

2,卸壓,已知以來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給自己強加上實力之上的目標。其實不一定非Top2不考,自己的心境到了,

在哪都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真心感覺WHU好棒棒啊~~~~)

3,進取,自己學習競賽的過程中說實話並沒有付出過多大的努力,反而是養成了懶散的毛病。現在知道了以後

一定要好好加油,這樣才會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4,希望,對前路充滿希望,才會有努力的動力。

學習競賽,我認為的最大的收穫,是給你帶來心理上的飛快進步,只要你靜下心來思考,心性就會慢慢變得沉穩。

比較年輕,語言青澀請諒解。

願每個奔跑在追逐夢想和遠方的人頭頂都有Sunny。

談戀愛給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019年9月20日一見鐘情乙個人,遇到他我才明白自己原來是害怕孤獨的,害怕乙個人回家,害怕沒有他在我旁邊,以前都習慣的,他慢慢地跟我隔離,我關心他的一切,關注跟他有關的所有,但這之前我不相信一見鐘情,我覺得一見鐘情是最不靠譜的感情,就是三分鐘的熱情和心動,我不知道感情會如何發展,從開始到幾次分手我...

讀MBA給你帶來的最大幾個收穫是什麼?

1 顯性收穫 學歷提公升 可獲得乙個碩士學歷 職業提公升 公升職 創業 轉行 機會提公升 良師益友 精英人群 創業夥伴 終身伴侶 2 隱性收穫 管理提公升 職業瓶頸 管理技能 思維能力提公升 自我認知 思維轉變 視野開拓 蒜頭王八 收穫因人而異吧,最起碼標籤變了,該讀書的時候沒好好讀,一直有個985...

對你而言,學習給你帶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王小菲 自信。這種自信比任何途徑來的都要直觀。想講一段挺奇妙的經歷。19年7月去駕校學車,23號考的科二,排隊的時候認識了乙個長得很好看的哥哥,大我三歲。2019,我高考失利,所錄學校難以啟齒 2019,他考研失利,調劑院校搬不上檯面。現在想想,倒是挺有破敗美的。大家都是一樣倉皇失措四處躲雨,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