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的中醫入門書籍有什麼?

時間 2021-06-01 01:07:20

1樓:mickel

我認為沒有特別好的。但我想給咱們的中醫人提點建議:

一是要講清結論是怎麼得來的,比如一句心藏神,這個結論是根據什麼生理基礎得出的?不能光看醫書記載,什麼心者,神明出焉。最好能用現代醫學的立場分析一下。

二是要理清概念,比如乙個氣,到底是什麼弄不清楚,說成是細微物質,樊學鴻《複雜中醫的極簡思考》就敢大膽猜測是水氣,然後說到人體內的水液迴圈等,倒不失為一本像點樣子的科普書。

三是要有整體觀念,現在的醫書分成精氣神,陰陽五行,藏象,形成不了對人體的認識。比如倪海廈說頭,說脖子,說小腸膀胱都很有創見,比如他說脖子是涼熱氣用的,膀胱內的水液氣化問題。我覺得完全可以從頭說起,頭痛是怎麼回事,然後牽出髓,經絡,神氣,然後是治法。

可惜我沒見到有人這麼安排。

2樓:SALLY

唐略的《思考中藥-純中醫思維下的方藥入門課》是非常好的入門書籍。對於想要初步了解並對中藥有興趣的朋友再合適不過了

它其實是乙個系統課程的講稿整理.整理得十分細心.要點明確

語言生動.比較有趣.深入淺出.切聯想自然豐富.一點不生硬.頗有格物致知的味道.

3樓:超級小散戶

1、《難經》;2、《針灸甲乙經》;3、《黃帝內經》;4、《神農本草經》;5、《傷寒論》;6、《金匱要略》。

注意要看原著,注意要看原著,注意要看原著,千萬別看註解本,千萬別看註解本,千萬別看註解本。註解本最大的缺點就是極有可能將你引向歧途。如果古漢語功夫差點就補補課吧。

4樓:淮南

中醫的核心是思想,而不是技術

用藥可以,針灸可以,推拿也可以,換個房間,換個環境,找個物件都可以治病

所以先看黃帝內經,形成自己的思想,再看別的東西比較好傷寒論只是乙個比較系統的用藥理論

另外就是所有書所表達的都是作者的觀點,是作者對中醫的理解。

當然這是指古代經典,現代那些為了職稱,抄來抄去的書不算。

所以沒有書是對不對,全相信,全不相信都不可取,作者願意把自己大半輩子的理解公開的寫出來就很偉大了,關鍵還是藉以提高自己的理解。

其實接觸過點玄學的都知道,古人很多東西寫的非常隱晦,甚至乾脆不寫,一堆車軲轆話繞來繞去,全是廢話,中醫的書算是最直白的了

5樓:燁世鯤塵

推薦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的《中醫學概論》

這本書優點在於能讓你對中醫各方面有個大致的了解,理解中醫整體的框架;缺點是博而不詳,而且讀時間長可能會覺得乏味。

建議再讀一本《名老中醫之路》,相較於《中醫學概論》,這本書就好讀多了,便於了解中醫成長之路,以及培養興趣。

如果都讀完,覺得還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可以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各家學說一本本慢慢看來。

6樓:

可以先看教材,《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

然後看《黃帝內經》注釋版本

如果想學方子,可以看《中醫十大類方》《傷寒論》

還有一些別的,比如《中醫象科學觀》這樣的

7樓:

如果你真的什麼基礎都沒有,不建議上來就看基礎理論、診斷學這些書,過於枯燥容易搞壞了胃口。學習的第一步是興趣,先看看諸如《醫間道》《乙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人體的陽氣與疾病》這類書。問下自己,我真的要了解中醫麼?

真的有興趣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從李可老先生推薦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開始。圓運動中最先談的就是五行,五行對麼?

那麼請放下醫術,轉看《易經》,易經太難懂了,請轉看《易傳》、《易經雜說》《五運六氣》《河圖洛書》以及一切從網上能蒐集到的關於易的知識。等有一天突然對「醫者,易也」這句話有感觸時、突然覺得人身與天地一體的時候,請轉回來,拿起你收集到的各種醫書,那些看的懂的無論哪一本都會津津有味,暫時看不懂的就放下,將來你一定會再去讀它的。

學習一樣東西首先是熱愛,是追本溯源。如果你不愛他,只想站在門外看看,那麼你一定無法了解他。

8樓:月下思

中醫根本無法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那套理論用科學去解釋很荒誕,至少以我所涉略的部分,完全無法解釋。

學中醫要先把自己已有的武功全廢了,不然你用科學與中醫兩者進行互套,把自己套死,還害人害己。

作為外行,想了解中醫,有哪些靠譜書籍推薦?

六月蒿當柴燒 從本科教材開始看吧,通俗易懂,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藥學 方劑學 中醫內科學 針灸學,這是最基礎的六門課,也是考研的專業課。中國醫學史 中醫各家學說也可以看看,了解歷史上的名醫。醫古文這門課會教繁體字,業餘愛好者就不推薦買了。 必須內經和難經,即使不做中醫,養身也是極好的,第一的...

零基礎學中醫,有什麼比較好的入門書籍嗎?

我給你指條明路,中午12點到2點,開啟各大衛視認真收看各類 健康節目 全文背誦 中醫專家 的話 不出乙個月你何止入門你就是半個從業了 看上去 如果你真想學的話我也是挺佩服你的,願意花10年甚至更久去研究一門害人的 學科 東風 之前寫過,不再贅述 想自學中醫,應該怎麼入門?東風的回答 知乎想自學中醫,...

中醫的 「體質」 的說法靠譜嗎?

作者在健康人群中的研究發現,陰虛和陽虛人群的基因表達存在差異,其中有不少與代謝有關 The majority of the enriched pathways were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processing Fig.2B We also identified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