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靜坐,你能談談自己的實修體驗嗎(法門不限)?

時間 2021-05-06 16:33:26

1樓:大唐賢藏

在無量累世中,你一直持有乙個頑固的信念,認為自己和一切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你如此強烈地執守這樣的信念,以致於無法藉由否定這些實體的真實存在,來使自己從這個信念中解脫。

你所需要的是,清楚且直接地了悟「我」和現象都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如果你嘗試用手或一塊石頭來阻斷泉水的水流,那麼水壓會在幾秒鐘之內讓你前功盡棄。

同樣的,嘗試去遏止經常在禪修時生起的念頭巨流,可能功敗垂成,甚至可能會面臨心理問題的風險。

你嘗試去壓制念頭和情緒,將在你禪修時再度浮現,成為你的敵人。正確的方法是去認清,你的念頭從不真正地存在,因此也不會停留在存在的狀態或止滅。

無論念頭有多少,如果你知道如何在念頭生起的那一刻釋放它們,念頭就不會帶來傷害。你的禪修既不會被生起的念頭破壞,也不會因為念頭的不存在而有所增長。

旅人從火車車窗看到的鄉村和城鎮,不會減緩火車的速度,而火車也不會對它們造成影響,兩者互不侵擾。當你禪修時,這應該是你看待通過你的心的念頭的方式。

2樓:奇蹟人生

這裡很多人對實修有乙個誤解。

就是要做到出體,境隨心轉等等這些看得見的才叫實修。

其實是錯的,實修最重要的在於心,萬法唯心。

所有這些「神通」,只是在告訴我們的確有修行這回事,有股能量在我們之上,它的作用是加強人修行的信念。

至於這些「神通」帶來的是好是壞,也在於心。

修行能幫助我們發現人體的一些不可知的能力,但這些能力只是修行過程中產生的正常現象。

沒有必要執著於此,修行的目的是悟道,與天合一。當進入這種境界的時候,這些「神通」也不過是泡影。

最普遍的修行就是打坐,個人的反應是全身發熱,有的人可能是發麻、發冷……

出體練習是麻和熱,但成功出體後是發冷。不過現在已經不玩了,現在對我來說已無意義。

想要體驗的朋友可以去搜一本書,《論星體投射》,教大家如何出體的。基本每個人都做得到,國內也有一本書,講初級出體的,叫《控夢師》,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3樓:listener

主練禪定,入過一次初禪,感覺整個身體都被清涼覆蓋著(樂),由內而外迸發出極強大的喜悅(喜),內心專注在呼吸上。出來後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喜悅和柔和的心態伴隨,看什麼都很順眼和開心,幾乎沒有貪著嗔恨。

引用南傳沙門果經的描述,可以說是van全一致

他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他以離而生喜、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離而生喜、樂遍滿。大王!猶如熟練的澡堂師傅或澡堂師傅的徒弟在銅皿中撒布沐浴粉後,與水充分攪拌,沐浴粉團隨之濕潤、來到濕潤、內外被滲透濕潤而無遺漏。

同樣的,大王!比丘以離而生喜、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離而生喜、樂遍滿,大王!這是比看得見的沙門果更卓越、更勝妙之看得見的沙門果。

4樓:

去年到某個道場打坐,禪七。

第三天,看到了乙隻眼睛,和一些不能說的。

第四天,看到自己的兩隻手,左手是鐵色,右手是水流般的。之後回想,小時候做的前世夢,孟婆湯就是從左手用內力引出來的。

前世不可住。前世的事,我已經放下了。打坐的一些體會,體會到了,也不要執著。在意那些體驗,反而會成為新的我執。放下那些體驗。

5樓:天祜道童

樓主你有離體反應,就是通靈了啊,怎麼來的呢,很可能就是你所謂修行靜坐來的。

看了好多答案,真危險,高讚都是宣揚佛門法門或單純靜坐冥想連法門都沒有,偏偏自迷於氣血感。打坐的危險在於粗糙易出偏,打坐可以但一定要有引導意識的法門。貼出下面這篇,有緣者得之。

天祜道童:為什麼我們修的是正道而你在走旁門左道甚至盲修瞎煉

6樓:南宮宇雲

你還沒明白何為生,何為死,你這種離體其實是神氣分離的表現,是促死之法。真正的出神,也是玉液還丹之後,這時出神可來去自如,也可主動離世。但終究是陰神,最終還是要修陽神的。

7樓:

曾經去過青城山野營,機緣巧合之下遇到一名修行的道長。在與他交流中得到一種打坐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調動自己身體裡的陽氣來疏鬆經脈,讓自己血氣變得旺盛。繼續跟著道長學習三天後居然學會他心通了,而且自己多年纏身的風濕得到了很大改善,視力逐漸變得開闊,聽力也變得越來越好,經常在夢中夢見和道家有關的東西,並且之後我的整個仕途變得順風順水。

打坐體驗是每次打坐下來我都汗流浹背,並且會流出一些雜質,道長說這事體內的巫陰之氣,我身體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這個東西引導的。

8樓:Miraitowa

初修,目前還是乙個菜鳥,就打坐+誦經,有的時候站樁就好,我也沒有什麼比較明顯的改變,但是專注力變強了,心靈這塊的確是有所提公升,目標想要進到緯度看一看。

沒有一定的基礎不要出體,容易入幻,對自身不好!

9樓:JACKIE

本人南傳佛教徒,練習跆拳道至今25年,職業搏擊教練。近一年來每天修習禪定2-3次,每次上坐50分鐘,按照「身念住」方法,數息和觀察腹部起伏,兩種方式交替進行。其他的體驗不能說,首先避免誤導他人。

因為各人體質有所不同,信仰也不同。其次禪定中所見乃天機,洩露了對自身不好。但建議無論什麼信仰,甚至無神論者有時間都可以打坐,西方社會也在極力倡導冥想,因為對身體大有裨益。

個人建議,修習禪定同時最好也每天鍛鍊身體,兩者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10樓:「已登出」

第一,不能追求所謂離體,既然打坐,最好要按照佛法中的禪定即奢摩他即止禪來修習,要依照佛經,比如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或北傳四部阿含經。禪定即四禪八定,包括四色禪和四無色禪,統稱四禪八定,四禪也叫四靜慮。禪修身體姿勢以宴坐為主,可以結珈夫坐,以身心能安定為主要目的。

具體休習主要依照佛陀開示的四念處。

上座部佛教經典比如《大念處經》中開示: 比丘們!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樹下,或到隱僻無人之處,盤腿而坐,端正身體,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圍的區域,保持覺知,覺知呼吸時氣息的出入情況。

入息長時,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長」﹔入息短時,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長時,他清楚了知:

「我出息長」﹔出息短時,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訓練自己:

「我當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訓練自己:「我當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訓練自己:「我當寂止身體的行動,而入息」﹔他如此訓練自己:

「我當寂止身體的行動,而出息。」這是四念處中的身念處,也是安那般那念中的一種方法。

第二,安那般那念的十六業處,澳洲佛寶寺法增法師開示:

(一)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

(二)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

(三)覺知息全身我出息、覺知息全身我入息;

(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安息身行我入息;

(五)覺知喜我出息、覺知喜我入息;

(六)覺知樂我出息、覺知樂我入息;

(七)覺知心行我出息、覺知心行我入息;

(八)覺知安息心行我出息、覺知安息心行我入息;

(九)覺知心我出息、覺知心我入息;

(十)唸心喜悅我出息、唸心喜悅我入息;

(十一)唸心等持我出息、唸心等持我入息;

(十二)令心解脫我出息、令心解脫我入息;

(十三)觀無常我出息、觀無常我入息;

(十四)觀離欲我出息、觀離欲我入息;

(十五)觀滅我出息、觀滅我入息;

(十六)觀舍遣我出息、觀舍遣我入息。

第一至四是對初學者的奢摩他業處而說的(修身念處的止);第五到十六各四法的三種是對已證禪那的行者觀受、心、法念處的毗缽舍那業處而說的。

身念處的奢摩他還有下列七法作意:

(一)數息,不數過十,以製散亂;

(二)隨逐,以出息從臍至心至鼻,入息由鼻至心至臍而作意以製散亂的身心;

(三)觸,是出入息所觸之處而作意;

(四)安住,依於出入息,生起似相,生起諸禪支而安住,似相因人而異;

(五)觀察,對出入息名色法的確定,以上依七清淨至度疑清淨;

(六)還滅,對色聚的三相思惟,斷了十種觀的隨煩惱,以上至七清淨的道非道智見清淨;

(七)遍淨,於一切諸行解脫,以上至七清淨的行道智見清淨。修習安般念能知自己的壽量,事前準備就緒,並清清楚楚自己的最後的出入息之滅。

第三禪定的體驗依大目犍連尊者所造的《阿毗達摩法蘊足論》以及《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相應內容作為對照: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苾芻眾:

「有四修定。何等為四?

「謂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

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謂有苾芻,即於自身,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故離生喜樂,於自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

現法樂住即是初禪,所謂有尋有伺離生喜樂。依照經典增上心學還有二禪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三禪離喜秒樂,四禪捨念清淨。這些即是色界四禪與無色界四禪統稱四禪八定。

上面講的安那般那念可以成就色界全部四禪。

四種修定,能獲得四種親證成就:修初禪定——能證得「現法樂住」(身心喜樂安穩)修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能證得「殊勝智見」(清淨天眼及相應智慧型)修受想尋觀,俱行心一境性——能證得「勝分別慧」(惡慧滅除,善慧堅住)修隨觀五取蘊生滅,住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所攝清淨捨念俱行)——能證得「諸漏已盡」(得阿羅漢果)

關於初禪更詳細的說明可以將《阿毗達摩法蘊足論》 對照南傳巴利三藏長部《沙門果經》: 【即於自身】者,謂:身亦名身,根亦名身,五色根亦名身,四大種所造聚亦名身。

今此義中,意說四大種所造聚名身。【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所有喜樂平等受,受所攝身輕安、心輕安,是名喜樂。

如是喜樂,從離欲惡不善法,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故名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者,謂:即於自四大種所造聚身,離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

【滋潤遍滋潤】是一義,【充滿遍充滿】是一義,【適悅遍適悅】是一義,由下中上長養差別。譬如農夫,初以少水溉灌畦壟,爾時畦壟滋潤遍滋潤;次以中水灌溉畦壟,爾時畦壟充滿遍充滿;後以多水溉灌畦壟,爾時畦壟適悅遍適悅。苾芻亦爾,初以下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滋潤遍滋潤;次以中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充滿遍充滿;後以上品離生喜樂,長養大種所造聚身,爾時自身適悅遍適悅。

【離生喜樂於自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謂從足至頂,離生喜樂,作長養事,無不充滿。【是名修定】者,雲何為【定】?謂即於自身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充滿遍充滿,適悅遍適悅。

故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總名為定。雲何為【修】?謂於此定,若修若習,恒作常作,加行不捨,總名為修。

【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者,顯於此定,能得自在。

【能令證得現法樂住】者,謂於此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於現法中,證得樂住,可愛可樂、可欣可意、無所悕望、無所思慕、寂靜安隱,故名樂住。於此樂住,得獲成就親近觸證,故名證得。

復次,初靜慮所攝離生喜樂,俱行心一境性,說名為定。即於此定,若修若習,恒作常作,加行不捨,說名為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顯彼自在,能令證得現法樂住,義如前說。

第四初禪乃至四禪有相應的禪支,初禪禪支最主要的是尋伺喜樂心一境心五禪支,可以根據佛經及論去理解其含義,如《分別論.禪那分別品》解釋: 無論什麼尋、尋思、思惟、安止、極安止、心的安置 、正思惟,是名為「尋」;無論什麼伺、伺察、隨伺、近伺、心的隨屬、熟慮,是名為「伺」;喜就是喜歡目標即禪修所緣,身心喜悅;樂就是樂受或者捨受;心一境性就是不散亂,平靜寂止。證得禪定也就是禪那後還需要進一步增強禪定功夫,相應地要證得五自在即轉向自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省察自在。

以上即是佛法中的禪定修習,完全依照經典和上師法師開示不就就能證得禪那,從而體驗身心寂止之樂。

就個人經驗而言,在觀察自然現象時能夠脫離聲音而單獨專注在樹葉晃動、水波浮動、想象秋天樹葉靜靜落下、冬天雪花飄落、想象佛般涅槃時天上落下花朵,就好像看無聲電影一樣。個人覺得這些可能是接近近行定,也有可能與現法涅槃相應,但與初禪可能還有段距離。可能現在的時代正像預言的那樣,越來越難證禪定了吧,但是作為解脫近因的內觀剎那定還是能成就的。

希望大家都能證得跟自己根性和意願最相應的禪那以及獲得解脫。

結合自己生活體驗談談你對中醫的認識?

心之形 今天2020,2月17日。1月23智齒蛀牙了,這個酸爽大家懂得,這麼多天牙防所不開門自己靠中藥止痛,可以正常生活,再看看唱凱和那個副廳的結局,慶幸家裡常備常用中藥,不然誰能救得了你? 豆花魚肉 前些日子火大沒工作唇炎犯了西醫就是維生素一開始還比較有效果後來還是不行腫了還干巴脫皮找了中醫開了一...

大家能談談近視手術後的體驗嗎?

安慕希希 剛做,左眼850 右眼875 雙眼散光100國慶期間做的全飛,角膜厚度576 566 術後第七天,沒有不良反應,沒有炫光和乾眼,除了夜間視力模糊,但是隨著術後恢復期,有改善。還有乙個問題就是長時間用眼會很脹,複查說有約25度遠視,所以視近距會不舒服,無法改善,這個情況不知道是不是都有,感覺...

能談談你對風水的看法嗎?

誠誠 關於風水學說。佛家講的是,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說的是有福報的人,他所居住的地方會逐漸會變成福地。而沒有福報的人,即使他居住在福地,那麼這個福地就會慢慢的變成凶禍之地。這就是境隨心轉的道理。佛法又稱為心法,學佛就是修心。佛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下面結合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說境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