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討論,中芯國際能否趕超台積電,為華為全面供貨?

時間 2021-05-06 13:27:14

1樓:張國勇

非常有可能,因為一方面華為本身的研發實力就很強,以麒麟晶元來說,之前由於美國技術封鎖,麒麟9000用的還是ARM上一代的構架,但在華為的優化下,其效能並不亞於使用最新構架的驍龍888,甚至功耗方面做得比驍龍888更好。

另一方面,國家也不會放任華為被封鎖不管,肯定會給予華為和中芯扶持,中芯在華為和國家的扶持下,超越台積電只是時間問題。

再者,美國也不是完全相信台積電,現在已經在有意扶持三星制衡台積電,台積電蹦躂不了多久了。

2樓:璀璨

華為不夠,如果中國市場都能對台積電說「不」還差不多,畢竟高階晶元體量還太小,而低端、數量眾多的感測器大多還是集中在30-40nm

3樓:貪欲

基本沒什麼機會,你舉國之力發展中芯說白是虧錢砸錢搞創新但是台積電是一邊賺錢一邊研發,現在台積電是不缺訂單的它可以從容賺大錢再投入研發最後形成比較良好的迴圈,而且更重要是台積電不被限制。

4樓:大海

結論是不能,因為這個任務光靠中芯是完不成的!第一美國制裁中芯不能給華為代工高階晶元,為什麼能制裁中芯,因為用的機器都是外國的!第二中芯買不到最先進的光刻機,再厲害的技術沒有工具都是零!

川普的制裁是在逼中國晶元產業鏈的補課,我認為這是好事!期待第一塊純中國產的手機晶元誕生,哪怕是28奈米的,用在百元機我相信有大把人支援?

5樓:beck

剛剛想到了乙個點子。

華為剝離海思,海思收購中芯國際,走Inter和AMD以前的那個設計生產一體化的路子。

目前來看,晶元代工廠資本投資巨大,成熟工藝利潤有限,先進工藝量產極度依賴於核心大客戶。後來者要想快速迭代跟上領先者,必須具有強大的資本實力,穩定且巨大的需求。三星在進入晶元生產行業時,依靠集團強大的資本實力,自身移動裝置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不斷推動自身快速發展,並且憑藉先進技術和資本實力進一步保證領先發展。

海思在國內晶元市場具有巨大的市場,即便最先進移動晶元代工受阻,其他晶元依然產量巨大。海思離開華為,可以進一步拓展第三方市場。同時,利用自身的生產需求帶動中芯國際代工業餘的擴大,推動中芯國際工藝的快速迭代。

作為設計和生產一體的企業也有更強的資本實力,市場影響力。

6樓:路遺愛

如果技術優勢一方市場占有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優勢,那麼在到達技術瓶頸前基本上會一直保持領先,除非落後方賭新技術路線,彎道超車。

加上我們被技術封鎖,只能單打獨鬥,真的很難。

當然,現在積體電路技術已經逼近物理極限了,追上台積電肯定是能做到的,但經濟上未必行。

我覺得如果能好好的整合軟體生態,不要所有的軟體都追求大而全,其實14nm也夠用的,到時候有了國內市場的絕對占有率,也夠中芯形成產研的良性迴圈了。

小公尺稱多次流片成重負,中芯國際能否降低資金門檻 用流片免費 量產收費的模式,振興晶元研發產業?

湯姆貓 流片免費?你要是水平菜,一直流生不出來咋辦?中芯陪你玩麼?玩不起就不要玩,就像窮特麼還要追女神一樣!小公尺的免費玩女神的極端自私的屌絲心態暴露無疑! 流片免費,好。那麼,規定至少量產xx片且購買之,如有一片不足,以全設計週期經費包括且不限於裝置經費,人員誤工費,人員工資的x倍賠償。哦,對了,...

中芯國際的晶元製造為什麼會落後?

松茂 晶元製造行業全球的NO.1是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某種層面上講,其對於台灣的價值,好比南韓的三星。台積電的董事會構成已經很國際化了。晶元製造行業大陸的NO.1是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先生是台積電的功臣,中芯國際是一家美股上市,國有控股的公司。中芯國際的創始基因,...

與 7nm 工藝非常相似的中芯國際 N 1 工藝晶元流片和測試成功,意味著什麼?

中芯被美國制裁,只能退回28nm了,也就是說要殺回14nm乃至7nm,需要中國產產業鏈能做到7nm 一說中國產的差距和不足的地方,就有槓精會跳出來說你這麼這麼嘲諷中國產?我不是嘲諷中國產,我是嘲諷明明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靠合力去進步的事情,卻有一大堆騙經費,內部鬥爭,瓜分利益的人,阻礙極大,一大堆浪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