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中白居易最後為什麼對長恨歌一字不改

時間 2021-06-24 13:41:33

1樓:報之以瓊瑤

因為他已經領悟了「無上密」

雖然是假的,但是假中有那麼一點點真就夠了,只要自己相信就夠了。

我記得電影裡說貴妃是最懂「無上密」的,為啥這麼說呢。阿部愛貴妃,但他從始至終不敢表白,但是貴妃說「我懂了」,皇帝愛貴妃,更愛自己的羽毛和權力,但是貴妃還是喝下了酒。貴妃也說過她從小寄人籬下,但這讓她更懂得看見別人的好。

貴妃願意相信謊言中間的那一點真,願意相信殘酷現實中的一點美好,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這就是無上密。

(真的好喜歡貴妃啊,白龍自傷身世輕賤自己,貴妃用自己的經歷來勸解他,還說我相信你也一樣對嗎?(但顯然白龍並不像貴妃更懂得看見別人的好,只是變得更偏執,畢竟「無上密」不是那麼好懂的) 李白直說詩不是寫娘娘的,貴妃卻說「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白居易也是一樣,雖然玄宗與貴妃的愛情故事是假的,但是貴妃的真情是真的,白龍的真情也是真的,他自己心中構想的美好的愛情故事是真的。所以一字不改。

電影裡還有體現無上密的地方。比如空海在船上,遇到大風大浪,他很害怕,但是旁邊的婦人抱著自己的寶寶非常安寧幸福,這使他很震動。

2樓:舉頭三尺

個人見解勿怪

其實在作《長恨歌》之前,他對李隆基與楊玉環的了解僅限於人們的只言片語,對楊玉環美貌的遐想也是來自與李白的《清平調》。

他對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是深信不疑。那時候李隆基與民同慶,做了乙個最高的盪鞦韆,讓天下人一起見證她的美貌。甚至召開立極樂之宴,廣邀天下英豪一起喝酒。

極樂之宴上還特意讓李白為楊玉環作詩一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30年後白居易讀到李白描述楊玉環的詩後相形見絀,從而自愧不如:這等神來之筆,我永遠也比不上李白。通過李白對楊玉環的描述,這時楊玉環在白居易心中的美貌形象已經到達了極致。

就連做夢的時候都是桃樹下的發光的楊玉環。

後來在白居易對歷史進一步的挖掘中,發現事情的真相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樣。馬嵬驛兵變的時候。李隆基為了皇權一步一步的騙楊玉環死去。

在了解到這裡的時候白居易心裡就已經接受不了了。心態都炸了呀。

不過後來他也釋然了。歷史不管怎樣已經不重要了。他寫的《長恨歌》是他心中的《長恨歌》,他對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是他自己心中對愛情的嚮往。

而且白居易所處的的大唐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所以他還是很嚮往那個盛世大唐。

前面李白也說過:一字不改!

最後空海問他改不改,白居易:一字不改!

《妖貓傳》中楊貴妃為什麼知道自己要被活埋的真相還甘心赴死?

moonlightv3dd7 白居易在 長恨歌 中寫道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點出了唐玄宗李隆基對於楊貴妃的寵愛 而 妖貓轉 這部電影中,玄宗也確確實實深愛過楊貴妃。但是,楊貴妃是必須死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原因 玄宗是大唐的皇帝。影片中玄宗10萬人從長安出逃的時候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妖貓傳最後皇帝為什麼不去接楊貴妃?

一奧 電影裡說了貴妃活也是死,將士們不同意。直接賜死也不行,違背了當年白頭到老的誓和威信力和提倡的極樂之樂,就算贏了以後還有人服眾嗎。都沒有告訴其他兩方真相,和黃鶴布了局,這樣將士得到答覆,自己的威信力也保住了,貴妃那邊也好交代。三方最完美結局。屍解大發完全可以操作,在棺材棺材上設定機關,開個小洞等...

《妖貓傳》妖貓傳的鏡頭為什麼是這樣?

羯磨 移步換景。這是很有古典情懷的鏡頭語言。自然,和一般商業型別片的鏡頭特色不大相同。陳導無法像當初那樣拍作者電影,又不安心只做乙個商業大片,所以他後來的電影總是其個人思想和意圖滲透其中。至於成敗得失,見仁見智了。 已登出 前半部我覺得是想追求戲劇張力,大螢屏看著確實太快了,目不暇接。但是在小螢幕看...